异地重生:少数民族水电工程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对能源刚性需求的不断增长,在今后20~25年,我国水电能源开发将迎来一个高峰。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江河密布的西南民族地区作为我国水电资源高度富集的优势区域,即将迎来水电资源开发利用高潮。目前在云南省境内的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等各大河流上都已规划了大量的梯级电站(其中一些已经建成投产)。但是,由于这些江河密布的地区多是我国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随着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上马实施,世代生息于这里的藏族、彝族、普米族、独龙族、怒族、基诺族、傈僳族、傣族、纳西族、羌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不得不脱离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态环境,遭遇异地安置的社会文化困境:面临原有生产体系被破坏、生产性收入来源丧失、乡村原有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被削弱、乡土社会中的家族群体各奔东西、社会文化特征与传统社会势力以及潜在的互帮互助作用被减弱等社会风险,经受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剧烈动荡变迁的过程。对于这些问题产生的成因,以往的研究几乎都千篇一律地局限在经济视角上,认为是纯经济方面的原因,如由补偿标准低、提取的库区维护基金比例小、库区剩余资源缺乏、补偿方式落后于社会发展实践等引起的,提出的解决方案亦不外乎要求上级部门增加以物质生产恢复为基础的投入和扶持力度等。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移民实践一再证明,只注意或强调少数民族移民物质层面需求的重要性,而忽视移民群体社会文化适应性的调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移民问题。但是,从现有的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移民实践和相关研究成果来看,社会各界主要关注的依然是移民的物质生存环境,而他们远离熟悉的故土后社会文化的不适应、内心的不安和忧伤、自我发展的良好愿景,却很少被人提及。水电开发引起的搬迁导致传统文化群体分化,原有的地缘关系被打破,原有的业缘关系难以为继,人们原先的居住格局和人际关系被改变,凡此种种使得移民原有的物质生活模式、精神文化生活、社会组织制度、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由此造成的生计模式转型障碍、文化断层和社会失范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现行的少数民族非自愿水电移民,还是一种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民众的安置理路,民众利益服膺于国家利益的自上而下的政策架构不无关系。在此情形下制定的移民安置规划往往缺乏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应有尊重,缺乏对移民主体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变迁和社会文化适应等方面的研究,尤其忽视了地方性生存智慧和当地人视角的反思性研究,这就决定了以往移民实践与研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为了弥补在少数民族非自愿水电移民实践与研究方面的不足,在实施移民搬迁安置时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我们需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移民的过程中立足于少数民族移民主体的主观视域,借鉴地方性知识与生存智慧,关注少数民族移民安置区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地方话语”,让移民主体发声,充分发挥移民主体的能动性,从物质要素、象征实体、组织制度三方面着手进行全景式考察,关注少数民族移民自身的非经济因素,深入剖析少数民族移民实现社会文化适应的关键节点,以避免民族文化遭受冲击从而出现文化断层、移民心理失衡、民族凝聚力减弱等社会风险。

本书通过对水电工程建设导致的少数民族非自愿水电移民外迁安置中一个相对成功的典型——新川村彝族移民外迁安置及其社会文化适应过程,进行解剖麻雀式的研究分析,对彝族移民在社会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如物质生活模式变迁(物质要素)、精神文化调适(象征实体)、社会组织制度嬗变因应(组织制度)展开全景式考察分析;对彝族移民异地转型与再造过程中遭遇的主要困境及成因进行剖析,相应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消解路径,以期有助于理顺彝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的脉络,从其成功之处汲取经验、从困境中找寻以后少数民族非自愿水电移民外迁安置的努力方向和着力点,为后续的少数民族移民实践提供借鉴,以解决外迁安置移民遭遇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