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以福建省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路径、方法

一 本研究的具体路径

本研究将坚持唯物史观与辩证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关系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工协作理论与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理论,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分工、价值链、产业集群、贸易等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分析产业分工与协作对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的影响,构建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为福建实现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本研究首先将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制造业、生产性服务、服务外包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并阐明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其次分析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机理,再次对福建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在创新驱动背景下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路径进行探讨,最后将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本研究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阐述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评价,并介绍本研究的具体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阐述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的分工协作理论与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理论作为全部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这两大理论不仅合理地解释了生产性服务部门与制造部门分工与协作的一系列现象,而且还指明了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合理路径。此外,本研究还将借鉴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合理部分。

第二章阐述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机理,论证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的重要作用,分析制造业实施服务外包战略的效率,解释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然后提出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

第三章阐述中国现实条件下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问题,即在中国具体经济条件的制约下,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实现协调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首先,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研究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方向选择;其次,阐述中国的国内需求将为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最后,阐述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第四章阐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问题。首先,分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阐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与实现路径;其次,分析知识生产与扩散的过程,阐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同的创新路径,论证生产性服务部门在知识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最后,阐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要求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在生产上具有紧密的投入产出关联,而且要求两个产业在空间分布上实现协同定位。

第五章分析福建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首先,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从横向比较与纵向发展两个维度研究福建制造业、服务业以及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情况;其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福建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在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福建近年来相关产业政策的分析,揭示福建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不协调的原因。

第六章研究国际及国内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启示。首先,研究生产性服务的外包与承接分别对美国与印度产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其次,研究上海与广东在推进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方面的做法与经验。

第七章阐述福建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然后提出加快实现福建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措施。

第八章是全文的结论。

二 本研究的具体方法

本研究将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根本指导,同时积极借鉴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合理成果,融合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福建为例对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研究。

1.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将唯物史观作为全部方法的基础,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12页。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生产方式及由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因此,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所决定的,而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决定的。唯物史观在方法论上要求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相一致,即逻辑与历史相一致。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开始的,从而坚持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马克思对黑格尔关于科学体系的开端理论做了认真的研究,从其唯心主义的神秘外壳中剥取出合理的内核,并且把它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资本论》的创作。《资本论》从分析商品开始,以商品作为整个逻辑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得出的伟大成果之一。”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92页。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辩证的方法。在如何认识世界这个问题上,即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方面,辩证法认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分成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从客观的具体出发逐渐抽象出其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即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另一个阶段是从抽象的范畴出发,在意识中再现具体,但此时的具体已不再是认识最初的那个混沌的具体了,而是一个清晰的、丰富的具体,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认识的第一个阶段,首先要尽可能地占有资料,但是为了从这些资料中准确地分析出其中的本质性的规定,就必须使用到“抽象力”,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8页。在认识的第二个阶段,要从第一个阶段所获得的简单的规定出发再回到我们所要认识的具体的对象。马克思在《导言》中比较了两种不同的叙述的方法,一种是从具体到抽象,另一种是从抽象到具体,而第二种才是科学的方法。在分析黑格尔所犯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时,马克思指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决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第38页。

唯物辩证法是贯穿本研究的根本方法。对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关系问题的研究,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应从这两个产业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出发,唯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的发展无法脱离现实环境的制约,因此应将区域因素纳入研究框架,既要考察生产性服务产品生产与供给的特殊规律,也要考察区域的资源禀赋条件、产业发展现状、制度环境等因素对这两个产业的影响。唯物辩证法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产业政策要尊重市场的内在规律,但唯物辩证法也同样认为符合市场规律的产业政策会推动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因此,相关产业政策的效率取决于其对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运动规律的反映程度,而建立在主观臆想之上的产业政策,不仅无法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而且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2.实证研究的方法

“实证方法旨在解决 ‘实际是什么就是什么’的问题,不掺入研究者的主观评价,它侧重于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和后果以及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并可以对相关现象将来会出现的情况做出适当的预测。”李建平、张华荣、黄茂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理论演进与变革趋向》, 《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第5页。运用各种范畴描述经济现象的规律,从而建立一定的理论并进行预测是经济学的任务,对于范畴以及范畴之间关系的把握必须借助实证的方法。实证的过程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论证的过程,二是对理论论证结论的确证的过程。第一个过程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而第二个过程属于经验研究的范畴。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提出假设或建立理论,即在一定的经济环境、假设、理论基准点或参照物前提下,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得出理论上的结论。经过一定的理论论证所得到的结论仅是一种假说,是否反映了经济现象内在、本质的联系,还需要进行检验。本研究的第一章至第六章将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第一章至第四章将通过理论上的分析,在省级区域的框架内阐述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中国的现实条件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要求与影响,提出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实现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而第五章与第六章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以美国、印度、上海和广东在发展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方面的经验以及福建在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方面的情况,验证、运用上述理论分析的结论。

3.规范研究的方法

“规范分析方法则是属于定性方法,研究经济运行 ‘应该是什么’,强调逻辑分析,这种方法可用来探讨实现某种价值判断或社会目标的步骤。”李建平、张华荣、黄茂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理论演进与变革趋向》, 《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第5页。规范的方法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实践推理论证,“实践推理的充足性在于证明结论是最优的。这不仅需要证明手段可以达到目的,而且还需要证明达到目的的手段是最佳的。在进行实践推理时,我们接受了信息和认识的不完全性,新的信息和认识完全可以改变达到目的的最佳手段”。何永江:《经济学方法论与学术论文写作》,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第425页。本研究的第七章将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可以明确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具体路径,第七章将以这些研究成果为依据,提出福建实现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