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地名考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南美洲国家

南美洲位于西半球的南部,西濒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濒加勒比海。南美洲共包括13个国家(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巴西、玻利维亚、智利、巴拉圭、乌拉圭、阿根廷)和地区(法属圭亚那)。

1.阿根廷共和国

(1)国名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位于南美洲东南部,西邻智利,北接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东北部与巴西和乌拉圭接壤,东濒大西洋,南同南极洲隔海相望。阿根廷(Argentina)的国名,源于拉丁语“argentum”,意为“白银”。阿根廷的国名实际上名不副实,因为它根本不产白银。为什么没有白银,又偏偏以“白银”为名呢?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1516年,西班牙探险家胡安·迪亚斯·索利斯(Juan Díaz de Solis)率领船队沿巴西海岸南下,意图寻找一条通向南海(太平洋)的航路。船行至拉普拉塔河口,他们误以为这是个海湾,但尝尝“海水”,却没有咸味,于是便称它为“淡水海”(Mar Dulce)。他们继续驾船前行,在一个小岛上登陆,不料遭到印第安人的围攻,索利斯被当场打死,探险队也几乎全军覆没。1527年,意大利探险家塞瓦斯蒂安·加沃托(Sebastián Gaboto, 1484-1557)率领一支西班牙船队又来到这里。他们看到当地印第安人身上佩戴着银光闪闪的装饰物,欣喜若狂,以为这里盛产白银,于是把“淡水海”改为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Río”西班牙语意为“河”,“la Plata”意为“银”,全词意即“银河”。1776年,该地区被正式称为拉普拉塔河总督辖区(Virreinato del Río de la Plata)。实际上,这个地区并没有银矿,当地印第安人佩戴的银饰是从玻利维亚等地输入的。后来,从拉丁文“argentum”(意为“银”)演变而来的阿根廷(Argentina),渐渐代替了拉普拉塔,并变成该地区的名字。1536年,在威尼斯出版的一张地图上第一次出现阿根廷这个词。1602年,胡安·奥尔蒂斯·德萨拉特(Juan Ortíz de Zárate)探险队的成员、西班牙人马丁·德尔巴尔科·森特内拉(Martín del Barco Centenera)在西班牙出版名为《阿根廷》(La Argentina)的长诗,讲述了拉普拉塔河、秘鲁、图库曼和巴西的历史,描述了拉普拉塔河地区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建设与发展,并把拉普拉塔河地区称为埃尔阿根蒂诺(El Argentino)。他的诗使阿根廷之名广为流传。1612年,西班牙编年史家鲁伊·迪亚斯·德古斯曼(Ruy Díaz de Gusmán)出版历史著作《拉普拉塔河的发现、居民和征服史》(Historia del descubrimiento, de la población y de la conquista del Río de la Plata),书中把索利斯发现的地区命名为阿根廷地区(Tierra la Argentina),从而使阿根廷的名字更加深入人心。18世纪末,阿根廷已被广泛用来称呼拉普拉塔河地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诗人曼努埃尔·何塞·德拉瓦尔登(Manuel José de Lavardén)在他的作品中使用了“阿根廷”(Argentina)一词,《商品电报报》(El Telégrafo Mercantil)把“阿根廷”(Argentina)引申为国名。

不过,阿根廷独立之初,并未正式使用阿根廷之名。1811年,第一届洪他政府用拉普拉塔河省(Provincias del Río de la Plata)作为国名。1813年,国民大会决定采用拉普拉塔河联合省(Provincias Unidas del Río de la Plata)的名字,1816年,改为南美洲联合省(Provincias Unidas en Sud América)。1824年,国民大会决定国名为南美洲拉普拉塔河联合省(Provincias Unidas del Río de la Plata en Sudamérica)。1826年12月24日,政府颁布的宪法批准使用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之名,但该宪法从未生效。1835~1852年,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Juan Manuel de Rosas)统治时期,曾使用阿根廷联盟(Confederación Argentina)、阿根廷共和国合众国(Estados Unidos de la República Argentina)、阿根廷联盟共和国(República de la Confederación Argentina)和阿根廷联邦(Federación Argentina)等国名。1853年宪法批准使用阿根廷联盟(Confederación Argentina)之名,1860年10月1日颁布的宪法规定国名为阿根廷国(Nación Argentina)。1860年10月8日,圣地亚哥·德尔基总统(Santiago Delqui)使用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的名字,此后,阿根廷共和国便成为该国国名。

(2)首都名

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从字面含义来看,有“好空气”的意思。这个城市前濒大西洋,背靠潘帕斯大草原,虽地处阿根廷亚热带湿润的中部,但受海洋气流的影响,气候温和,空气清新,因此“好空气”之称却也名副其实。可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只是简称,它的全称要长得多,而且布宜诺斯艾利斯在这里也同“好空气”毫无相干。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全称为西乌达德德拉桑蒂希马特立尼达德伊普埃尔托德努埃斯特拉塞尼奥拉德圣玛丽娅德洛斯布宜诺斯艾利斯(Ciudad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y Puerto de Nuestra Señora de Santa María de los Buenos Aires),其名的意思是“至圣三位一体神城兼我主圣玛丽亚的一帆风顺港”。了解这个名字的来龙去脉必须要追溯一段建城的历史。

传说14世纪20年代,西班牙阿拉贡王朝派军队征伐萨丁岛和意大利南部。他们包围了卡利亚里后,开始在附近修筑房屋,并在小博纳伊雷山上建立“博纳伊雷”教堂。“博纳伊雷”(Bonayre)是中世纪卡塔卢尼亚语,意为“好空气”,以此与坎皮达诺地区的坏空气相对应。1370年,一场暴风雨过后,渔夫们在通往博纳伊雷山的海岸上发现了一个小盒子,里面装有圣母玛丽亚像,随后圣母玛丽亚像被安置在山上的一座教堂中。很多年过去后,一个名叫莱昂纳多·格列博(Leonardo Griebo)的来自意大利卡利亚里的人在科西嘉海岸航行时,其船遇险沉没,而格列博被幸运地救上岸,他随身携带的圣母玛丽亚像也完好无损。之后,他把自己大难不死归功于圣母玛丽亚的保佑,从此人们更加尊崇圣母玛丽亚。在圣母的庇护下,这里出现了多次水手获救的奇迹,圣母因此被尊称为“博纳伊雷圣母”(Virgin of Bonaira),受到西班牙、意大利和其他地中海国家人民的崇拜,也成为水手的保护神。

1535年8月24日,西班牙冒险家佩德罗·德门多萨-卢汉(Pedro de Mendoza y Lujan)受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五世之命,率由1200人和11艘船组成的庞大舰队从圣卢卡尔港出发驶往南美大陆。格列博作为部将也随同远征。1536年2月3日,门多萨的舰队抵达拉普拉塔河口,与先期到达的其兄迭戈相遇,然后一起驶往里亚丘埃洛河口附近的拉普拉塔河南岸。门多萨抛锚上岸后建立起居民点,他听从格列博的建议,以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信奉的水手保护神“圣玛丽亚”命名此地,取名圣玛丽亚布恩艾雷城,意为“我主圣玛丽亚的一帆风顺港”。“布恩艾雷”(Buen Aire)是从“博纳伊雷”(Bonaira)转化而来,其复数形式为“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意为“一帆风顺”。因为对于这些漂洋过海、经常与狂风恶浪进行顽强搏斗的航海者来说,在航行中能够一帆风顺,是求之不得的美事。

后来,这个小镇因常遭土著人袭击,1541年被遗弃。1580年5月29日,即“圣三位一体”日,西班牙殖民者胡安·德加拉伊(Juan de Garay)来到此地,6月11日重新建城。为了纪念抵达的日子,加拉伊在原来门多萨所起的城名上加上“圣三位一体”,于是出现至圣三位一体神城兼我主圣玛丽亚的一帆风顺港的称呼,简称布宜诺斯艾利斯。1880年,阿根廷国会宣布布宜诺斯艾利斯为共和国首都。1987年,阿方辛总统建议将首都南迁至别德马市。国会虽通过迁都计划,但至今尚未实施。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五月广场上,有一个1815年5月25日建成的13米高的金字塔形纪念碑,这是为纪念在1810年五月革命中献身的爱国志士而建。最初,该碑基座为两层,碑顶饰有花瓶。1856年改建后的纪念碑塔尖上竖起自由女神塑像。如今,这座纪念碑既是布宜诺斯艾利斯,也是阿根廷国家的象征。

(3)省名和首府名

阿根廷共分为24个行政单位,其中包括23个省和1个联邦首都区。

联邦首都区布宜诺斯艾利斯名称来源见上述首都名。

布宜诺斯艾利斯省(Buenos Aires)之名同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

首府拉普拉塔(La Plata)是由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省长建于1882年11月19日。其名意为“银”,与国名含义相同。1952年,埃娃·庇隆(Eva Peron)去世,为了纪念她,该城改名为埃娃庇隆城(Ciudad Eva Peron)。1955年,胡安·多明戈·庇隆(Juan Domingo Peron)政府倒台后,该城恢复原城名。

卡塔马卡省(Catamarca)之名源于首府卡塔马卡。

首府卡塔马卡之名一说源于迪亚吉塔人所讲的卡坎语(cacán),由“kata”(意为“山坡”)和“marka”(意为“堡垒”)两词组成,全词义为“山坡上的堡垒”。一说卡塔马卡源于克丘亚语的“qata”(大衣)和“marca”(人民),全词义为“穿大衣的人们”。另说源于艾马拉语“catán”(小的)和“marca”(城),全词义为“小城”。首府全称为圣费尔南多·德尔巴列·德卡塔马卡(San Fernando del Valle de Catamarca),位于德尔巴列河畔,圣费尔南多(San Fernando)是天主教圣徒名,德尔巴列是上述河名,巴列(Valle)西班牙语意为“谷地”。

查科省(Chaco)位于阿根廷东北部,1585年,第一个抵达该地区的西班牙殖民者为该地取名为康塞普西翁圣母(Concepción de Nuestra Señora),西班牙语意为“圣母受孕节”。1951年建省时取名为庇隆总统省(Provincia)。1955年改为现名查科。查科源于克丘亚语“Chacú”,意为“游猎地区”(zona de cacería)。

首府雷西斯滕尼亚(Resistencia)西班牙语意为“抵抗”。一些人认为该名是指19世纪后期当地原住民抵抗土著人的袭击。该城市因街道上竖有500多个雕像,被誉为“雕像城”和“露天博物馆”。

丘布特省(Chubut)是阿根廷南部省份,其名源于流经该省的丘布特河。在特维尔切语(tehuelche,南美巴塔哥尼亚地区的游牧民族语言)中,该词意为“透明”,是指这里的河水清澈、透明。

首府罗森(Rawson)建于1865年9月15日,取其名是为纪念当时的内政部部长吉列尔莫·罗森(Guillermo Rawson)。罗森1821年6月24日生于圣胡安,1844年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医学系,曾从医,他是该国第一个保健学教授,后从政。1862年任内政部部长时,解决了威尔士人居民点问题。1890年1月20日在巴黎去世。

科尔多瓦省(Córdoba)之名源于首府科尔多瓦。

首府科尔多瓦1573年7月6日由赫罗尼莫·路易斯·德卡夫雷拉(Jerónimo Luis de Cabrera)所建,取名新安达卢西亚科尔多瓦城(Córdoba de la Andalucía),以纪念他的故乡——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的科尔多瓦。

科连特斯省(Corrientes)之名源于首府科连特斯。

首府科连特斯原来的全称是圣胡安德贝拉德谢特科连特斯(San Juan de Vera de las Siete Corrientes)。1588年4月3日,总督胡安·托雷斯·德贝拉-阿拉贡(Juan Torres de Vera y Aragón)在阿隆索·德贝拉-阿拉贡(Alonso de Vera y Aragón)和埃尔南多·阿里亚斯·德萨韦德拉(Hernando Arias de Saavedra)支持下开始建城,并以自己的姓氏为该城取名为贝拉城(Ciudad de Vera)。一个世纪后,该城改名为圣胡安德贝拉德谢特科连特斯(San Juan de Vera de las Siete Corrientes)。城名中保留了奠基者贝拉总督的姓氏,新添的“圣胡安”是贝拉的保护神,“谢特”意为“七”,“科连特斯”意为“水流”或“河流”。全词义为“圣胡安德贝拉七条河城”。后简化为现名科连特斯。

恩特雷里奥斯省(Entre Rios)位于阿根廷中部,其名西班牙语意为“河流之间”。

首府巴拉那(Paraná)的名字源于同名河。巴拉那是图皮-瓜拉尼语“Para reje onaba”的简化形式,意为“像海一样”,用以形容巴拉那河的壮阔,16世纪该城由邻近的圣菲城居民所建。

福莫萨省(Formosa)位于巴拉那河右岸,其名源于首府福莫萨。

首府福莫萨名字源于拉丁语。1528年,西班牙殖民者迭戈·加西亚·德莫格尔-塞瓦斯蒂安(Diego García de Moguer y Sebastián)率领的远征船队航行于巴拉那河,看到福莫萨地区的美景,认为该地区是钓鱼、狩猎和船只停泊的绝妙之地,不禁用拉丁语赞叹道“Formosa”(福莫萨),意为“真漂亮”。此后,福莫萨成为省名和首府名。

胡胡伊省(Jujuy)位于阿根廷西北部,其名来自一印第安部族的名字。殖民者侵入阿根廷初期,该地区居住着许多土著部族,最主要的是奥马瓜卡部族。奥马瓜卡部族由奥克洛亚人、亚维人、亚拉人、丘鲁马塔人和胡胡伊人组成,该省名即从胡胡伊人而来。

首府圣萨尔瓦多德胡胡伊(San Salvador de Jujuy)历史上曾三次建城。1561年8月20日,格雷戈里奥·德卡斯塔涅达(Gregorio de Castañeda)奉图库曼都督胡安·佩雷斯·德苏里塔(Juan Pérez de Zurita)之命在现今城区第一次建城,取名涅瓦城(Ciudad de Nieva),意为“雪城”。1575年10月13日,佩德罗·奥尔蒂斯·德萨拉特(Pedro Ortiz de Zárate)在格兰德河与希维-希维河交汇处第二次建城,取名圣弗朗西斯科德阿拉瓦(San Francisco de Alava)。1593年4月19日,巴斯克人弗朗西斯科·德阿尔加尼亚斯-穆尔吉亚(Francisco de Argañarás y Murguía)遵照图库曼都督拉米雷斯·德贝拉斯科(Ramírez de Velazco)的命令,为改善图库曼与上秘鲁的联系,在现今贝尔格拉诺广场第三次建城,取名圣萨尔瓦多德贝拉斯科埃内尔胡胡伊谷地(San Salvador de Velazco en el Valle de Jujuy)。该城名中,“圣萨尔瓦多”是指“救世主”;“贝拉斯科”是为纪念图库曼都督拉米雷斯·德贝拉斯科;“胡胡伊”是指当地土著民族“胡胡伊人”。简称圣萨尔瓦多德胡胡伊。

拉潘帕省(La Pampa)位于阿根廷中部潘帕斯地区,其名艾马拉语意为“大草原”。

首府圣罗莎(Santa Rosa)1892年建城,原称圣罗莎德尔托艾(Santa Rosa del Toay),其名是为纪念圣女罗莎。1916年5月1日改为现名。

拉里奥哈省(La Rioja)之名源于首府拉里奥哈。

首府拉里奥哈1591年5月20日由图库曼地区都督拉米雷斯·德贝拉斯科兴建,取名万圣新拉里奥哈(Todos los Santos de la Nueva Rioja),“Todos los Santos”西班牙语意为“万圣”。其名是为纪念西班牙的拉里奥哈地区和宗教节日万圣节,简称为拉里奥哈。

门多萨省(Mendoza)之名源于首府门多萨。

首府门多萨之名源于智利都督加西亚·乌尔塔多·门多萨(García Hurtado Mendoza, 1535-1609)之名。1561年3月2日,佩德罗·德尔·卡斯蒂略(Pedro del Castillo)奉智利都督门多萨之命在此地建城,取名为新拉里奥哈谷的门多萨城(Ciudad de Mendoza del Nuevo Valle de La Rioja),以纪念智利都督门多萨。城名中的“拉里奥哈”(La Rioja)是西班牙北部的一个省名。后该城简称门多萨,同时城名也成为该省省名。

米西奥内斯省(Misiones)位于阿根廷东北部,其名西班牙语意为“传教地区”,指17世纪有许多传教士来此地传教。

首府波萨达斯(Posadas)之名是为纪念阿根廷政治家赫瓦西奥·安东尼奥·德波萨达斯(Gervasio Antonio de Posadas)。波萨达斯生于1757年6月18日,去世于1833年7月2日。1813年曾是阿根廷三人执政者之一,1814年担任阿根廷联合省的最高总监。波萨达斯由传教士罗克·冈萨雷斯·德圣克鲁斯(Roque Gonzalez de Santa Cruz)建于1615年3月25日,当时这个居民点称为阿农西亚西翁德伊塔普阿(Anunciacion de Itapua),意为“伊塔普阿的圣母领报节”。10年后,其居民迁往巴拉纳河对岸,但原居民点仍被保留。19世纪初,曼努埃尔·贝尔格拉诺将军在该地建立了一座堡垒,称为林科纳达德圣何塞(Rinconada de San José)。该城所在地历来是阿根廷、巴拉圭和巴西激烈争夺之地。1838~1840年,巴拉圭统治者加斯帕尔·罗德里格斯·德弗朗西亚(Gaspar Rodriguez de Francia)入侵该地,建立起一道高3米、长2.5公里的城墙,城墙被称为“巴拉圭人战壕”(Trinchera de los Paraguayos);后阿根廷独裁者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Juan Manuel de Rosas)收复该地,改称圣何塞战壕(Trinchera de San José);1879年该城改名为波萨达斯,城名保留至今。

内乌肯省(Neuquén)之名源于首府内乌肯。

首府内乌肯之名源于同名河。内乌肯(Neuquén)来自马普切语“Newenken”,意为“湍急的(河流)”。

里奥内格罗省(Río Negro)位于巴塔哥尼亚地区北部边区,以该省最重要的河流里奥内格罗河为名。里奥内格罗意为“黑河”,实际上其河水并不黑,而是呈绿色。

首府别德马(Viedma)的名字是为纪念该城的创建者弗朗西斯科·德别德马-纳瓦埃斯(Francisco de Biedma y Narvaez)。他于1779年4月22日修建堡垒“卡门圣母”(Nuestra Senora del Carmen),后在此建城。1880年,该城被命名为别德马,以纪念其创建人。

萨尔塔省(Salta)之名源于首府萨尔塔。

首府萨尔塔是由西班牙殖民者埃尔南多· 德莱尔马(Hernando de Lerma)根据秘鲁总督弗朗西斯科·德托莱多(Francisco de Toledo)的命令于1582年4月16日建立的。他用自己的姓氏“Lerma”为该城取名,全称圣菲利佩德莱尔马德萨尔塔谷地(San Felipe de Lerma, valle de Salta)。其中,“圣菲利佩”是该城的保护神,而“萨尔塔”来自土著印第安部族“Salta”之名,但也有人说是来自克丘亚语“sagtay”,表示“智者汇聚”,还有人说来自艾马拉语“sagta”,意为“非常好”。由于莱尔马为人残暴、欺压百姓,后来人们抛弃了他的姓氏,只保留了全称中的萨尔塔。

圣胡安省(San Juan)之名源于首府圣胡安。

首府圣胡安之名是纪念耶稣的十二位使徒之一圣约翰。1562年6月13日,胡安·胡弗雷·德洛埃萨-蒙特塞(Juan Jufre de Loayza y Montese)根据智利总督弗朗西斯科·德比利亚格拉(Francisco de Villagra)的命令建城,取名圣胡安德拉弗朗特拉(San Juan de la Frontera)。城名中的“拉弗朗特拉”(Frontera)的西班牙语意为“边境”,是指该城靠近图库曼地区,“圣胡安”是纪念该城的保护神“圣胡安洗者”(San Juan Bautista)。胡安(基督教译名“约翰”)是基督教的先行者。他是耶稣基督的表兄(年长半岁),曾为耶稣施洗,并为耶稣宣讲教义做过先期宣传工作。后被犹太王希律·安提帕杀害。天主教定每年的6月24日为圣胡安洗者日,殉道日为8月29日。

圣路易斯省(San Luis)之名源于首府圣路易斯。

首府圣路易斯由库约副市长路易斯·胡弗雷·德洛艾萨-梅内塞斯(Luis Jufré de Loaysa y Meneses)建于1594年,后被废弃。1596年,智利总督马丁·加西亚·奥涅斯·德洛约拉(Martín García Oñez de Loyola)在该地重建城市,取名圣路易德洛约拉新梅迪纳德里奥塞科(San Luis de Loyola Nueva Medina de Río Seco)。

圣克鲁斯省(Santa Cruz)的名字是以圣克鲁斯河为名。1520年3月26日,麦哲伦一行抵达该河河口,为河流取名圣克鲁斯,意为“圣十字”,后它又成为省名。

首府里奥加列戈斯(Río Gallegos)的西班牙语意为“加列戈斯河”, 1525年建城时名为里奥圣伊德尔丰索(Río San Idelfonso),意为“圣伊德尔丰索河”,仍是以河的名字命名。1535年,西蒙·德阿尔卡萨瓦-索托马约尔(Simón de Alcazaba y Sotomayor)率领远征队抵达此地时又将该河改称为加列戈斯河。

圣菲省(Santa Fe)位于阿根廷中东部,其名源于首府圣菲。

首府圣菲全称圣菲德拉韦拉克鲁斯(Santa Fe de la Vera Cruz)。1573年11月15日,由从亚松森率军来到此地的胡安·德加拉伊上尉(Juan de Garay)正式建城,宣布该城名为圣菲德拉韦拉克鲁斯(Santa Fe de la Vera Cruz)。城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圣菲”(Santa Fe)意为“神圣的信仰”;“韦拉克鲁斯”(Vera Cruz)意为“真正的十字架”,以纪念耶稣基督死于十字架。因遭受附近卡亚斯塔河发大水的冲击和土著印第安人的袭击,1650年,该城迁至现址。

圣地亚哥德尔埃斯特罗省(Santiago del Estero)位于阿根廷北部,其名源于首府圣地亚哥德尔埃斯特罗。

首府圣地亚哥德尔埃斯特罗是阿根廷最古老的城市。圣地亚哥德尔埃斯特罗由来自秘鲁的胡安·努涅斯·德普拉多(Juan Núñez de Prado)建于1550年6月24日,取名埃尔巴尔科(El Barco),以纪念他在西班牙的家乡埃尔巴尔科德阿维拉(El Barco de ávila),1551年和1552年,该城曾两次迁址。1553年7月25日,弗朗西斯科·德阿吉雷(Francisco de Aguirre)第三次迁址另建新城,改名为圣地亚哥德尔埃斯特罗(Santiago del Estero),城名中的“圣地亚哥”(Santiago)是为纪念天主教使徒圣地亚哥,“埃斯特罗”是因为该城靠近杜尔塞河的小湖埃斯特罗湖。

火地岛省(Tierra del Fuego)的名字与伟大的航海家麦哲伦有关。1520年,费尔南多·麦哲伦(Fernando Magellan)率领的船队发现该岛,看到岛上弥漫着的烟雾,这可能是当地土著人为取暖而燃火。于是,他为该岛取名为“烟岛”,后又改称“火岛”。以后该岛便被称为“火地岛”了。

首府乌斯怀亚(Ushuaia)源于亚马纳语(Yámana)或亚甘语(yagán),由“ush”(意为“向深处”或“向西方”)和“wuaia”(意为“小海湾”)两词组成,全词义为“深向西方的小海湾”。

图库曼省(Tucumán)之名源于首府圣米格尔德图库曼。

首府圣米格尔德图库曼(San Miguel de Tucumán)之名中的“图库曼”(Tucumán)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源于鲁莱语“tuku-manita”,意为“萤火虫多的地区”;一说源于鲁莱语,但不是“tuku-manita”,而是“yukkuman”或“yakuman”,意为“前往水多之地”(指河流汇聚的地方);一说源于迪亚吉塔人所讲的卡坎语“Tukma-nao”,其中“图克马”(Tukma)为古迪亚吉塔人领袖的名字,“Tukma-nao”即意为“图克马的人民”或“图克马的土地”;还有人猜测其名源于克丘亚语“Tukkumano”,意为“边疆地区”。历史学家曼努埃尔·利松多·博尔达(Manuel Lizondo Borda)则认为,图库曼源于克丘亚语“Yucumán”,意为“河流的发源地”。还有人提出,其名源于克丘亚语,意为“棉花国”,也有人说图库曼是艾马拉语“Tukuymana”的缩略语,意为“尽头”。

2.巴拉圭共和国

(1)国名

巴拉圭共和国(República del Paraguay)是南美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北与玻利维亚交界,西、南同阿根廷接壤,东邻巴西。关于巴拉圭(Para-guay)的名字来源,存在多种说法:有人认为“Paraguay”的名字中,“para”意为“海洋”,“gua”意为“源于”,“y”意为“水”。因此,“巴拉圭”之名意为“来自海洋的水”,此处的海洋可能指的是大沼泽。有人说,“Paraguay”意为“像海一样的河”;有人说意为“海上居民之河”;有人说意为“冠状河”或“奇花异草装饰起来的河流”,因为古时巴拉圭河经常泛滥成灾,土壤被冲走后,水面上会漂浮着一层绚丽的花草,使河流犹如一条斑斓的彩带;有人认为,巴拉圭的名字源于帕亚瓜部族(Payagua);有人提出,其名源于一个名叫“巴拉圭奥”(Paraguaio)的酋长;还有人认为源于艾马拉语“Pharaway”,意为“非常干燥”,这客观地描述了该地区的特点。

(2)首都名

亚松森(Asunción)是巴拉圭最大的城市,位于巴拉圭河的东岸,即皮科马约河和巴拉圭河的汇合处。1537年8月15日,西班牙殖民者胡安·德萨拉萨尔(Juan de Salazar)在此地建城,这一天正值天主教“圣母玛利亚升天节”,故起名为非常高贵与忠诚的圣母玛利亚亚松森城(La Muy Noble y Leal Ciudad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 la Asunción),简称亚松森。西班牙语中“亚松森”(Asunción)意为“升天节”。亚松森是南美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人们称该城为“城市之母”,因为殖民时期,西班牙人从那里出发,在南美洲建立起许多城市,例如布宜诺斯艾利斯、科连特斯等。亚松森城里林木葱郁,又位于巴拉圭河畔,因而被称为“森林与水之都”。城中橘树众多,收获季节,橘子挂满枝头,十分壮观,故又被称为“橘城”。

(3)省名和首府名

巴拉圭分为17个省和1个特别区(首都亚松森)。

康塞普西翁省(Concepción)之名源于首府康塞普西翁。

首府康塞普西翁建于1773年,奠基人、巴拉圭都督阿古斯丁·费尔南多·德皮内多(Agustín Fernando de Pinedo)将其取名为雷阿尔德康塞普西翁镇(Villa Real de Concepción),“康塞普西翁”意为“圣母受孕节”。

圣佩德罗省(San Pedro)之名源于首府圣佩德罗德尔伊夸曼迪尤。

首府圣佩德罗德尔伊夸曼迪尤(San Pedro del Ycuamandiyu)建于1786年3月16日。当时何塞·费雷拉少校(José Ferreira)和佩德罗·加西亚·拉伊斯克塔上尉(Pedro García Lacoizqueta)受总督佩德罗·梅洛·德波图加尔(Pedro Melo de Portugal)的派遣来此地建城,取名伊夸曼迪尤使徒圣佩德罗镇(Villa San Pedro Apóstol del Ycuamandiyú),以纪念使徒圣佩德罗。城名中的“伊夸曼迪尤”是瓜拉尼语“ykua”(井)和”mandyju”(棉花)被西班牙语化的一个词。传说建立该城的地方有一口井,井中生长出一种棉花。另一说该城圣安娜区丰塔奥梅萨大街和法米利亚塞拉蒂大街的街角有一口井,井中的水看上去像是棉花的花朵。

科迪勒拉省(Cordillera)1770年4月4日由卡洛斯·墨菲(Carlos Murphy)建立,西班牙语意为“山脉”。原名“Caraguatay”, 1945年该国颁布第9484号法令改省名为现名。

首府卡库佩(Caacupé)源于瓜拉尼语“Ka'akupe”或“Ka'aguy kup”,意为“山后”。该城1770年由为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服务的爱尔兰人卡洛斯·墨菲(Carlos Murphy)所建。也有说可能是方济各会传教士路易斯·德博拉尼奥斯(Luis de Bolaños)所建,他曾在巴拉圭的许多地区传教。

瓜伊拉省(Guairá)源于瓜拉尼语“guay”(河流)和“ra”(地方),合起来意为“有河流的地方”。另一说瓜伊拉是一位瓜拉尼族酋长的名字,他居住在瓜伊拉瀑布附近。

首府比亚里卡(Villarrica)西班牙语意为“富镇”。1570年5月14日,西班牙殖民者鲁伊·迪亚斯·德梅尔加雷霍(Ruy Díaz de Melgarejo)在此建城,取名圣灵比亚里卡镇(Villa Rica del Espíritu Santo),简称里卡镇。“比亚里卡”(Villarrica),是因这个西班牙殖民者相信附近有丰富的金矿和银矿;“圣灵”(Espíritu Santo)是因建城日正赶上圣灵降临节。

卡瓜苏省(Caaguazú)是1945年得名的,是瓜拉尼语“Ka'a rehasa-pa”的缩写,意为“大山那边”。

首府奥维多上校镇(Coronel Oviedo),1758年10月7日,总督海梅·圣胡斯特上校(Jaime Sanjust)在此建城,取名圣母玛利亚德洛斯阿霍斯(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 los Ajos),以纪念圣母玛利亚。后简称阿霍斯镇(Villa Ajos)。“阿霍斯”(Ajos)西班牙语意为“大蒜”,有人说取名“阿霍斯”是因该地区盛产大蒜;但也有人认为“阿霍斯”仅是一个名称,与大蒜无关。1931年2月5日,巴拉圭总统何塞·古贾里(José P. Guggiari)颁布第39296号令,将该城改名为弗洛朗坦奥维多上校镇(Colonel Florentín Oviedo),以纪念在三国联盟战争中的巴拉圭英雄弗洛朗坦·奥维多上校。奥维多上校英勇善战,虽被巴西人俘虏,但拒不投降和叛变,因而受到巴拉圭人民的爱戴。

卡萨帕省(Caazapá)之名源于首府卡萨帕。

首府卡萨帕由传教士路易斯·德博拉尼奥斯(Luis de Bolaños)建于1607年。其名源于瓜拉尼语“Ka'aguy jehasapa”,意为“在森林后面”,因为土著人相信神在森林后的大地中造出了水。该城最初名为圣胡安德卡萨帕(San José de Caazapá)。

伊塔普阿省(Itapúa)源于瓜拉尼语,由“itá”(石头)和“puá”(尖)组成,意为“石尖”。该省建于1906年。

首府恩卡纳西翁(Encarnación)始建于1615年3月25日。当时耶稣会传教士、巴拉圭第一个圣徒罗克·冈萨雷斯·圣克鲁斯(Roque González Santa Cruz)在巴拉那河边建立起一个名为伊塔普阿恩卡纳西翁圣母(Nuestra Señora de la Encarnación de Itapúa)的传教点,后来这个传教点逐渐发展为村镇。1843年4月8日升格为城镇。

米西奥内斯省(Misiones)之名的西班牙语意为“传教地区”。该省建于1906年,当时名为圣伊格纳西奥省(San Ignacio)。1945年改为现名,表示这个地区是耶稣会传教所在地。

首府圣胡安包蒂斯塔(San Juan Bautista)是为纪念圣徒胡安包蒂斯塔,该城1945年成为首府。

巴拉瓜里省(Paraguarí)之名来自首府巴拉瓜里。

首府巴拉瓜里,1775年根据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Carlos Ⅲ)的命令,由阿古斯丁·费尔南多·德皮内多在一座小丘上兴建。其名来自瓜拉尼语,意为“酋长羽毛冠的一部分”。巴拉瓜里被称为“巴拉圭民族独立的摇篮”,因为1811年1月13日,巴拉圭人民在此地击败了阿根廷军队。

上巴拉那省(Alto Paraná)之名来自巴拉那河。巴拉那一词是图皮语“para rehe onáva”的缩写,意为“像海一样大”。

首府埃斯特城(Ciudad del Este)建于1957年2月3日,取名为弗洛尔德利斯港(Puerto Flor de Lis),西班牙语意为“百合花港”。后改名为斯特罗斯纳总统港(Puerto Presidente Stroessner),以纪念巴拉那独裁者阿尔弗雷多·斯特罗斯纳(Alfredo Stroessner)。后又改为斯特罗斯纳总统城(Ciudad Presidente Stroessner)。1989年2月3日斯特罗斯纳被推翻后,经公民投票,此城改为现名埃斯特城,西班牙语意为“东方城”。

中央省(Departamento Central)在殖民初期曾是巴拉圭的中心地区,后逐渐向外扩展,并建成多个城镇。后来该省便以中央省命名。

首府阿雷瓜(Areguá)之名源于姆比亚瓜拉尼人所取的名字阿里瓜(Ariguá),意为“上面住人的地方”,因为该地地势较高。阿雷瓜因盛产草莓,又被称为“草莓城”。

涅恩布库省(Ñeembucú)是巴拉圭东部地区南部省份,其名瓜拉尼语意为“大声叫喊”。

首府皮拉尔(Pilar)位于巴拉圭河与涅恩布库河河畔。1779年10月12日,由佩德罗·梅洛·德波图加尔-比列纳(Pedro Melo de Portugal y Villena)兴建,取名涅恩布库镇(Villa del Ñeembucú)。4年后,来自萨拉戈萨的西班牙传教士马西亚尔·安东尼奥·乌利亚姆夫雷(Marcial Antonio Uliambre)改其名为皮拉尔镇(Villa del Pilar),以纪念皮拉尔贞女(Virgen del Pilar)。

阿曼拜省(Amambay)1945年成为巴拉圭第10个省时,以卡瓜苏山脉支脉阿曼拜山脉的名称命名。“Amanbay”由“ama”“mba”和“y”三部分构成。“ama”意为“雨”;“mba”意为“一个行动的结束”;“y”是“ry”的省略,全词义为“某种东西的汁或汤”。

首府佩德罗胡安卡瓦列罗(Pedro Juan Caballero)建于1899年,取其名是纪念巴拉圭独立运动领袖佩德罗·胡安·卡瓦列罗。该城曾被称作蓬塔波拉(Punta Porá),是由马车夫所取的名字,他们曾把巴西马托格罗索的马黛茶运往康塞普西翁港。佩德罗胡安卡瓦列罗被誉为“南方的珍珠”。

卡宁德尤省(Canindeyu)是巴拉圭东部地区东北部的省份,设省于1973年。其名“Canindeyu”一说源于曾居住于该地区的一位瓜拉尼族酋长的名字,一说其名是一种体型很大的鹦鹉的称呼,这种鹦鹉羽毛颜色多样,有蓝色、红色和金黄色等。

首府萨尔托德尔瓜伊拉(Salto del Guairá)建于1959年3月3日,其名西班牙语意为“瓜伊拉瀑布”,即由瓜伊拉瀑布而得名。

阿耶斯总统省(Presidente Haayes)以美国总统拉瑟福德·海斯(Rutherford B. Hayes)命名,阿耶斯是海斯的西班牙语读音。拉瑟福德·海斯是美国第19位总统。1822年生于俄亥俄州,1868年任俄亥俄州州长,1877~1881年任美国总统,1893年去世。1864~1870年巴拉圭战争结束后,他曾担任巴拉圭和阿根廷边界争议的仲裁人。巴拉圭政府为感谢海斯的仲裁,遂以他的姓氏为该省命名。

首府阿耶斯镇(Villa Hayes)是根据1879年5月13日坎迪多·巴雷罗总统(Cándido Bareiro)签署的法令命名的,也是为纪念美国总统拉瑟福德·海斯。

上巴拉圭省(Alto Paraguay)位于巴拉圭西部地区的最北端,以其地理位置特征而得名。

首府奥林波堡(Fuerte Olimpo)由西班牙人建于1792年,根据都督华金·阿洛斯-布鲁(Joaquín Alós y Brú)的命令,取名博尔冯堡(Fuerte Borbón),以纪念当时统治西班牙的王朝。加斯帕尔·罗德里格斯·德弗朗西亚(Gaspar Rodríguez de Francia)执政时期改为现名,原因可能是当地的山脉让人想起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奥林匹斯山。

博克龙省(Boquerón)是巴拉圭西部地区的省份,其名西班牙语意为“大开口”或“大窟窿”。

首府菲拉德尔菲亚(Filadelfia)建于1930年,其名由两个希腊名词组成,意为“兄弟友爱之城”。

3.巴西联邦共和国

(1)国名

巴西联邦共和国(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位于南美洲东南部,是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南美洲第一经济大国。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巴西还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当地土著人把巴西称作“平多拉马”(Pindorama),意即“棕榈地”(Terra de Palmeras)。最早踏上巴西土地的欧洲人是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Pedro álvares Cabral)。1500年3月,卡布拉尔在率领一支船队驶向印度的过程中,不知是因为迷失了方向,还是受洋流和飓风的影响,船队没有沿着非洲海岸绕过好望角,而是径直朝西驶去。4月22日,他们到达了一块不知名的陆地。卡布拉尔以为他们登上了一座岛屿,便在岸边竖起了一块刻有葡萄牙王室徽章的十字架,把这个地方取名为“真正的十字架岛”(Isla de Vera Cruz),并宣布这里的土地属于葡萄牙国王。后来他们才知道,所发现的土地并不是一个岛,而是美洲大陆的一部分,于是又将其更名为圣十字架地(Terra de Santa Cruz)。后来到达这里的葡萄牙殖民者在此地发现了一种名贵的红木,这种树平均每年生长1米左右,大约可生长二三十年,树高一般在15米以上,最高可达30米,直径达1米。这种树纹路细密、色泽鲜艳、坚固耐用,是制作高级家具和造船的优质原料,可以经百年而不腐。它的木质中还含有一种当时欧洲紧缺的红色染料,这对于喜欢穿红色服装的欧洲权贵来说是很需要的。那时这种树木还没有名称,葡萄牙殖民者就借用东方一种类似红木的名字,称它为“pau-brasil”,葡萄牙语的意思就是“巴西木”(红木)。后来,葡萄牙人疯狂采伐“巴西木”,“巴西木”成为当地唯一出口的物资。1856年化学合成染料问世后,滥采滥伐“巴西木”的现象才逐渐减少。但是后来,法国人土特父子发明了现代提琴弓,“巴西木”又成为制作大、小提琴弓的最佳原料。据说制作一个琴弓,需要砍掉8~10吨的“巴西木”。“巴西”这个原来属于木头的名称,慢慢地代替了“圣十字架地”,成为巴西的国名。如今,“巴西木”已受到国家的保护,对“巴西木”贸易实行了国家垄断,禁止私自采伐。

(2)首都名

巴西利亚(Brasilia)是一座建筑新颖的现代化城市,位于巴西中部高原,海拔1150米,气候温和,年均温度为19.6°C,最高气温26°C,最低为2°C。城名由该国国名的葡萄牙语“Brasil”加后缀“ia”组成。巴西利亚是巴西的新都,原来的首都为萨尔瓦多(Salvador,意为救世主)和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意为正月之河)。

早在18世纪初,葡萄牙彭巴尔侯爵就提议把首都从沿海迁至内地。在1789年“拔牙者起义”中,起义领袖们都主张迁都内地。1809年,巴西报刊上又掀起了一场关于里约热内卢是否适宜做国都的争论。不少人提议在巴西内地另立新都,理由是里约热内卢处在一个角落里,与其他州的联系十分不便。1822年,众议院第一次讨论关于迁都的提案。1891年,巴西第一部宪法明确了新首都的面积和地理位置。1892年,当时的巴西国会授权一支考察队到该国中部地区考察。经过3个多月的工作,考察队认为在戈亚斯高原上建都是适宜的。1922年,埃皮塔西奥·达席尔瓦·佩索阿总统(Epitacio da Silva pessoa)在巴西利亚埋下了象征性的基石。但因条件所限,迁都计划被搁置了半个多世纪,直至1956年儒塞利奥·库比契克(Juscelino Kubitschek)任巴西总统后,为发展国内偏远地区的经济,并减轻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的人口压力,决定在距里约热内卢西北600公里的处女地上兴建新首都——巴西利亚。

世界各国的著名设计师闻风而动,纷纷向巴西总统提出设计方案。最后,在26个设计方案中,库比契克总统还是选中了本国路西奥·科斯塔教授(Lucio Costa)的方案,并任命曾参加联合国大厦建筑的巴西著名建筑师奥斯卡·尼梅耶尔(Oscar Niemeyer)为城市建设的总建筑师。5万名工人参加了建设新首都的会战,仅用了3年2个月的时间,一座崭新、漂亮的现代化城市就出现在中部高原一片荒凉的大地上。1960年,巴西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到了巴西利亚。该城的城市布局独出心裁,建筑新颖别致,有“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1987年12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巴西利亚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3)州名和首府名

巴西共分26个州和1个联邦区(巴西利亚联邦区),分别属于北部地区、东北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东南地区和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包括阿克里州、阿马帕州、亚马孙州、帕拉州、朗多尼亚州、罗赖马州和托坎廷斯州;东北地区有马拉尼昂州、皮奥伊州、塞阿拉州、北里奥格兰德州、帕拉伊巴州、伯南布哥州、阿拉戈斯州、塞尔希培州和巴伊亚州;中西地区有戈亚斯州、马托格罗索州、南马托格罗索州和联邦区;东南地区有圣埃斯皮里图州、米纳斯吉拉斯州、里约热内卢州和圣保罗州;南部地区有巴拉那州、圣卡塔琳娜州和南里奥格兰德州。

阿克里州(Acre)的名字是1962年定下的,来自同名河流阿克里河。“Acre”源于图皮语“a'kir ǔ”,意为“绿色河流”;或源于图皮语“ker”,意为“去睡吧”或“去休息吧”;另一说“Acre”源于当地阿基里河(Aquiri)。

首府里奥布朗库(Río Branco)建于1882年12月28日,其名是为纪念巴西外交家里奥·布朗库男爵(Barón del Río Branco, 1845-1912)。里奥·布朗库男爵原名为若泽·马里亚·达席尔瓦·帕拉诺斯(José María da Silva Paranhos),1889年获里奥·布朗库男爵称号。他从1876年开始政治生涯,曾任驻英国利物浦总领事,1920年代初任驻德国大使,1902~1912年,他分别在四届政府中任外交部部长,被誉为“巴西外交之父”,他曾和平解决与邻国的领土争端。1903年,他与玻利维亚签订《彼德罗波利斯条约》,结束了包括阿克里州在内的两国领土争端。

阿马帕州(Amapá)位于巴西北端,其名为土著阿鲁阿克语(Aruak),意为“土地的尽头”。

首府马卡帕(Macapá)之名源于图皮语,意为“盛产巴卡瓦(bacaba)之地”。巴卡瓦是当地一种海枣树,学名“Oenocarpus bacaba Mart”。1764年,葡萄牙人修建了圣若泽马卡帕堡,以抵御法国人的入侵。在小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马卡帕城。马卡帕的第一个名字为新安达卢西亚阿德兰塔多(Nueva Andalucia Adelantado),这是1544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五世(Carlos V)赐予的名字。

亚马孙州(Amazonas)位于巴西西北角,其名源于流经该州的同名河,“亚马孙”之名由西班牙探险家弗朗西斯科·德奥雷利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a)所取。1541年,奥雷利亚纳率领一支探险队,乘船从安第斯东麓亚马孙河上游出发,一直航行到大河与大西洋的汇合处,对亚马孙河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他们起航之后,发现大河两旁森林密布、猛兽出没、人迹罕至,所带食品吃光后便无法补充,面临着饥饿的严重威胁。正当他们一筹莫展之际,忽然发现前面有印第安人的村庄,顿时欣喜若狂。船继续向东航行,河面变得越来越开阔,看见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选择了一个地点上岸后,便悄悄朝印第安人村庄扑去,准备抢劫村里的粮食,却发现村庄里一片寂静,他们心情紧张地四处张望。突然发现村庄前面的田野上出现了大批手持大刀、长矛和弓箭的印第安人,人群中还夹杂着不少女人。这些女人除下体系块遮羞布外,上身赤裸,一丝不挂,头上盘着一条漆黑的长辫。印第安人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吼叫着朝入侵者凶猛地冲来,西班牙人惊慌失措,急忙举枪向印第安人射击,许多印第安人倒在血泊中。西班牙人乘印第安人退入密林深处之机,赶忙钻进村庄,把粮食抢劫一空后又放火烧毁了村庄。他们把粮食装运上船,又接着向东驶去。印第安人看到家毁人亡,不由怒火中烧,心如刀绞。他们沿着河岸追赶西班牙人,并举箭射去,无奈船已走远,箭纷纷落入水中。这次交战,使奥雷利亚纳和其他殖民者惊恐万分,尤其是那些剽悍的印第安女战士,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奥雷利亚纳想起了希腊神话中一个名叫亚马孙的女人王国,这个王国位于黑海高加索一带,王国里的妇女英勇善战,尤精骑射。由此,奥雷利亚纳便给乘船航行过的这条世界上流量最大、支流最多的河取名为亚马孙河,并流传下来,沿用至今。

首府马瑙斯(Manaus)1669年建城,取名为黑河沙洲圣何塞堡(forte de São José da Barra do Rio Negro),1832年改名为马瑙斯。马瑙斯之名源于葡萄牙殖民者到来前在该地区居住的土著马瑙斯部族,意为“神的母亲”。1848年曾易名为“黑河沙洲城”(Cidade da Barra do Rio Negro),1856年,亚马孙州州长埃库拉诺·费雷拉·佩纳(Herculano Ferrera Pena)决定恢复马瑙斯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帕拉州(Pará)之名源于其首府贝伦的原名圣玛利亚德贝伦多格拉奥帕拉(Santa Maria de Belém do Grão Pará)。“帕拉”(Pará)为图皮-瓜拉尼语,意为“河”,帕拉河流经帕拉州首府贝伦附近。

首府贝伦(Belém)是以耶稣的诞生地伯利恒命名。葡萄牙上尉弗朗西斯科·卡尔代拉斯·布兰科(Francisco Caldeiras de Castelo Branco)奉葡萄牙王室之命在该地区抵御法国、荷兰和英国殖民者的入侵。1616年1月12日,修建了普雷塞皮奥堡(Forte do Presépio,今称卡斯特洛堡)。后在该堡的基础上建城,取名费利斯卢西塔尼亚(Feliz Lusitânia),后改称圣玛利亚德贝伦多格拉奥帕拉,最终简化为现名贝伦。贝伦被称为“亚马孙地区的大都会”,因为这里生长着大量杧果树,又被称为“杧果城”。

朗多尼亚州(Rondônia)位于巴西西北部,得名于1956年,是为纪念在此开拓土地的巴西人坎迪多·朗多(Candido Rondon, 1865-1958)。坎迪多·朗多是陆军元帅,曾勘查马托格罗索和西亚马孙流域,一生都为维护印第安人的权益而努力,是印第安人保护局首任局长。

首府波多韦柳(Porto Velho)葡萄牙语意为“旧港”, 1907年在此兴建马德拉马莫雷铁路时开始建城,正式建成于1914年10月2日。

罗赖马州(Roraima)位于巴西最北部,属亚马孙地区。罗赖马(Roraima)之名取自罗赖马山,源于佩蒙语(Pemon)的“roroi”(深蓝)和“ma”(大),全词义为“蓝而大的山”。一说源于亚诺马米语“Roro imã”,意为“极大的山”。

首府博阿维斯塔(Boa Vista),葡萄牙语意为“美妙的景色”。1830年,伊纳西奥·洛佩斯·德麦哲伦(Inácio Lopes de Magalhães)在此建城,取名博阿维斯塔多里奥布朗库(Boa Vista do Rio Branco),葡萄牙语意为“里奥布兰科的博阿维斯塔”,简称博阿维斯塔。

托坎廷斯州(Tocantins)位于北部地区东南部,是1988年才从戈亚斯州分离出来设立的州,其名源于流经该州的同名河托坎廷斯河。“Tocantins”源于图皮语,由“tukan”(南美洲的一种鸟)和“tin”(鼻子)组成,意为“鸟鼻”。托坎廷斯河是从南向北流的河,流入大西洋,长2640公里,是巴西第二大河。托坎廷斯河与阿拉瓜亚河交汇处形如鸟嘴,因而托坎廷斯也被称为“鹦鹉嘴”。

首府帕尔马斯(Palmas)建于1990年,其名葡萄牙语意为“棕榈”。其名的得来一是因为该地多棕榈树,二是纪念1809年第一次巴西独立运动的发源地、位于巴拉纳河河口的小镇圣若昂达帕尔马(Sao Joao da Palma)。

马拉尼昂州(Maranhāo)位于巴西东北部,北靠大西洋。其名来源有几种说法:一说这是欧洲人到来前,当地土著人给亚马孙河取的名字;一说这同秘鲁马拉尼翁河(Río Marañón)有关;一说是该地区有一种名叫卡胡(Caju)的水果,这种水果西班牙文为“marañon”;还有一说马拉尼昂意为“大海”或“流动的海”。

首府圣路易斯(Sāo Luís)建于1612年,最初是法国贵族达尼埃尔·德拉图什(Daniel de la Touche)率人在此建起一座堡垒,取名圣路易(Sāo Luís),以纪念法国国王路易十三(Louis XIII, 1601-1643)。路易十三是亨利四世的长子,1610~1643年在位。1643年5月14日,路易十三因骑马落水患肺炎去世。后来,堡垒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城名沿用了堡垒的名字,葡萄牙语化为路易斯。

皮奥伊州(Piauí)位于巴西东北部,其名源于图皮语,由“piau”(鱼)和“y”(河)两词构成,全词义为“小鱼河”。

首府特雷西纳(Teresina)建于1852年8月16日,取名波蒂新镇(Vila Nova do Poty)。城名中的“波蒂”,得于其位于波蒂河畔。后改称特雷西纳,以纪念巴西皇帝佩德罗二世之妻特雷莎·克里斯蒂娜皇后(Teresa Cristina)。

塞阿拉州(Ceará)位于巴西东北部,濒临大西洋。其名一说在图皮-瓜拉尼语中,“ceará”意味“青绿色”或“绿水”;一说“ceará”派生于“siriará”,指海边的蟹。

首府福塔莱萨(Fortaleza)葡萄牙语意为“城堡”,是“圣母升天堡”的简称。1649年,荷兰人在该地建立起名为“Fort Schoonenborch”的城堡,1726年,升格为城镇,1823年,巴西皇帝佩德罗一世承认其城市地位,并称它为新布拉干萨堡(Fortaleza de Nova Bragança),“布拉干萨”是葡萄牙布拉干萨区首府名。后改称圣母升天堡(Fortaleza de Nossa Senhora da Assunção),简称福塔莱萨。

北里奥格兰德州(Rio Grande do Norte)位于巴西东北部。1501年,意大利航海家阿梅里科·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率领的葡萄牙探险船队抵达该地区,取名圣日,并为流经该地区的一条河取名为格兰德河(Rio Grande),意为“大河”(图皮-瓜拉尼人称此河为“Potengi”,意为“虾河”)。后来,该州便以这条河的名字命名。韦斯普奇1454年3月9日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1512年去世于西班牙塞维利亚。他曾四次前往南美洲探险。1507年,德国地理美洲学家马丁·瓦尔德塞弥勒在其《世界地理概念》一书中,首次将新大陆称为“阿美利加”,就是取自阿梅里科的拉丁文写法。

首府纳塔尔(Natal)意为“圣诞”,派生于拉丁文“natale”。1597年12月25日,安东尼奥·巴伦特·达科斯塔(Antonio Valente da Costa)、热罗莫·阿尔武克尔克(Jerome Albuquerque)率领葡萄牙殖民军抵达格兰德河地区,为防备印第安人和法国海盗的袭击,他们在博卡达巴拉建起一座堡垒,名为达巴拉格兰德里奥堡(Fortaleza da Barra Grande Río),堡垒周围逐渐形成居民区,被称为“王城”(Ciudad de los Reyes)。后来,改名为纳塔尔城(Ciudad de Natal),一说因为1597年圣诞节这一天,葡萄牙殖民军进入格兰德河地区;一说是1599年12月25日,热罗莫·阿尔武克尔克开始兴建该城。

帕拉伊巴州(Paraíba)位于巴西东北部,其名源于土著图皮语,一说由“pa'ra”(糟糕的)和“a'iba”(航行)组成,全词义为“糟糕的航行”;一说意为“河湾”。

首府若昂佩索阿(Joāo Pessoa)建于1585年,原来与帕拉伊巴州同名,1930年改为现名,以纪念同年7月26日被刺杀的州长若昂·佩索阿(Joāo Pessoa Cavalcanti de Albuquerque)。若昂佩索阿是世界上树木第二多的城市,城市中的植物保护区占地700公顷以上,仅次于巴黎。

伯南布哥州(Pernambuco)位于巴西东北部,其名源于图皮语“paranäbuku”,意为“长海”。

首府累西腓(Recife)为巴西第五大城。其名派生于葡萄牙文“Arrecife”,意为“礁”,意指该城所临海岸多珊瑚礁。累西腓因多水流和桥,被誉为“巴西的威尼斯”。

阿拉戈斯州(Alagoas)位于巴西东北部地区的东部,因拥有众多湖泊而得名,在葡萄牙语中,“lagoas”意为“许多湖泊”。

首府马塞约(Maceió)之名源于土著印第安语,是指地下涌出的水流。这些水流一部分流入大海,一部分形成水塘(maceió)和湖泊。该城有许多水塘,故以马塞约称之。

塞尔希培州(Sergipe)是巴西最小的州,位于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一说其名源于当地头人的姓氏“Serijipe”;一说源于图皮语,意为“蟹河”。

首府阿拉卡茹(Aracaju)建于1855年。其名源于印第安语,“ara”是一种鹦鹉名,“caju”是巴西槚如树坚果名。该地有大量鹦鹉和槚如树,故以“阿拉卡茹”称之。

巴伊亚州(Bahia)位于巴西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其名“Bahia”的葡萄牙语意为“海湾”。

首府萨尔瓦多(Salvador)是南美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巴西人口第三大城。1549年,巴西首任总督托梅·德索萨(Tomé de Sousa)奉葡萄牙国王之命,在托多斯·奥斯圣托多斯海湾边建起一座名叫圣萨尔瓦多的堡垒,以抵御法国人和荷兰人的入侵。此后,堡垒周边的建筑物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一座城市,取名为圣萨尔瓦多巴伊亚德托多斯奥斯桑托斯(Säo Salvador da Bahía de Todos os Santos),意为“万圣湾圣萨尔瓦多”。因名称太长,人们一般简称它为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直到1763年,萨尔瓦多一直是葡萄牙在美洲领地的首府,后来葡萄牙王室才把首府迁到里约热内卢。这个城市是巴伊亚州首府,所以有时人们又叫它巴伊亚。萨尔瓦多被称为“快乐之都”,因为在该城举办的庆祝活动和狂欢节举世闻名;它还被称为“黑罗马”,因为它拥有350座教堂。

戈亚斯州(Goiás)是巴西中部的省份。其名源于现已消失的一个土著部落的名称,派生于“guaiá”一词,由“gua”和“iá”两个词组成,意为“同样的人”或“有相同血统的人”。

首府戈亚尼亚(Goiania)是由戈亚斯州州长佩德罗·卢多维科(Pedro Ludovico)建于1933年10月24日。当地报纸《社会》(Social)在全国范围举行征集该城城名的竞赛,比较突出的名称包括“Pedrônia”“Americana”“Petrolandia”“Goianópolis”“Goiania”“Bartolomeu Bueno”“Campanha”“Eldorado”“Anhanguera”“Liberdade”“Goianésia”“Pátria Nova”等。最后选用了阿尔弗雷多·德法里亚·卡斯特罗教授(Alfredo de Faria Castro)提议的戈亚尼亚。

马托格罗索州(Mato grosso)位于巴西中西部,其名葡萄牙语意为“浓密的热带雨林”或“茂密的草场”,源于瓜拉尼语“Kaaguazú”或“Kaaguasu”。

首府库亚巴(Cuiabá)由圣保罗执政官罗德里戈·塞萨尔·德梅内塞斯(Rodrigo César de Menezes)建于1727年1月1日。其名源于瓜拉尼语“Ikuiapá”,由“ikuia”(弓和箭)和“pá”(地方)两个词组成,全词义为“弓和箭之地”。土著博罗罗人习惯于在库亚巴河支流普拉伊纳河畔用弓和箭捕鱼。

南马托格罗索州(Mato Grosso do Sul)之名葡萄牙语意为“南部茂密的森林”。该州原为北部邻州马托格罗索州的一部分,1970年,独立成州,其名也从马托格罗索州名字派生而来。

首府大坎普(Campo Grande)葡萄牙语意为“广阔的田野”。1877年,来自米纳斯吉拉斯州的两个农民何塞·安东尼奥·佩雷拉(José Antônio Pereira)和曼努埃尔·维埃拉·德索萨(Manoel Vieira de Sousa),在靠近马拉卡茹山普罗萨河与塞格雷多河交汇处建立了一个村庄,取名圣安东尼奥德大坎普(Santo Antônio de Campo Grande)。大坎普意为“广阔的田野”,圣安东尼奥是指天主教圣徒安东尼奥。后来,城名就延续了村庄的名字。

联邦区(Distrito Federal)即首都巴西利亚。

圣埃斯皮里图州(Espíritu Santo)位于巴西东南部,其名意为“圣灵”。1535年的一个星期日,葡萄牙殖民者瓦斯科·费尔南德斯·科蒂纽(Vasco Fernandes Coutinho)在此地登陆,遂为该地取名为圣埃斯皮里图。

首府维多利亚(Vitória)建于1551年。圣埃斯皮里图州的首府原为韦利亚镇(Vila Velha),因常遭图皮瓜拉尼人、法国人和荷兰人攻击,葡萄牙殖民者决定把首府迁往离大陆不远的瓜纳尼岛(Guanaani)。1551年9月8日建城,取名圣灵新镇(Vila Nova do Espírito Santo)。后改为现名维多利亚,意为“胜利”,以纪念瓦斯科·费尔南德斯·科蒂纽(Vasco Fernandes Coutinho)率军取得对印第安人战役的胜利。

米纳斯吉拉斯州(Minas Gerais)位于巴西东南部,是全国第二人口大州。米纳斯吉拉斯州1996年与我国江苏省结为友好省。其名源于“Minas dos Matos Gerais”(马托斯将军的矿山)。该州在殖民时期曾称作“Minas dos General Woods”(伍兹将军的矿山),简称“General Mines”(将军的矿山)。现名中的“Gerais”是“general”的形容词。另一说历史上该州由“Minas”地区和“Gerais”地区组合而成,这两个地区的名字组合起来成为该州的名字。

首府贝洛奥里藏特(Belo Horizonte)为巴西第三大城。1701年,圣保罗探险家若昂·莱特·达席尔瓦·奥尔蒂斯来到此地,发现这里气候湿润、土地肥沃,便建立了一座小村镇,取名为“Curral del Rey”,葡萄牙语意为“国王的场地”。这座小村镇就是贝洛奥里藏特的前身。1897年替代欧罗普雷托(Ouro Preto)成为米纳斯吉拉斯州首府,并改称贝洛奥里藏特(Belo Horizonte),葡萄牙语意为“美丽的地平线”。

里约热内卢州(Rio de Janeiro)位于巴西东南部,其名源于首府里约热内卢。

首府里约热内卢是巴西的旧都,它依山傍海,林木葱茏,风景优美,是驰名世界的游览胜地。这个地方原被土著印第安人称为“瓜那巴拉”(Guanabara),里约热内卢之名乃是葡萄牙殖民者所后取,其名的得来有一番曲折的经历。按照当时葡萄牙殖民者的习惯,此地本应以宗教名字命名,取宗教名原因有三:一是祈求神灵的庇护,二是不忘宗教节日,三是当时随船探险总有牧师相随。但为何里约热内卢的名字偏偏例外呢?原来是葡萄牙殖民者加斯帕尔·德莱莫斯(Gaspar de Lemos)率领船队驶抵“甜面包”山下瓜那巴拉湾的那天,恰是1502年1月1日。在葡萄牙人所信奉的天主教中,1月1日没有圣人可纪念,而这一天却是“割礼节”。如果以“割礼节”作为地名,似乎有伤大雅,最后他们决定不用宗教名字,改用别名。殖民者们观察了船只停泊的周围环境,发现这里港口狭窄,水又非常深,误以为这是一条大河的出口,而且当时又正值一月,于是便把此地命名为里约热内卢,葡萄牙语意为“正月之河”,这个名字慢慢被人们所公认,沿用至今。

圣保罗州(São Paulo)位于巴西南部,其名源于首府圣保罗。

首府圣保罗是巴西第一大城,其名葡萄牙语意为“使徒保罗”。原为印第安人村落,1554年1月25日,耶稣会传教士曼努埃尔·达诺布雷加(Manuel da Nóbrega)和若泽·德安谢塔(José de Anchieta)在现今市中心一所中学的院子中用土坯盖起了一座用来传道的小教堂,不久,以这座小教堂为中心,外来移民在其周围搭房建屋,形成一个自然村,并逐渐扩展成一座城市。因为小教堂开工那天正巧是圣保罗改宗日,遂为城市取名为圣保罗多斯坎普斯皮拉蒂宁加(São Paulo dos Campos de Piratininga),简称圣保罗。保罗是圣经中初期教会主要领袖之一,是以色列人,公元0~10年生于小亚细亚的塔尔索。原名扫罗(Saulus),最初他信奉犹太教,曾迫害耶稣门徒;后改信基督教并改名为保罗,曾有过三次漫长的宣教之旅,走遍罗马帝国,将基督教传至小亚细亚和希腊、罗马等地,最后在耶路撒冷被捕,押往罗马。传说公元67年他被罗马皇帝尼禄所杀。圣经中罗马人书、哥林多人书等,据称是他所写。公元320年,君士坦丁大帝为保罗建立小教堂。390年,狄奥多西皇帝扩建教堂,并将保罗遗骸置入石棺,埋入教堂地下。1823年,这座教堂毁于大火,后在原址建造使徒保罗大教堂。保罗的纪念日为6月29日。

巴拉那州(Paraná)位于巴西南部,其名源于流经该州的同名河。巴拉那河(Río Paraná)的名字源于图皮语,意为“像海一样大”。

首府库里蒂巴(Curitiba)之名源于图皮语“kurí tyba”,意为“很多松果”。该城建立前,此地有大量松果。另一说源于图皮语“kurit”(松树)和“yba”(大量)的结合,全词义为“有限多松树”。1693年,葡萄牙人在此地建立了一个移民点,取名为“Vila da Nossa Senhora da Luz dos Pinhais”,葡萄牙语意为“光辉圣母松树镇”。1721年,改称库里蒂巴(Curitiba)。1812年,升级为城市,称为“Curityba”,但也称“Curitiba”。1919年,巴拉那州下令将该城名定为库里蒂巴。

圣卡塔琳娜州(Santa Catarina)之名是因为首府弗洛里亚诺波利斯位于圣卡塔琳娜岛,而圣卡塔琳娜岛的名字是为纪念圣徒卡塔琳娜。卡塔琳娜是公元4世纪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到当时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埃及传教时,遭受罗马帝国皇帝尼禄的酷刑并在西奈山被斩首。公元6世纪,人们在西奈山建立了圣卡塔琳娜修道院,小礼拜堂的后室存放着装有圣徒卡塔琳娜遗骨的棺椁。长期以来,圣徒卡塔琳娜受到天主教徒的顶礼膜拜。圣卡塔琳娜州把圣卡塔琳娜作为自己的保护神,州名也以她的名字命名。

首府弗洛里亚诺波利斯(Florianópolis)在1893年之前称为圣母德斯特罗(Nossa Senhora do Desterro),意为“圣母流放”,简称德斯特罗,意为“流放”。现名是为纪念1891~1894年担任巴西第二任总统的马歇尔·弗洛里亚诺·佩肖托(Marshal Floriano Peixoto)。城名中的“波利斯”(polis)源于希腊语,意为“城”。

南里奥格兰德州(Rio Grande do Sul)位于巴西最南端,其名葡萄牙语意为“南大河”。该州名是为与里奥格兰德州之名相区别。

首府阿雷格里港(Porto Alegre)为巴西第十大城,葡萄牙语意为“快乐港”。1730年,来到此地的葡萄牙人称该城为比亚马奥港(Puerto de Viamão)。18世纪中期,葡萄牙政府鼓励亚速尔群岛居民移居巴西,以解决该群岛人口膨胀和葡萄牙人在巴西南部殖民地受西班牙人威胁的问题。1752年,第一批来自亚速尔群岛的居民抵达这里。因大部分移民是夫妇结伴而来,故1752年把该城命名为多斯卡萨伊斯港(Porto dos Casais),葡语意为“已婚港”。1772年,南里奥格兰德州州长若泽·马塞利诺·德菲盖雷多(José Marcelino de Figueiredo)把首府迁至“已婚港”后,翌年将该城改为现名阿雷格里港,意为“快乐港”。

4.秘鲁共和国

(1)国名

秘鲁共和国(República de Perú)位于南美洲西部,北与厄瓜多尔、哥伦比亚接壤,南与智利为邻,东与巴西相接,东南与玻利维亚毗连,西濒太平洋。秘鲁是南美洲的文明古国,印加部族世世代代生息在这里,并形成了印第安三大文化之一——印加文化。他们所建立的印加帝国(Imperio Incaico)曾鼎盛一时,疆域非常辽阔。“印加”(Inca)一词在克丘亚语(Quechua)中是“太阳的子孙”之意。帝国的国王也自称“印加”。“印加帝国”是西班牙人对这里的称呼。印加人所讲的克丘亚语则称自己的国家为塔万廷苏约(Tawantinsuyu),意即“世界的西方”。他们认为印加古国的首都库斯科是世界的中心,在克丘亚语里,“库斯科”就是“宇宙中心”的意思。关于秘鲁(Perú)国名的来源,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源自印第安语,与玉米有密切联系。玉米是秘鲁印第安人的基本口粮,是古代秘鲁文明的基石,这里的人以自己种植的玉米为豪。“秘鲁”(Perú)的名字是从克丘亚语“皮鲁阿”(pirua)演变而来,而“皮鲁阿”即“大玉米穗”或“玉米之仓”之意。有人提出“秘鲁”一词源于第一位印加王的名字“Pirua Pacaric Manco”。有人说1522年西班牙殖民者抵达此地时,听到当地印第安人用“Pelu”或“Biru”称呼该地区或该地区的一条河,于是他们就以“Perú”称呼该地区,后来便成为国名。关于“秘鲁”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1513年瓦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发现南海(即太平洋)后,被西班牙国王授予南海和巴拿马海军总督之职。他几次派人前往南美沿海探险。一次,西班牙殖民者乘船驶抵秘鲁海岸,在一条河的河口处捉住一个正在捕鱼的印第安人。殖民者问印第安人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印第安人不懂西班牙语,以为他们在打听他的名字,便回答说:“我的名字叫Berú,我在Pelú(河)里捕鱼。”西班牙人也同样不懂印第安语,以为“Berú”和“Pelú”就是这个地方的名字,以后Pelú就被作为国家的名字沿用下来。

然而,上述说法并未得到多数专家的认同。秘鲁历史学家劳尔·波拉斯·巴雷内切亚(Raúl Porras Barrenechea)独辟蹊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说法。他在其撰写的《秘鲁的国名》(El Nombre de Perú)一书中指出,秘鲁的国名不是源于克丘亚语,也不是源于加勒比语,而是来自巴拿马地区圣米格尔湾附近一个巴拿马部族酋长的名字“Birú”。他说,16世纪2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帕斯夸尔·德安达戈亚(Pascual de Andagoya, 1495-1548)率领船队穿过圣米格尔湾,抵达巴拿马的一个地区。上岸后,他询问当地土著人该地区的名字,土著人以为问的是酋长的名字,便答道:“Birú”。随后,安达戈亚认识了那位土著酋长。后来安达戈亚在圣胡安河重新上船,船开启时突然倾覆,危急之中是那位土著酋长将他救起。随着安达戈亚的远征,西班牙人知道了“Birú”的名字。安达戈亚征服中美地区后,1522年率军入侵秘鲁,但后来因病返回巴拿马。1524年,弗朗西斯科·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代替安达戈亚征服了秘鲁。最初,皮萨罗等人想称秘鲁为“南海的新土地”(Tierra Nueva de la Mar del Sur)或“新卡斯蒂利亚”(Nueva Castilla),也想以他们途经的重要城市的土著名字,如通贝斯(Tumbes)、库斯科(Cusco)、钦查(Chincha)等为秘鲁命名,但最后还是使用了西班牙语化的巴拿马部族酋长的名字“Perú”。

(2)首都名

利马(Lima)坐落在离太平洋海岸不远的一片肥沃绿洲上,蓝色的利马河穿城而过注入大海。利马是南美洲一座古老的城市。利马(亦为秘鲁一区名)也是印第安语的名字。1535年1月18日,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建立利马城,取名诸王之城(Ciudad de los Reyes),以纪念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和他的母亲胡安娜女王。可是这个名字却未被人们所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城恢复了土著名称利马。关于利马一词的来源存在不同的解释。一说源于艾马拉语(Aymara)“Limac”,它是一种黄色花的名字,是学者佩德罗·比利亚尔·科尔多瓦(Pedro Villar Córdova)在其撰写的《利马考古》(Arqueología de Lima)一书中提出来的;一说源于克丘亚语“利马克”(rimaq),意为“讲演者”,指当地土著人非常敬重的前印加时代一个被神话了的人,此人居住于利马附近,后来利马克慢慢演化成利马;一说源于利马克河(Rio Rímac),“Rímac”是前印加时期当地语言中的一个词。利马终年少雨多雾,这里房子的屋顶一般都是平的,没有房檐,有些屋顶上还特意砌了一圈矮墙,以堆放东西,利马人根本不需要准备雨具,所以利马有“无雨之都”的美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南极北上的“温博特寒洋流”使秘鲁海域的水分很难得到蒸发,而从大海上吹来的潮湿空气却被寒洋流冷却,凝聚成雾,而且高耸的安第斯山脉也挡住了大西洋信风,所以形成包括利马在内的安第斯山西麓干燥缺雨的状况。利马古城保存着大量殖民时期的建筑物和广场,如大教堂、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和圣马丁广场等,近郊有著名的“黄金博物馆”。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该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3)区名和首府名

秘鲁全国划分为24个区和1个直属区(卡亚俄区)。

亚马孙区(Amazonas)位于秘鲁北部,其名来源详见前述巴西亚马孙州。

首府查查波亚斯(Chachapoyas)原为印加帝国城镇。其名源于土著语“Chachapoyacuno”,意为“烟雾弥漫的树林”或“烟雾弥漫的山”。1536年,西班牙殖民者阿隆索·德阿尔瓦拉多重建该城时曾为该城取名圣胡安查查波亚斯边境城,其中“圣胡安”是该城保护神,“边境”指其地处边境,“查查波亚斯”是沿用土著名称。

安卡什(Ancash)区位于该国北部。1839年,根据阿古斯丁·加马拉总统(Agustín Gamarra)的命令,该区以1725年雪崩中消失的古安卡什人和安卡什河的名字命名。一说其名源于克丘亚语“anqash”,意为“绿松石”;一说源于克丘亚语“ancash mayu”,意为“蓝色的河”、“流量较大的河”或“雀鹰光顾的河”。

首府瓦拉斯(Huaras)的名称一说源于克丘亚语,意为“穿短裤人的村落”;一说意为“天亮时到达的村落”。

阿普里马克区(Apurimac)位于秘鲁南部山区,其名源于同名河。克丘亚语中“Apu Rimaq”意为“在那里交谈的众神仙”,这里的众神是指该地区的众山,而山是安第斯地区宗教信仰中的神。“Apu Rimaq”还意为“最高神”或“保护者”。

首府阿班凯(Abancay)的名字源于该地区一种名叫“amankay”的花,克丘亚语意为“白黄色的花”,指的是秘鲁安第斯地区的百合花。西班牙殖民者抵达这里后,把所建城叫作“Villa de Abancay de Santiago de los Reyes”,西班牙语意为“诸王圣地亚哥阿班凯镇”,后简称为阿班凯镇(Villa de Abancay)。

阿雷基帕区(Arequipa)之名源于首府阿雷基帕。阿雷基帕是秘鲁第二大城。其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克丘亚语“Ari kepay”。传说印加王麦塔·卡帕克(Maita Capac)路经此地并过夜。第二天早上要重新上路时,有几个随从要求留下来在此定居。卡帕克回答说:“Ari kepay。”意思是:“行,你们留下吧。”这句话后来竟成为当地的地名。另一说源于艾马拉语“Ari qhipaya”,意为“山峰后面”。山峰是指当地的米斯蒂火山。1540年8月15日,曼奴埃尔·加尔西·德卡拉瓦哈尔(Manuel Garcí de Carabajal)奉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之命在此建城,取名“Villa de Asunción de Nuestra Señora del Valle Hermoso de Arequipa”,意为“美丽谷地阿雷基帕圣母升天城”。

阿亚库乔区(Ayacucho)之名源于首府阿亚库乔。

首府阿亚库乔之名源于克丘亚语,由“aya”(尸体或死人)和“cucho”(角落)组合而成,意为“死人的角落”。其名得来可能与印加人来到此地时与当地原住民发生战斗后尸横遍野有关。该城还曾叫作瓦曼加(Huamanga),源于克丘亚语的“huaman”,意为“游隼”。西班牙殖民者为该城取名为圣胡安瓦曼卡边境城(San Juan de la Frontera de Huamanga),其中“瓦曼卡”是土著旧称,“圣胡安”是指该城保护神,“边境”指其地处边境,这里曾是西班牙人抵御印加人的堡垒。1825年,“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下令该城使用原始名称阿亚库乔。

卡哈马卡区(Cajamarca)是秘鲁北部的一个区,其名来自其首府卡哈马卡。

首府卡哈马卡源于克丘亚语“kasha”(刺)和“marca”(村落)的结合,意为“有刺植物的村落”,指城市所在的谷地长满仙人掌。

卡亚俄区(Callao)之名源于首府卡亚俄,还被称为“宪法省”(Provincia Consticional)。

首府卡亚俄之名源于西班牙海员使用的西班牙古代语言“Callao”,意为“鹅卵石”或“有石头的海滩”。17世纪初,这个城镇便开始用卡亚俄的称呼,最早出现在编年史家马丁·德穆鲁亚(Martín de Murúa)1616年的文件中。《卡亚俄日报》曾组织研究人员对卡亚俄名称的来历进行研究,有人认为,“Callao”源于土著语“Calla”或“Chalhua”,意为“海岸”或“捕鱼”。

库斯科区(Cusco)之名源于首府库斯科。

首府库斯科是古印加帝国的首都,11世纪末12世纪初由第一位印加王兴建。其名源于克丘亚语“Qosqo”,意为“肚脐”或“中心”。根据印加神话,上部世界(Uku Pacha)与可见世界(Kay Pacha)在该地聚集,故称为“Qosqo”。西班牙殖民者抵达后,“Qosqo”被西班牙语化为“Cusco”。

万卡维利卡区(Huancavelica)是秘鲁中南部的省份,其名源于首府万卡维利卡。

首府万卡维利卡于1571年8月4日根据秘鲁总督弗朗西斯科·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Francisco Alvarez de Toledo)的指示兴建,当时取名为奥罗佩萨富镇(Villa Rica de Oropesa),因为总督生于奥罗佩萨镇,而且当时该城附近矿藏丰富。后改名为万卡维利卡(Huancavelica),该名源于克丘亚语“Wanka Willka”,意为“圣石”。

瓦奴科区(Huanuco)之名源于首府瓦奴科。

首府瓦奴科一说源于克丘亚语“Guanacu Pampa”,意为“原驼的草原”;一说源于克丘亚语“Wuañuc”,意为“病入膏肓”或“死”。

伊卡区(Ica)是秘鲁位于太平洋沿岸的中南部省份,其名来自首府伊卡。

首府伊卡1563年6月17日由赫罗尼莫·路易斯·德卡夫雷拉(Jerónimo Luis de Cabrera)兴建,取名伊卡谷巴尔韦德镇(Villa de Valverde del Valle de Ica)。后改名为圣赫罗尼莫德伊卡(San Jerónimo de Ica),以纪念城市奠基者赫罗尼莫·路易斯·德卡夫雷拉。该城简称伊卡。

胡宁区(Junin)原名塔尔马(Tarma),1825年9月13日,西蒙·玻利瓦尔下令将该区改为现名,以纪念胡宁战役的胜利。其名源于克丘亚语“Junish”或“Sunin”,意为“3500~4000米的高原”。

首府万卡约(Huancayou)建于1572年6月1日,取名为最神圣三位一体的万卡约(Santísima Trinidad de Huancayo)。万卡约(Huancayou)源于克丘亚语的“wanka”(石头)和“yuq”(拥有)两词,意为“石头地”。据说该城瓦曼马尔卡公园中过去有一块椭圆形的巨石,如今这块巨石已下落不明。另一说万卡约源于克丘亚语的“Wuancamayo”,这个词由“wanka”(石头)和“mayu”(河)组成,全词义为“石头河”。

拉利伯塔德区(La Libertad)的名字西班牙语意为“自由”, 1825年,秘鲁国会通过这一名称。

首府特鲁希略(Trujillo)于1534年12月6日由迭戈·德阿尔马格罗(Diego de Almagro)兴建,取名特鲁希略镇(Villa Trujillo),以纪念弗朗西斯科·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的出生地——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的特鲁希略(Tryjillo, Extremadura)。翌年3月5日,皮萨罗正式建城,取名新卡斯蒂利亚的特鲁希略(Ciudad de Tryjillo de Nueva Castilla)。该城的别称为“春城”和“马里内拉舞之都”。

兰巴耶克区(Lambayeque)是位于秘鲁西北部的省份,其名来自西班牙语,派生于“Yampellec”神。该神受到第一个兰巴耶克国王纳伊姆拉普(Naymlap)的崇拜。

首府奇克拉约(Chiclayo)的名字一说源于一个名叫“Chiclayoc”或“Chiclayep”的土著印第安人,他在萨尼亚、奇克拉约和莫罗佩之间做运送石膏的生意;一说该城盛产一种绿色果实,这种果实在莫奇卡语中叫“chiclayep”或“chiclayop”,意为“绿果干”;一说在莫奇卡语中有几个同“Chiclayo”相似的词,如“chiclayap”和“chekliayok”,意为“有绿枝的地方”;另一说其名源于穆奇克语,由“che1ta”(一半)和“yoc”(财产或地产)两词组合而成,全词义为“一半地产”。

利马区(Lima)和首府利马之名来源见上述首都名。

洛雷托区(Loreto)是秘鲁最北部的省份,约占全国面积的29%。洛雷托的名字可能源于意大利安科纳的洛雷托。传说1291年十字军被逐出巴勒斯坦,1294年,圣母的石砌房子(拿撒勒圣母领报堂)被神秘地运往意大利洛雷托的小山上。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班牙殖民者在寻找所谓的黄金国过程中,途经秘鲁的洛雷托。他们历经艰辛,不由得想起了供在洛雷托的拿撒勒圣母领报堂的航海者保护神,于是把这个地方称作洛雷托。

首府伊基托斯(Iquitos)是该国亚马孙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也是良好的港口,其名源于土著伊基托人(Iquito)的名称。伊基托人现栖居于秘鲁和厄瓜多尔的马拉尼昂河(Marañon)、蒂格雷河(Tigre)与纳纳伊河(Nanay)沿岸的村落中。

马德雷德迪奥斯区(Madre de Dios)是秘鲁25区之一,位于该国东南部。其名西班牙语意为“基督耶稣之母”,即“圣母玛利亚”。

首府是马尔多纳多港(Puerto Maldonado)。1901年,秘鲁政府建立了一个考察国内河流航道的委员会。胡安·比利亚尔塔(Juan Villalta)率领考察队从桑迪亚出发,沿坦博帕塔河进行考察。1902年7月10日,比利亚尔塔发现马尔多纳多港。他以探险家福斯蒂诺·马尔多纳多(Faustino Maldonado)的姓氏为该城命名。1861年,马尔多纳多曾考察马德雷德迪奥斯河全程,在马德雷德迪奥斯河与坦博帕塔河交汇处的一棵巨树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后来他丧生在马莫雷河的激流中。

莫克瓜区(Moquegua)是秘鲁南部的省份,其名源于克丘亚语,意为“平静的地方”。

首府莫克瓜(Moquegua)建于1541年11月25日。西班牙殖民者来到此地时,询问该地名字,当地人回答:“Moquehua。”西班牙人保留了该名,但把字母“h”变成“g”。一说“Moquehua”为克丘亚语,由“muki”和“hua”组成,意为“肥沃的土地能容下很多人”。另一说城名源于艾马拉语“Mukihua”或“Mukihuaa”,意为“好的时候拥有一块潮湿的土地”。

帕斯科区(Pasco)是秘鲁中部的省份,其名源于首府塞罗德帕斯科。

首府塞罗德帕斯科(Cerro de Pasco)西班牙语意为“帕斯科山”,建于16世纪末,当时此地的采矿业吸引了大批移民。

皮乌拉区(Piura)位于秘鲁西北部,其名源于首府皮乌拉。

首府皮乌拉之名源于古安第斯克丘亚语“Piuhua”,意为“粮仓”。1532年,弗朗西斯科·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在此建城。该城还被称为“热情城”(Ciudad de la Hospitalidad)、“太阳不落城”(Ciudad del Eterno Sol)、“角豆树城”(Ciudad de los algarrobos)。

普诺区(Puno)是秘鲁东南部的省份,其名源于首府普诺。

首府普诺是圣卡洛斯德普诺(San Carlos de Puno)的简称,由秘鲁总督佩德罗·安东尼奥·费尔南德斯·德卡斯特罗(Pedro Antonio Fernándaz de Castro)于1668年所建,名为圣胡安包蒂斯塔德普诺(San Juan Bautista de Puno),后为纪念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改称圣卡洛斯德普诺。

圣马丁区(San Martin)是以拉美民族英雄何塞·德圣马丁(José de Martin)的姓氏为名。1906年9月6日,莫约班巴省、瓦利亚省和圣克鲁斯省组成圣马丁区,以纪念南美洲解放者何塞·德圣马丁。圣马丁1778年生于阿根廷拉普拉塔的亚佩尤。青年时期曾参加西班牙军队,后加入秘密革命组织“劳塔罗”。1812年,他返回阿根廷,参加独立战争。1813年年末,他担任了北方军司令。1817年,圣马丁与奥希金斯率安第斯军翻越安第斯山,解放了智利。1820年,组建解放秘鲁的军队,同年8月,圣马丁率领船队从海上进军秘鲁。翌年7月,占领利马,秘鲁宣布独立。秘鲁人民推举圣马丁为“护国公”。1822年9月22日,他辞去护国公职务,1824年4月前往法国。1850年8月17日逝世。

首府莫约班巴(Moyobamba)名称源于克丘亚语“Muyupampa”,意为“圆形的平原”。它由胡安·佩雷斯·德格瓦拉(Juan Perez de Guevara)建于1540年7月25日,取名为“Santiago de los Ocho Valles de Moyobamb”,意为“八个莫约班巴谷地的圣地亚哥”,简称莫约班巴。八个谷地是马约河(Río Mayo)八条支流组成的谷地,它们是尤拉西亚库河谷地、内格罗河谷地、通奇马河谷地、因多切河谷地、鲁米亚库河谷地、赫拉河谷地、瓦斯卡亚库河谷地和胡宁格河谷地。莫约班巴是西班牙人在秘鲁亚马孙地区建立的第一座城市。该城生长着2500多种兰花,故也被誉为“兰花城”。

塔克纳区(Tacna)之名源于首府塔克纳。塔克纳源于克丘亚语“taka”和“na”,意为“打击之地”,可能是指克丘亚人征服艾马拉人。1572年,西班牙殖民者称其为圣佩德罗德塔克纳(San Pedro de Tacna)。

通贝斯区(Tumbes)之名源于首府通贝斯。通贝斯的名字没有确切来源:有人说是当地酋长的名字“Tumba”,他的父亲在这里建立起最初的村落;有人说是当地酋长使用的权杖名“Tumpi”或“Tumbi”;有人说由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给当地一些村落取的名字“Tumpis”变化而来;还有人说源于当地一种植物名。

乌卡亚利区(Ucayali)是位于秘鲁中部的省份,其名源于同名河。

首府普卡尔帕(Pucallpa)建于19世纪40年代,其名源于克丘亚语,由“puca”和“allpa”组合而成。“puca”意为“土地”,“allpa”意为“红色的”,合起来即“红色土地”之意。西班牙殖民者抵达前,在此居住的土著西皮博人称该地为“麦尤辛”(May Yushin),意为“魔鬼之地”。一些人认为,此名的得来是因当地土著部落间长期存在冲突。

莫克瓜区首府莫克瓜(Moquegua)的地名来源有几种解释。有人推测源于克丘亚语的“Moquehua”,意为“很多人拥有的肥沃土地”。有人推测源于艾马拉语的“Mukihua”或“Mukihuaa”,意为“幸好有块湿地”。有人说1120年左右,印加人在当地建立了两个村落,分别叫“Cuchuna”和“Moquehua”,并处于印加帝国统治下。1541年,西班牙殖民者抵达该地,询问该地的名称,得到的回答是“Moquehua”。于是“Moquehua”便成为该城的名称。后来,名字中的“h”逐渐被“g”所取代。

5.多民族玻利维亚国

(1)国名

多民族玻利维亚国(Estado Plurinacional de Bolivia)是位于南美洲中部的内陆国。西邻秘鲁和智利,北部和东部与巴西交界,南部同阿根廷和巴拉圭接壤。玻利维亚地区原来称作查尔卡斯(Charcas),“Charcas”是该地区一印第安部族的名称。殖民时期玻利维亚被称为上秘鲁(Alto Perú)。玻利维亚成立共和国时,宣布国名为玻利瓦尔共和国(República de Bolívar),以表达对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的尊敬。1825年10月,在丘基萨卡召开的玻利瓦尔第一届国会上,根据神父曼努埃尔·马丁·克鲁斯(Manuel Martín Cruz)的提议,改国名为玻利维亚共和国(República de Bolivia)。2009年,易名为多民族玻利维亚国。

(2)首都名

拉巴斯(La Paz)是政府、议会所在地,位于玻利维亚高原东部,西距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之一的的喀喀湖55公里。市区地势陡峭,山峦起伏,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首都。“拉巴斯”一词的西班牙语意为“和平”。取此名的背景是秘鲁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死后,西班牙国王任命布拉斯科·努涅斯·贝拉(Blasco Núñez Vela)为秘鲁总督。由于他颁布了一些令殖民军不满的法令,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之弟冈萨洛·皮萨罗(Gonzalo Pizarro)率军发动叛乱。利马检审庭庭长佩德罗·德拉加斯卡(Pedro de la Gasca)平息了叛乱,逮捕并处死了冈萨洛·皮萨罗,秘鲁局势得以安定。受佩德罗·德拉加斯卡派遣,西班牙殖民者阿隆索·德门多萨(Alonso de Mendoza)来到这一地区。1548年10月20日,他开始兴建该城,作为在波托西和库斯科之间来往的人的歇脚处。当时取名为圣母和平城(Nuestra Señora de La Paz),以纪念平息了冈萨洛·皮萨罗的叛乱,恢复了和平。1825年阿亚库乔战役后,圣母和平城曾改名为拉巴斯德阿亚库乔(La Paz de Ayacucho),即阿亚库乔和平城,以纪念爱国者取得对西班牙殖民军的决定性胜利。后又恢复原名圣母和平城,简称拉巴斯。

法定首都苏克雷(Sucre)最早称为查尔卡斯(Charcas),这是西班牙殖民者对土著人的称呼。1538年11月30日,坎波雷东多伯爵佩德罗·德安苏雷斯(Pedro de Anzures)奉皮萨罗之命率军从库斯科来到此地,修建了一座要塞,取名为新托莱多拉普拉塔城(Ciudad de la plata de la Nueva Toledo),简称拉普拉塔城,西班牙语意为“银城”,因当地银储量丰富。1555年,西班牙和德国皇帝卡洛斯五世下令批准该城名为拉普拉塔城。1776年,改称丘基萨卡“Chuquisaca”(见后丘基萨卡省)。1839年成为玻利维亚首都后,改称苏克雷(Sucre),全称拉伊鲁斯特雷埃罗伊卡苏克雷(La Ilustre y Heróica Sucre),西班牙语意为“杰出和英勇的苏克雷”,以纪念民族英雄、阿亚库乔大元帅安东尼奥·何塞·苏克雷(Antonio José Sucre)。苏克雷作为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的助手,为玻利维亚的独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功勋卓著,苏克雷当选为玻利维亚第一任总统。1899年,政府和议会迁往拉巴斯,苏克雷只留下最高法院,成为法定首都。1991年,苏克雷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苏克雷因有许多白色的建筑又被称为“白色城市”(La Ciudad Blanca)。

(3)省名和首府名

玻利维亚共有9个省。

贝尼省(Beni)是玻利维亚东北部的省份。“贝尼”土著语意为“风”,是指流经该地区的河流流速很快。

首府特立尼达(Trinidad)由总督胡安·德门多萨·德卢纳(Juan de Mendoza de Luna)建于1603年,以天主教三位一体命名。

丘基萨卡省(Chuquisaca)位于该国东南部,一些人认为其名源于克丘亚语“Chuquichaca, ”意为“金山”;有人认为这个词中的“chuqui”意为“主要的”,“chaca”意为“桥”,全词义为“主要的桥”;但有人认为“chuqui”意为“金”,全词义为“金桥”。

首府苏克雷名称来源见上述首都名。

科恰班巴省(Cochabamba)之名源于首府科恰班巴。

首府“Cochabamba”之名来自克丘亚语的“qucha”或“qhucha”(意为“湖”)和“pampa”(意为“平原”),科恰班巴曾称作卡纳塔(Kanata)。1571年8月2日,赫罗尼莫·德奥索里奥船长(Gerónimo de Osorio)根据总督弗朗西斯科·德托莱多(Francisco de Toledo)的命令建立该城,取名为奥罗佩萨镇(Villa de Oropesa),奥罗佩萨是托莱多总督在西班牙的出生地。1786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命名该城为忠诚和勇敢的科恰班巴。

拉巴斯省(La Paz)和首府拉巴斯之名来源见上述首都名。

奥鲁罗省(Oruro)位于该国西部,其名源于首府奥鲁罗。

首府奥鲁罗的名字源于安第斯地区具有千年文明史的玻利维亚乌鲁斯人(Urus)。1606年11月1日,查卡斯检审庭法官曼努埃尔·德卡斯特罗-帕迪利亚(Manuel de Castro y Padilla)在此建城时,曾为该城取名为奥地利圣费利佩镇(Villa de San Felipe de Austria),以纪念西班牙费利佩三世(Felipe Ⅲ)。

潘多省(Pando)位于该国西北部,其名是为纪念1899~1905年担任玻利维亚总统的何塞·曼努埃尔·潘多(José Manuel Pando)。

首府科维哈(Cobija)由恩里克·科尔内霍(Enrique Cornrjo)上校建于1906年,原称巴伊亚港(Puerto Bahía),因与巴西一座城市同名,为避免混淆,1908年改为现名,以纪念原玻利维亚太平洋沿岸的城市科维哈。

波托西省(Potosí)之名源于首府波托西。

首府波托西古称波托西皇城(Villa Imperial de Potosí)。传说印加人早就知道当地山上蕴藏大量铜矿。印加国王开始开采这里的铜矿时,矿山发出震耳欲聋的爆裂声,这使他停止了开采。后来,爆裂的象声词“P'utuqsi”变成了该城的名字,并逐渐演变为波托西。

圣克鲁斯省(Santa Cruz)位于该国东南部,其名源于首府圣克鲁斯。

首府圣克鲁斯全称圣克鲁斯德拉谢拉(Santa Cruz de la Sierra.)。1561年,西班牙殖民者纽弗洛·德查韦斯(Ñuflo de Chaves)率领一支远征军从亚松森抵达此地,建起一座村镇,取名为圣克鲁斯德拉谢拉,以纪念他在西班牙的出生地——埃斯特雷马杜拉。圣克鲁斯原来被来自加勒比海移民的查内人(Chané)称作拉斯利亚努拉斯德尔格里戈塔(Las Llanuras del Grigotá),意为“格里戈塔的平原”。“格里戈塔”是查内人对其国王的称呼。

塔里哈省(Tarija)之名源于首府塔里哈。

首府塔里哈是路易斯·德富恩特斯-巴尔加斯(Luis de Fuentes y Vargas)根据秘鲁总督弗朗西斯科·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Francisco Alvarez de Toledo)的命令于1574年7月4日开始兴建,取名为圣贝尔纳多塔里哈边境城(Villa de San Bernardo de la Frontera de Tarixa),也称圣贝尔纳多边境城(San Bernardo de la Frontera)。关于塔里哈名称的来源,一说是为纪念1535年抵达此地的迭戈·德阿尔马格罗(Diego de Almagro)远征队中一个名叫弗朗西斯科·德塔里哈(Francisco de Tarija)的殖民者;一说塔里哈来自土著印第安语;一说邻近地区有几个地名“Tariquía”“Taxara”的发音很像“Tarija”,西班牙殖民者没能读准,读成了“Tarija”,从此成为该城的名字;一说“Tarija”是安达卢西亚的阿拉伯语的一个词,意为“小塔”;也有人说是迭戈·德阿尔马格罗的部队来到罗西利亚谷地时,发现楼房废墟很像西班牙塔里哈谷地的建筑,于是便把这个谷地称为塔里哈谷地(Valle de Tarija)。

6.厄瓜多尔共和国(Republica del Ecuador)

(1)国名

厄瓜多尔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大陆的西北部,北邻哥伦比亚,东和南与秘鲁相接,西濒太平洋。安第斯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赤道线横穿北部。厄瓜多尔原为公元1000年左右建立的基多王国所在地,公元15世纪后半叶被印加王瓦伊纳·卡帕科(Huayna Capac)征服,并被并入印加帝国。1535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22年,加入大哥伦比亚联邦。1824年玻利瓦尔颁布《新国家领土划分法》时,将基多地区称为厄瓜多尔,这是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出现“厄瓜多尔”的名称。1830年,在基多地区成立共和国,正式取名为厄瓜多尔,并沿用至今。

在西班牙语中,厄瓜多尔(Ecuador)乃是“赤道”之意。取“赤道”为国名,如实地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因为赤道正好横贯它的北部。凡是来到厄瓜多尔的游客,都不会错过参观距首都基多不远的“赤道纪念碑”。

首都基多有新旧两座赤道纪念碑。1744年所建的旧碑位于基多城以北24公里处的拉加加里小镇上。纪念碑高约10米,用赭红色花岗岩砌成,碑四周镌刻有“EOSN”四个表示东、西、南、北的西班牙语字母。碑上写着“这里是地球的中心”和碑文,以纪念那些对测量赤道、修建碑身做过贡献的法国和厄瓜多尔的科学家。碑顶放置一个石刻地球仪,南极朝南,北极朝北。在地球仪的腰部,有一条象征赤道的白色中心线,从上至下与碑东西两侧台阶上的白线相连,这条白线把地球分为南北两部分。每年3月21日和9月23日,太阳从赤道线上经过,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这时,厄瓜多尔人总要在此举行盛大的迎接太阳神的活动,感谢太阳给人类带来的温暖和光明。

落成于1982年8月9日的新碑矗立在距旧碑不远的埃基诺西亚尔谷,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准确的赤道标记。其形与旧碑同,但高为30米,顶端的地球仪直径4.5米,重4.5吨。碑的东面刻着:西经格林尼治78度27.8分,纬度0度0分。碑里修建了电梯,碑顶设有瞭望台。新旧赤道纪念碑自建成起就成为厄瓜多尔重要的国家象征。

(2)首都名

基多(Quito)正式名称为圣弗朗西斯科德基多(San Francisco de Quito),位于皮钦查火山脚下葱翠的谷地中,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远处青山如黛,近处乳白色的建筑掩映在繁花绿叶之中,景色秀丽多姿。

基多城所在地最早的居民是印第安基图部落(Quitu),传说基多古城是由“基图”神的儿子“基图姆贝”(Qitumbe)所建,“基图”名字的变音“基多”遂成为城名。后基多被“卡拉斯”(Caras)部落征服,大约公元前980年建立基多王国。卡拉斯部落征服基多几百年后,1487年,印加将军鲁米尼亚维(Rumiñaui)抵达该地,把小镇基多变成城市,成为印加帝国的北方中心。1533年,鲁米尼亚维下令将该城焚毁,以免落入西班牙人手中。第二年,弗朗西斯科·皮萨罗抵达该地区,8月15日开始第二次建城,取名圣弗朗西斯科德基多。西班牙殖民者塞瓦斯蒂安·德贝纳尔卡萨(Sebastian de Benalcázar)在击败印加军队和俘虏鲁米尼亚维后,于1534年12月6日再次建城,后来这一天被称为基多的正式建城日。1535年1月10日,鲁米尼亚维被处死。1541年3月14日,基多被升级为城市。建城之初,城市居民只有204人,后来逐渐扩大。1535年建立的基多美术学校,后来成为南美洲第二大美术学校(仅次于库斯科美术学校)。基多很快成为行政和宗教中心。1556年2月14日,基多被授予“非常高贵和忠诚的圣弗朗西斯科德基多城”(Muy Noble y Muy Leal ciudad de San Franccisco de Quito)的称号。16世纪和17世纪该城属于秘鲁总督辖区。1979年7月27日,基多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3)省名和首府名

厄瓜多尔分为24个省。

阿苏艾省(Azuay)的名称源于土著卡尼亚里语(cañari),如今卡尼亚里语已消失,但留下了大量的词语。“Azuay”意为“天下大雨”。阿苏艾省曾是卡尼亚里文化的发源地。

首府昆卡(Cuenca)全称是圣安娜德洛斯夸特罗里奥斯德昆卡(Santa Ana de los Cuatro Ríos de Cuenca),地名中的“昆卡”(Cuenca)是为纪念1557年下令建立该城的西班牙总督安的列斯·乌尔塔多·德门多萨(Andrés Hurtado de mendoza)在西班牙的出生地昆卡,“圣安娜”(Santa Ana)是根据西班牙人给新建城市起名加上一位圣徒的习惯而添加,也是该城的保护神。“德洛斯夸特罗里奥斯”西班牙语意为“四条河”,是指流经该城的托梅班巴河、塔尔基河、亚农凯河和马昌加拉河。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卡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玻利瓦尔省(Bolivar)是厄瓜多尔中部的省份,其名是为纪念拉美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

首府瓜兰达(Guaranda)建于1571年,其名可能源于土著瓜兰加斯人部落名。1997年10月23日,该城被宣布为“厄瓜多尔文化遗产”。

卡尼亚尔省(Cañar)是位于厄瓜多尔南部的省份,其名源于卡尼亚里语。“Cañar”由“can”和“ara”组成,“can”意为“蛇”,“ara”意为“金刚鹦鹉”。取此名是因卡尼亚里人认为自己是蛇和金刚鹦鹉的后代。

首府阿索格斯(Azogues)的全称为圣弗朗西斯科德佩莱乌西德阿索格斯(San Francisco de Peleusí de Azoques)。“阿索格斯”(Azoques)的西班牙语意为“水银”,“佩莱乌西”(Peleusí)是当地一种黄花的名字,“圣弗朗西斯科”(San Francisco)则是一位天主教圣徒的名字。

卡尔奇省(Carchi)是位于厄瓜多尔中部的省份,其名源于同名河(Río Carchi)。其名一说源于加勒比查伊纳语(chaina),意为“在那一边”;一说源于奇布查语,“car”意为“界线”,“chi”意为“水”,全词义为“水的界线”。

首府图尔坎(Tulcán)之名一说是“Tulcanquer”的简写,它是一个土著村落的名字;一说源于玛雅语“Hulcán”,意为“游击战士”;一说源于纳瓦特尔语,“tul”意为“人”,“ca”意为“战士”“卫士”“游击战士”,全词义为“驻扎着游击战士的村落”或“游击战士守卫的村落”。

钦博拉索省(Chimborazo)之名源于海拔6310米的钦博拉索火山(Volcán Chimborazo),这是厄瓜多尔最高的山峰。“Chimborazo”一说意为“雪男人”,一说意为“强烈的冷风”。

首府里奥班巴(Riobamba)由迭戈·德阿尔马格罗(Diego de Almagro)建于1534年8月14日,是在厄瓜多尔建立的第一座城市,其名来自普卢阿埃斯人的古都名,意为“广阔的平原”。里奥班巴被人们誉为“厄瓜多尔民族的摇篮”(Cuna de la Nacionalidad Ecuatoriana)、“祖国的心脏”(Corazón de la Patria)、“美丽的城市”(Ciudad Bonita)等。

科托帕希省(Cotopaxi)是位于厄瓜多尔中北部的省份,过去曾叫莱昂省(Provincia de León)。科托帕希省的名字源于科托帕希火山(Volcán Cotopaxi)。科托帕希火山位于科托帕希省东北部,海拔5897米,是厄瓜多尔第二高的山。其名一说源于卡亚帕语(cayapa),意为“太阳漂亮的脖子”;一说源于潘特萨莱阿语(pantzalea),意为“火喉”;一说意为“月亮的王位”。

首府拉塔昆加(Latacunga)建于1534年,1698~1798年曾四次遭地震破坏。其名可能源于克丘亚语“llacata kunka”,意为“湖神”。

埃尔奥罗省(El Oro)是位于厄瓜多尔西南部沿海的省份。其名中的“oro”西班牙语意为“金”。历史上这个地区盛产黄金,故得此名。

首府马查拉(Machala)是该国第五大城市,其名源于玛雅基切语的“Mac-chal”和奇穆语的“Mashall”,都意为“高贵的地界或大的地界”,因为1537年在胡博内斯河口附近广阔的平原上发现了许多土著村落。

埃斯梅拉达斯省(Esmeraldas)是位于厄瓜多尔西北部的省份,其名西班牙语意为“绿宝石”,因为该地区被大量绿色植物覆盖,俯瞰如同绿宝石般美丽。该省享有“绿省”之称。

首府埃斯梅拉达斯(Esmeraldas)是厄瓜多尔西北部的主要海港,其名来源同埃斯梅拉达斯省。

加拉帕戈斯省(Galápagos)是距大陆有1000公里的海岛省,其名西班牙语意为“龟”。1535年3月10日,多明我会传教士、巴拿马主教托马斯·德贝兰加(Tomás de Berlanga)奉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五世之命前往秘鲁的途中发现了加拉帕戈斯群岛,在其致卡洛斯五世的信中提到了该群岛上的龟。1570年,亚伯拉罕·奥特柳斯(Abraham Ortelius)制作的第一批有关该群岛的地图上就使用了“龟群岛”(Insulae de los Galopegos)的称呼。从1832年2月12日起,加拉帕戈斯群岛归属厄瓜多尔,取名为哥伦布群岛(Archipiélago de Colón)。

首府黑巴克里索港(Puerto Baquerizo Moreno)之名是为纪念阿尔弗雷多·巴克里索·莫雷诺(Alfredo Baquerizo Moreno,1859-1951)总统,他是在任期间第一个造访该群岛的厄瓜多尔总统。

瓜亚斯省(Guayas)是位于厄瓜多尔西南部的沿海省份,其名源于瓜亚斯河(Río Guayas)。

首府瓜亚基尔(Guayaquil)全称圣地亚哥德瓜亚基尔(Santiago de Guayaquil),但通常简称为瓜亚基尔。瓜亚基尔是厄瓜多尔人口最多和面积最大的城市,最早建于1534年,取名圣地亚哥德瓜亚基尔。其名中的“圣地亚哥”(Santiago)是为纪念耶稣基督的十二使徒之一圣地亚哥,他是该城的保护神,也是西班牙和智利圣地亚哥的保护神。关于瓜亚基尔的名字来源有几种说法。一说它是一个名叫“瓜亚斯”(Guayas)的酋长和其妻子“基尔”(Quil)名字的结合,他们英勇抵抗西班牙殖民军队,最后光荣牺牲。一说该地区有个名叫“瓜亚基莱”(Guayaquile)的酋长,他的名字成为其统治的村落的名称,后来城市建立时便以这个村落的名字命名。1547年该城建成后,得到“非常高贵和非常忠诚的圣地亚哥德瓜亚基尔城”(Muy Noble y Muy Leal Ciudad de Santiago de Guayaquil)的称号。厄瓜多尔脱离西班牙独立后,抛弃了带有殖民色彩的“非常高贵和非常忠诚的”(Muy Noble y Muy Leal)的词句,仅留下圣地亚哥德瓜亚基尔。

音巴布拉省(Imbabura)是位于厄瓜多尔北部的省份,其名来源于音巴布拉火山。一说音巴布拉(Imbabura)源于克丘亚语,意为“父亲山”;一说源于卡兰基语(caranqui),意为“金色草原的土地”;一说源于一种已消失的语言,意为“西方的土地”;一说是卡塔卢尼亚语,意为“母驴的路”,指这里是贸易和运输的战略要点。该省因湖泊众多而被称为“湖泊省”。

首府伊瓦拉(Ibarra)由西班牙人克里斯托瓦尔·德特罗亚(Cristóbal de Troya)根据基多皇家检审庭庭长米格尔·德伊瓦拉-马列亚(Miguel de Ibarra y Mallea)的命令于1606年9月28日兴建,并以该庭长的姓氏为名。

洛哈省(Loja)是位于厄瓜多尔南部的省份,其名源于首府洛哈。

首府洛哈在1546年贡萨洛·皮萨罗(Gonzalo Pizarro)下令第一次建城时,曾取名拉萨尔萨(La Zarza)。1548年,阿隆索·德梅尔卡迪略(Alonso de Mercadillo)奉佩德罗·德拉加斯卡(Pedro de la Gasca)之命第二次建城,把自己在西班牙的出生城市格拉纳达的洛哈作为城名。

洛斯里奥斯省(Los Rios)位于瓜亚斯河流域,有多条河流流经该省,如文塞斯河、萨尔托河、塞科河和奇林托莫河等。由于具有这个地理特色,1860年10月6日,加夫列尔·加西亚·莫雷诺(García Moreno)总统下令成立该省时,给它取名为洛斯里奥斯,西班牙语意为“众河流”。

首府巴巴奥约(Babahoyo)得名于巴巴奥约河(Río Babahoyo)。1756年,在巴巴奥约河右岸建城,1869年被大火焚毁后,在该河左岸重建。1948年9月,该城成为洛斯里奥斯省首府。“Babahoyo”由“Babaolio”转化而来,它由“baba”和“olio”两个词组成,意为“黑色鹞鹰”。

马纳维省(Manabi)之名有人说是以土著马纳维部族或其酋长的名字命名;也有人说源于克丘亚语“mana”和“phi”两个词,“mana”意为“什么都没有”,“phi”意为“水”,全词义为“没有水的土地”。

首府别霍港(Portoviejo)全称圣格雷戈里奥别霍港(San Gregorio de Portoviejo)。1535年3月12日该城建立时称圣格雷戈里奥别霍港新城(Villa Nueva de San Gregorio de Puerto Viejo),西班牙语意为“圣格雷戈里奥旧港新城”,简称别霍港。18世纪末,意大利人吉罗拉诺·本佐尼(Girolano Benzoni)把城名中的西班牙语“Puerto”改为意大利语的“Porto”,这样就变成了现今的“Portoviejo”。

莫罗纳圣地亚哥省(Morona Santiago)位于厄瓜多尔东南部亚马孙地区,1952年9月5日脱离圣地亚哥萨莫拉省自立为省。

首府马卡斯(Macas)是由发现该地区的西班牙殖民者何塞·比利亚努埃瓦·马尔多纳多(José Villanueva Maldonado)1575年所建,取名为塞维利亚德奥罗(Sevilla de Oro),“塞维利亚”是西班牙城市名,“奥罗”西班牙语意为“金”。后来改名为马卡斯(Macas),马卡斯是居住在亚马孙地区的土著卡尼亚里人部落的名称。

纳波省(Napo)是位于厄瓜多尔中北部的省份,地处该国亚马孙地区。其名源于纳波河(Río Napo)。

首府特纳(Tena)的全称为圣胡安德洛斯多斯里奥斯德特纳(San Juan de los Dos Rios de Tena),城名中为“圣胡安”是一位天主教圣徒,根据西班牙建立新城在城名上加一圣徒名的习惯加入;“洛斯多斯里奥斯”西班牙语意为“两条河”,特纳河(Río Tena)与帕纳奥河(Río Panao)流经该城;1560年,西班牙殖民者希尔·拉米雷斯·达瓦洛斯(Gil Ramíres Dávalos)在此建城,城名中的“特纳”源于特纳河。有关特纳河的得名流传着一段凄美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印第安酋长有个漂亮女儿,她的名字叫特纳。一天,特纳和女伴在和河中洗澡时,偶遇外出打猎的一位名叫帕诺的健美小伙儿,他是另一位酋长的儿子。他们一见钟情,此后便天天在河边桃花心木树下约会。特纳父亲得知情况后,大发雷霆,禁止女儿外出与帕诺相会。帕诺见不到特纳,伤心不已,跳入急流自杀。此后,这条河被称为帕诺河。特纳见不到帕诺,同样悲伤。一天她在窗前,听到一只小鸟给她带来帕诺跳河自杀的噩耗,特纳悲痛欲绝,偷偷逃出家门,跑到另一条河边跳河殉情。河水载着她向前漂流,与载着帕诺的河汇合,两个年轻人紧紧地抱在一起。从此,两条汇合在一起的河被称为特纳河。

奥雷利亚纳省(Orellana)是位于厄瓜多尔东部的省份,其名是为纪念西班牙探险家弗朗西斯科·德奥雷利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a),他在南美洲探险时发现了亚马孙河。

首府弗朗西斯科德奥雷利亚纳(Puerto Francisco de Orellana)得名同奥雷利亚纳省,又名科卡(Coca),得名于科卡河(Río Coca)。

帕斯塔萨省(Pastaza)是位于厄瓜多尔东部的省份,其名源于帕斯塔萨河(Río Pastaza)。

首府皮约(Piyo)建于1899年5月12日。其名源于皮约河(Río Piyo)。“皮约”来自基克瓦语(Kihcwa),意为“大雾”。

皮钦查省(Pichincha)是位于厄瓜多尔北部的省份,其名源于皮钦查火山(Volcán Pichincha)。

首府基多(Quito)见上述首都名。

圣埃莱娜省(Santa Elena)之名源于圣海伦纳,她是君士坦提乌斯一世的妻子和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公元270年生于俾斯尼亚,曾寻找过真十字架,是天主教圣徒。1531年8月18日,弗朗西斯科·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在厄瓜多尔一个半岛登陆时,正值天主教“圣埃莱娜节”,于是便给该岛起名为圣埃莱娜半岛,后来成为圣埃莱娜省。

首府圣埃莱娜(Santa Elena)名字来源同圣埃莱娜省。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前这里叫作苏姆帕(Sumpa),奇穆语意为“尖”(punta)。

圣多明各德洛斯特萨奇拉斯省(Santo Domingo de los Tsáchilas),其名源于土著特萨奇拉斯人。历史上曾称尤姆博斯省(Yumbos)。

首府圣多明各(Santo Domingo)全称圣多明各德洛斯科洛拉多斯(Santo Domingo de los Colorados),其名西班牙语意为“有色人的圣多明各”,有色人是指特萨奇拉斯人,他们有用从胭脂树提取的染料染头发的习俗。

苏库姆比奥斯省(Sucumbios)是位于厄瓜多尔东北部的省份,其名来自16世纪居住在该地区的土著苏库姆比奥斯人。

首府新洛哈(Nueva Loja)之名源于第一批到达该地的西班牙殖民者,他们都来自西班牙洛哈省。

通古拉瓦省(Tungurahua)是位于厄瓜多尔中部的省份,其名源于通古拉瓦火山。通古拉瓦火山是厄瓜多尔最活跃的火山之一,其名来自克丘亚语,意为“火舌”(lengua de fuego),这是因为在历史上该火山曾多次喷发。通古拉瓦火山又被称为“黑巨人”(Gigante negro)。

首府安巴托(Ambato)之名可能源于克丘亚语“Hambatu”或“Jambatu”,意为“蛙丘”。

萨莫拉钦奇佩省(Zamora Chinchipe)是位于厄瓜多尔东南部的省份,其名源于萨莫拉河(Río Zamora)与钦奇佩河(Río Chinchipe)。

首府萨莫拉(Zamora)由西班牙殖民者埃尔南多·德巴拉奥纳(Hernando de Barahona)建于1549年,取其名是为纪念他在西班牙的出生地萨莫拉(Zamora)。

7.哥伦比亚共和国

(1)国名

哥伦比亚共和国(República de Colombia)位于南美洲西北部,北濒加勒比海,西临太平洋,东与委内瑞拉和巴西、南与秘鲁和厄瓜多尔、西北与巴拿马为邻。1536年,哥伦比亚沦为西班牙殖民地。殖民时期,哥伦比亚与今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和巴拿马一起被称为新格拉纳达(Nueva Granada)。格拉纳达(Granada)为西班牙的一个省和该省的首府名,西班牙语意为“石榴”。西班牙殖民军头目冈萨洛·希门尼斯·德克萨达(Gonzalo Jiménez de Quesada)用家乡的名字给这块地方命名,一是怀念自己的故乡,二是他认为两地有某些相似之处。

哥伦比亚的名字是为纪念1492年发现美洲大陆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意大利文Cristoforo Colombo;西班牙文Cristóbal Colón, 1451-1506)。哥伦布的姓氏“Colombo”来自拉丁文“columbus”,即象征和平的“雄鸽”。哥伦布1451年生于意大利热那亚,他从小热爱航行,14岁开始当水手,多次航行于地中海、北海之间。他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学会了航海驾驶技术,掌握了罗盘、海图和各种航海仪器的运用,为他后来远航美洲创造了条件。他在移居里斯本后,与葡萄牙一名贵族女子结婚,岳父送给他大量航海资料。1485年,他又移居西班牙。当时的欧洲流传着东方尤其是中国和日本有数不尽的金银财宝的说法。哥伦布相信地圆说,认为从欧洲西渡大西洋就可以到达远东,但他并不知道欧亚之间还有一个辽阔的美洲大陆。为了实现开辟新航路的夙愿,他曾多次上书葡萄牙王室、西班牙王室、法国和英国宫廷,恳求允许其自主航行,但均遭到拒绝。他在西班牙苦苦等了8年,直到1492年4月,西班牙国王斐迪南和女王伊萨贝拉才批准了他的远航计划。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同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由三艘帆船组成的船队驶离西班牙巴罗斯港。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在10月12日“发现”了美洲。此后,哥伦布又对美洲进行了三次远航。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并安全返回的新航路,把美洲和欧洲,进而把新大陆和旧大陆紧密地联系起来,与此同时,新航路的发现为西班牙、葡萄牙向美洲扩张开辟了道路。1506年5月20日,哥伦布在西班牙北部巴利亚多利德的一个旅店里去世。随后,他被安葬在该城圣方济各会的一座修道院墓地内。

把哥伦比亚作为地名,是委内瑞拉人、独立运动的先驱弗朗西斯科·德米兰达(Francisco de Miranda)最先提出来的,用来指新大陆,特别是指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下的地区。玻利瓦尔(Simón Bolívar)也赞成这种想法。他在1815年5月发表的《牙买加来信》(Carta de Jamaica)中提出:“新格拉纳达和委内瑞拉如能达成协议组成一个共和国……这个国家将称作哥伦比亚,以表示我们对这个半球的发现者哥伦布的敬意和感激。”1819年2月15日,安格斯图拉大会宣布将成立以哥伦布为名的哥伦比亚共和国(即大哥伦比亚,用以避免同今哥伦比亚相混淆)。同年12月,包括委内瑞拉和新格拉纳达在内的哥伦比亚共和国在波哥大正式成立。1822年,厄瓜多尔也成为这个共和国的组成部分。1830年,哥伦比亚共和国解体,1831年,现哥伦比亚的部分改称新格拉纳达共和国(República de la Nueva Granada)。1851年颁布新宪法后,又改称为格拉纳迪纳联邦(Confederación Granadina)。1863年,开始采用哥伦比亚合众国(Estados Unidos de Colombia)的称呼,1886年,改名为哥伦比亚共和国(República de Colombia),并沿用至今。确定使用哥伦比亚这个国名后,曾遭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议会的抗议,认为此举是单方面篡夺了共同历史的财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哥伦比亚这一国名逐渐被各国所接受。有趣的是,乌伊拉省的一座城市,也叫哥伦比亚(Colombia),又名阿里瓦(Arriba)。

对于哥伦布是否到过哥伦比亚有几种说法:一说1498年哥伦布第三次航行美洲时,曾到过哥伦比亚海岸;一说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航行时曾在此地登陆;还有一说哥伦布本人从未到过这里。为了纪念这位发现新大陆的伟大航海家,美洲有许多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

(2)首都名

波哥大(Bogotá)是哥伦比亚最大的城市,位于东科迪勒拉山脉西侧苏马帕斯高原谷地上。该城虽地处热带,但气候凉爽,四季盛开绚丽夺目的鲜花,宛如一座天然花园。绿荫丛中,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与殖民时期的古老建筑错落有致、交相辉映。波哥大原为印第安奇布查人的文化中心,是灿烂的奇布查文化的发祥地。波哥大所在地区过去的名字是“Muequetá”,意为“田野”。波哥大始建于1538年。1536年,西班牙殖民者贡萨洛·希门尼斯·德克萨达率领殖民军到达这个地区,残酷屠杀印第安人,并把他们驱逐殆尽。1538年8月6日耶稣显圣容节这天,以克萨达为首的殖民者开始在这块洒满印第安人鲜血的土地上建城,取名圣母的拉埃斯佩兰萨(Nuestra Señora de la Esperanza),意为“圣母的希望城”。第二年改城名为圣菲(Santafé或Santa Fe),西班牙语意为“神圣的信仰”。为了区别其他也叫圣菲的城市,该城名中加上了土著名称“波哥大”(Bogotá),于是圣菲德波哥大(Santafé de Bogotá)成了通用的名字。波哥大(Bogotá)之名源于土著语“Bacatá”。“Bacatá”是古姆伊斯卡文明(muisca)时期西帕联邦(Confederación del Zipa)都城的名字,意为“田园外的村镇”(cercado fuera de la labranza)或“边境村镇的土地”(territorio del cercado de la frontera)。西班牙编年史家胡安·德卡斯特利亚诺斯(Juan de Castellanos)认为,“Bacatá”一词意为“田野的尽头”。从字面上看,现名“Bogotá”中的“Bo”意为“神灵”,“go”意为“集体劳动”,“tá”意为“土地”或“田园”,原词义为“神灵劳役的田园”。1991年,哥伦比亚宪法确认首都名为圣菲德波哥大。2000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去掉了“圣菲德”(Santafé de)一词,首都被定名为波哥大(Bogotá)。

(3)省名和首府名

哥伦比亚分为32个省和波哥大首都区。

亚马孙省(Amazonas)位于哥伦比亚南部,其名源于亚马孙河。“亚马孙”名字的来源与希腊神话有关(详见巴西亚马孙州的介绍)。

首府莱蒂西亚(Letícia)起初是个河港,建于1867年,最初名叫圣安东尼奥(San Antonio),由秘鲁洛雷托长官贝尼格诺·布斯塔曼特(Benigno Bustamante)所取,因为在此地发现一个写有“San Antonio”字样的十字架。同年12月,工程师曼努埃尔·查龙(Manuel Charón)改其名为莱蒂西亚,以纪念来自伊基托斯的女青年莱蒂西亚·史密斯(Leticia Smith)。还有一说是一个哥伦比亚士兵爱上了一位名叫莱蒂西亚的姑娘,遂以她的名字为新建村落命名。

安蒂奥基亚省(Antioquia)是位于哥伦比亚西北部的省份。豪尔赫·罗夫莱多(Jorge Robledo)为建在埃贝希科谷地的城镇命名为安蒂奥基亚,后来这个名字成为整个省的名字。安蒂奥基亚的含义不详,可能出自土著语,意为“金山”。

首府麦德林(Medellín)是哥伦比亚第二大城市。1675年,它以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自治区巴达霍斯省城市麦德林(Medellín de Extremadura)为名,同时也为纪念西班牙殖民者、印度(指西印度)等地事务委员会(Consejo de Indias)主席、埃斯特雷马杜拉的麦德林伯爵佩德罗·波托卡雷罗(Pedro Portocarrero y Aragón)。全称坎德拉里亚圣母麦德林城(Villa de Nuestra Señora de la Candelaria de medellín),简称麦德林。西班牙的麦德林由金托·塞希略·梅特罗·皮奥(Quinto Cecilio Metelo Pío)建于公元前75年,原名“Metellium”,后改称麦德林。

阿劳卡省(Arauca)之名源于首府阿劳卡。

首府阿劳卡全称圣巴尔瓦拉德阿劳卡镇(Villa de Santa Bárbara de Arauca)。阿劳卡之名源于同名河——阿劳卡河(Río Arauca),而阿劳卡是当地平原一种鸟的名称。

大西洋省(Atlántico)因其北部濒临加勒比海,便以大西洋命名。1905年建省,但随后被撤消。1910年7月14日再次建省。

首府巴兰基亚(Barranquilla)是西班牙语“barranca”的缩小词,意为“悬崖,峭壁”,指的是马格达莱纳河附近地区的悬崖。殖民时期,许多河边村镇用“barranca”(悬崖,峭壁)命名,如巴兰卡贝梅哈(Barrancabermeja)、新巴兰卡(Barranca Nueva)、旧巴兰卡(Barranca Vieja)等。

波哥大首都区之名详见上述首都名。

玻利瓦尔省(Bolívar)是位于哥伦比亚北部的省份,原名卡塔赫纳省(Cartagena),1857年改为现名,以纪念南美独立运动领袖西蒙·玻利瓦尔。

首府卡塔赫纳(Cartagena)全称卡塔赫纳德印第亚斯(Cartagena de Indias)。第一个到达该地的西班牙殖民者罗德里戈·德巴斯蒂达斯(Rodrigo de Bastidas)为该地取名为巴鲁湾(Golfo de Barú)。1503年,西班牙人胡安·德拉科萨(Juan de la Cosa)抵达卡塔赫纳附近的海岸,发现这里颇像西班牙卡塔赫纳附近的海湾,于是将此地改名为卡塔赫纳海湾(Bahía de Cartagena)。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佩德罗·德埃雷迪亚(Pedro de Heredia)在此地建城,城名沿用了卡塔赫纳海湾的名称。1984年,卡塔赫纳被联合国教科组织作为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博亚卡省(Boyacá)之名源于姆伊斯卡语“Boiaca”,意为“酋长的土地”。1821年召开的库库塔制宪会议确定了该省的这个名称。

首府通哈(Tunja)由贡萨洛·苏亚雷斯·伦东(Gonzalo Suárez Rendón)建于1539年。通哈的名字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前就已存在,“Tunja”派生于土著奇布查语的“junza”或“tchunza”,意为“强势的男人”或“精明的男人”。

卡尔达斯省(Caldas)是哥伦比亚32省之一,其名是为纪念哥伦比亚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科·何塞·德卡尔达斯(Francisco José de Caldas, 1768-1816)。他曾积极参加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1816年被保皇军杀害。

首府马尼萨莱斯(Manizales)之名来自一种石头的名称,即当地拥有的马尼石(piedras de maní),西班牙语意为“花生石”。马尼石是一种灰色坚硬的石头,由云母、长石和石英组成。大量马尼石组合在一起,称为“马尼萨尔”(manizal)。因此,马尼萨莱斯(Manizales)意为“花生石堆”。

卡克塔省(Caquetá)位于哥伦比亚东南部,其名来源不详。

首府弗洛伦西亚(Florencia)用的是意大利佛罗伦萨(Florence)的名字。1902年12月25日,多罗特奥·德普皮亚莱斯传教士(Doroteo de Pupiales)在此建城时,得到拉帕尔迪斯河畔一座橡胶仓库的帮助。多罗特奥·德普皮亚莱斯传教士与橡胶仓库的主人、意大利橡胶商保罗·里奇(Paolo Ricci)交往密切,便以保罗·里奇家乡的城市佛罗伦萨为该城命名,同时也寓意着这里有许多让传教士着迷的色彩缤纷的鲜花(弗洛伦西亚意为“鲜花盛开”)。

卡萨纳雷省(Casanare)是位于哥伦比亚中东部的省份,其名源于阿查瓜语“Casanari”,意为“黑水河”。

首府约帕尔(Yopal),其名一说源于阿查瓜语“Yopo”,意为“心”;一说该地过去有许多叫作“约帕尔”的树,郁郁葱葱,十分壮观,后来,该城便以约帕尔为名。

考卡省(Cauca)之名源于流经该省的考卡河(Río Cauca)。考卡河是流经哥伦比亚的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其名来自曾在莫姆波斯地区居住的土著酋长名。最初西班牙人曾把考卡河称作格兰德河(Río Grande)、圣玛尔塔河(Río Marta)。“格兰德”的西班牙语意为“大河”,“圣玛尔塔”则是一位圣徒的名字。西班牙人认为考卡河与马格达雷那河是姊妹河,于是便都用女性圣徒的名字命名。

首府波帕扬(Popayán)之名来源有不同说法。一说其名来自当地土著部落酋长帕扬(Payán)之名。西班牙殖民者入侵时,该部落生活于拉埃梅山周围地区。一说该名来自克丘亚语的“Pampayán”,由“pampa”(意为“山谷”“地方”)和“yan”(意为“河”)组成,全词义为“河流穿过的地方”。

塞萨尔省(César)位于哥伦比亚北部,建于1967年。其名源于土著奇米拉语“Chet-tzar”或“Zazare”,意为“静水”,指的是塞萨尔河。

首府巴耶杜帕尔(Valledupar)城名中的“巴耶”西班牙语意为“谷地”,因为该城位于塞萨尔河谷地。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萨尔格罗(Francisco Salguero)抵达此地时,统治该地区的酋长名叫“Eupari”,萨尔格罗便以这个酋长的名字为该地区命名,称为“Valle D'Upar”。方济各会传教士正式在此地建城时正是1月6日天主教会的三王节(Día de los Reyes Magos),于是将该城名改为“Ciudad de los Santos Reyes del Valle de Upar”,后来名字简化为巴耶杜帕尔(Valledupar)。所谓“三王”是指东方三圣人或三博士。《圣经》称,耶稣降生时,他们从东方来到伯利恒祝贺,并献上了黄金、乳香和没药。后来,1月6日这一天就成为天主教的盛大节日。

乔科省(Chocó)是位于哥伦比亚西北部的省份,建于1944年。殖民时期,西班牙人用当地土著乔科人(chocó)的名字为该地区命名,为洛斯乔科埃斯省(provincia de los chocoes),后简称为乔科省。

首府基布多(Quibdó)之名源于名叫基布多的土著酋长(Cacique de Guibdó)。1648年,教士马蒂亚斯·阿瓦德(Matías Abad)第一次在这里建居民点时,这里被称为“西塔拉”(Citará)。1690年,曼努埃尔·卡尼萨莱斯(Manuel Cañizales)在酋长瓜塞巴(Guasebá)和酋长基布多(Quibdó)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村落。1702年扩大为城镇,取名为圣弗朗西斯科德基布多(San Francisco de Quibdó),名字中的“基布多”是原土地所有者酋长的名字,“圣弗朗西斯科”则是根据城市名要有一位圣徒名字的习惯而添加。

科尔多瓦省(Córdoba)是位于哥伦比亚北部的省份,1952年6月18日设省。其名是为纪念哥伦比亚独立运动英雄何塞·马里亚·科尔多瓦·穆尼奥斯(José María Córdoba Muñoz, 1799-1829)。详见后述纪念哥伦比亚独立运动英雄人物的地名。

首府蒙特里亚(Montería)1777年5月1日由安东尼奥·德拉托雷-米兰达(Antonio de la Torre)正式建立,取名为圣赫罗尼莫德布埃纳维斯塔(San Jerónimo de Buenavista)。后来改名为圣赫罗尼莫蒙特里亚(San Jerónimo de Motería)。城名中的“圣赫罗尼莫”是圣徒名,“蒙特里亚”则是西班牙语,其意为“两个猎户集合的地点”。

昆迪纳马卡省(Cundinamarca)是位于哥伦比亚中部的省份,其名源于奇布查语“Kuntur marqa”,意为“秃鹰之巢”。西班牙殖民者抵达该地时把听到的地名书写为西班牙语的“Cundinamarca”,意为“秃鹰区”或“秃鹰省”。在西班牙语中,“Namarca”是“comarca”或“marca”的变异,用来命名欧洲的一些地区。另一说“Cundinamarca”中的“cundin”源于克丘亚语的“kuntur”“kundur”“cundur”“condor”,用来指安第斯鹰,后缀“marca”意指地区或村镇。全词义为“安第斯鹰所在的地区”

首府波哥大(Bogotá)见前述首都名。

瓜伊尼亚省(Guainía)是位于哥伦比亚东部的一个省份,其名源自土著语,意为“多水之地”。

首府伊尼里达港(Puerto Inírida)是哥伦比亚最年轻的城市之一,建于1963年。其名源于当地一种美丽的伊尼里达花(Flor de Inírida),花名来自传说中的伊尼里达公主(Princesa Inírida)。

瓜维亚雷省(Guaviare)是位于哥伦比亚中南部的省份,建于1991年7月4日,其名来自首府圣何塞德尔瓜维亚雷。

首府圣何塞德尔瓜维亚雷(San José del Guaviare)建于1910年3月19日,以圣徒“圣何塞”加上瓜维亚雷河的名字命名。

乌伊拉省(Huila)是位于哥伦比亚西南部的省份,建于1905年。其名一说源于土著语,意为“橙色的”;一说源于帕埃斯语,意为“光辉的山”,指安第斯山的一座高峰——乌伊拉的内瓦多峰(Nevada del Huila)。

首府内瓦(Neiva)由胡安·德卡夫雷拉(Juan de Cabrera)于1539年兴建,取名为拉林皮亚康塞普西翁德尔巴耶德内瓦镇(Villa de la Limpia Cocepción del Valle de Neiva)。1550年8月18日,胡安·阿隆索(Juan Alonso)第二次建城时为其取名圣胡安德内瓦(San Juan de Neiva)。“内瓦”(Neiva)之名的来源有几种说法。一说其名由西班牙人所取,因为它与葡萄牙或安的列斯群岛的某个地名相像;一说“Neiva”可能是源于俄罗斯西部涅瓦河(Nieva)的名字,这也是俄罗斯和意大利皮亚蒙特某个村庄的名字,或是葡萄牙一条河的名字;一说是因该地与圣多明各的“Neyba”山谷相像,所以西班牙人取了这个名字。历史学家华金·加西亚·博雷罗(Joaquín García Borrero)在其书El Huila y sus Aspectos中认为,内瓦的名字可能源于海地,西班牙人在那里发现了一条名叫“Neyve”或“Neyva”的河。

瓜希拉省(La Guajira)是位于哥伦比亚北部的一个省份,其名来自同名半岛,而“瓜希拉”源于加勒比语“Guajiros”,指生活在该地区的印第安人群。

首府里奥阿查(Riohacha)的名称来源存在三种说法,都与斧头有关。第一种说法是西班牙殖民者在这里探险时迷了路,而且口渴难忍,这时一个土著青年指给他们河流的方向,救了他们的命,殖民军头领便送给青年一把斧头作为酬劳,并把那个地方命名为斧头河(El Río de La Hacha)。第二种说法是西班牙殖民军头领过河时丢了自己的斧头,于是把这条河命名为斧头河。第三种说法是西班牙殖民军探险来到河边,在河畔发现这里的地下埋有一把漂亮的斧头,于是把该河称为斧头河。西班牙人抵达前,该城名叫苏奇马(Süchiimma),源自土著瓦尤奈基语(wayuunaiki),意为“河流流过的土地”。

马格达莱纳省(Magdalena)是位于哥伦比亚北部的省份,地处马格达莱纳河(Río Magdalena)西岸,其名也源于该河。1501年4月1日,西班牙殖民者罗德里戈·德巴斯蒂达(Rodrigo de Bastidas)等人在河口上岸,为纪念圣徒玛利亚·马格达莱纳(María Magdalena)给河取名为格兰德德拉马格达莱纳河(Río Grande de la Magdalena),意为“马格达莱纳大河”,简称马格达莱纳河。

首府圣玛尔塔(Santa Marta)建于1525年7月29日,是哥伦比亚最古老的城市和南美第二古老的城市,以圣徒玛尔塔命名。

梅塔省(Meta)是位于哥伦比亚中部的省份。其名源于同名河——梅塔河(Río Meta)。

首府比利亚维森西奥(Villavicencio)建于1840年4月6日。1850年10月21日,波哥大省议会下令将该城改为现名,以纪念哥伦比亚独立运动先驱安东尼奥·比利亚维森西奥-贝拉斯特吉(Antonio Villavicencio y Verástegui, 1775-1816)。比亚维森西奥生于基多,曾积极参加争取哥伦比亚独立的斗争,1815年8月15日至11月15日,他曾在哥伦比亚执政。1816年6月6日,他被保皇军队杀害。

纳里尼奥省(Nariño)位于哥伦比亚西南部,其名是为纪念哥伦比亚独立运动的先驱安东尼奥·纳里尼奥(Antonio Nariño, 1785-1823)。详见后述纪念哥伦比亚独立运动英雄人物的地名。

首府帕斯托(Pasto),全称圣胡安德帕斯托(San Juan de Pasto)。1537年,西班牙殖民者塞瓦斯蒂安·德贝拉尔卡萨(Sebastián de belalcázar)最早在此建城,1539年,洛伦索·德阿尔达纳(Lorenzo de Aldana)将城迁至现址,取名为圣胡安德帕斯托。“帕斯托”(Pasto)是当时居住在该地的印第安人的名字,“圣胡安”是一圣徒名。

北桑坦德省(Norte de Santander)与桑坦德省曾同属桑坦德主权州(Estado Soberano de Santander),后分为两省,但都以哥伦比亚独立运动英雄桑坦德命名。北桑坦德省因位于北部,而取现名。详见后述纪念哥伦比亚独立运动英雄人物的地名。

首府库库塔(Cúcuta),全称圣何塞德库库塔(San José de Cúcuta)。“圣何塞”是指基督的养父、玛利亚的丈夫。天主教称圣何塞为圣若瑟,基督新教称圣约瑟。圣何塞是个木匠。“库库塔”是巴里印第安酋长名,“Cúcuta”意为“妖魔之家”。该城1733~1793年曾名为圣何塞德瓜西马莱斯(San José de Guasimales)。库库塔也被人们称为“没有边境的城市”(Ciudad sin frontera)、“北方明珠”(Perla del Norte)、“共和国的摇篮”(Cuna de la República)和“森林之城”(Ciudad Bosque)等。

普图马约省(Putumayo)是位于哥伦比亚西南部的省份,其名源自流经该地的亚马孙河支流普图马约河的名字。“Putumayo”源于克丘亚语,其中的“putuy”意为“奔流向前”,“mayo”是“mayu”的变体,意为“河”,全词义为“奔流向前的河”。

首府莫科阿(Mocoa)最早由贡萨洛·德阿文达尼奥(Gonzalo H. De Avendaño)建于1563年,1886年7月17日,何塞·马里亚·埃尔南德斯(José María Hernández)重建该城,其名源于莫科阿河(Río Mocoa)。

金迪奥省(Quindío)是位于哥伦比亚中西部的省份,其名源于流经该省的金迪奥河(Río Quindío)。“Quindío”之名来自克丘亚语,意为“纯金”或“天堂”。

首府亚美尼亚城(Armenia)是源自欧洲国家亚美尼亚(Armenia)的名字。1889年10月14日,耶稣会传教士玛丽娅·苏亚雷斯(María Suárez)在此建城,当时名为霍尔金城(Villa Holguín),以纪念哥伦比亚前总统卡洛斯·霍尔金·马利亚里诺(Carlos Holguín Mallarino, 1832-1894)。1888~1892年,他任哥伦比亚总统。后改为现名以纪念欧洲亚美尼亚大屠杀的死难者。

里萨拉尔达省(Risaralda)是位于哥伦比亚中西部的省份,1966年建省,其名源于里萨拉尔达河(Río Risaralda)。

首府佩雷拉(Pereira)建于1869年,卡塔戈市政会命名该城为佩雷拉镇(Villa de Pereira),以纪念弗朗西斯科·佩雷拉·马丁内斯博士(Francisco Pereira Martínez, 1783-1863)。佩雷拉是一名律师,积极支持西蒙·玻利瓦尔领导的独立运动。玻利瓦尔的爱国军队在卡奇里战役中失败后,佩雷拉与弟弟曼努埃尔逃亡到该地区。他曾想在该地区建立一座城市,在他死后第六天,他的朋友雷米希奥·安东尼奥·卡尼亚尔特(Remigio Antonio Cañarte)开始兴建该城,完成了他的遗愿。

圣安德烈斯普罗维登西亚省(San Andrés y Providencia)是由群岛组成的省份,位于加勒比海,全称圣安德烈斯普罗维登西亚和圣卡塔利纳省(San Andrés, Providencia y Santa Catalina)。该群岛名字与宗教密切相关。“圣卡塔利纳”和“圣安德烈斯”之名分别源于11月25日的“圣卡塔利纳节”和11月30日的“圣安德烈斯节”。1510年(一说1503年)11月25日,西班牙人迭戈·德尼奎萨(Diego de Nicuesa)发现了这个群岛,便把最小的岛和最大的岛分别命名为圣卡塔利纳岛(Isla Santa Catalina)和圣安德烈斯岛(Isla San Andrés),把第二大岛命名为普罗维登西亚岛(Isla Providencia),西班牙语意为“上帝岛”。后来该省便以这三个岛的名字命名。

首府圣安德烈斯(San Andrés)之名来源同上述圣安德烈斯岛。

桑坦德省(Santander)之名来源见上述北桑坦德省。

首府布卡拉曼加(Bucaramanga)之名来自印第安奇塔雷罗语。1552年,阿尔瓦罗·德比利亚奴埃瓦(álvaro de Villanueva)发现在奥罗河的沙中可以淘出金子,于是便征召来许多印第安奇塔雷罗人为他淘金。这其中有一个淘金组名叫布卡拉曼加,此名可能是该组领队酋长的名字。后来,这个地方就被称为布卡拉曼加,意为“房间的主人”。还有一说其名源于艾马拉语“Wak'armanqha”,意为“神圣的深处”。

苏克雷省(Sucre)是位于哥伦比亚北部的省份,1966年建省。其名是为纪念安东尼奥·何塞·德苏克雷(Antonio José de Sucre)元帅。

首府辛塞莱霍(Sincelejo)之名是为纪念曾统治该地区的土著人酋长辛塞尔(Cincel)。

托利马省(Tolima)是位于哥伦比亚中西部的省份,其名一说源于土著皮哈奥语,意为“下雪了”;一说源于潘切语,意为“雪河”。

首府伊瓦格(Ibagué)由西班牙殖民者安德烈斯·洛佩斯(Andrés López)建于1550年10月14日,取名为拉斯兰萨斯谷地伊瓦格圣博尼法西奥镇(Villa de San Bonifacio de Ibagué del Valle de las Lanzas)。城名中的“圣博尼法西奥”(San Bonifacio)是一位天主教圣徒的名字,这是根据殖民时期要在城名中加上一位圣徒名字的习惯;“伊瓦格”(Ibagué)有人说是土著皮哈奥斯一位年轻酋长的名字,有人说是一位名叫“伊加埃”(Igahé)的姑娘或公主;至于“拉斯兰萨斯谷地”,是洛佩斯·德加拉尔萨(López de Galarza)奉命要在波帕扬和波哥大之间建立一座城市,1550年7月,他率领军队和波哥大平原的印第安弓箭手出发,他把科埃略河与圣胡安河之间的洼地称作拉斯兰萨斯谷地。“拉斯兰萨斯”的(las Lanzas)西班牙语意为“长矛”,这是指洛佩斯·德加拉尔萨在此曾与持长矛的印第安人相遇。

考卡山谷省(Valle del Cauca)是位于哥伦比亚西南部的省份,其名源于从山谷中流过的考卡河(Río Cauca)。详见上述考卡省。

首府圣地亚哥德卡利(Santiago de Cali)的名字由“圣地亚哥”(Santiago)和“卡利”(Cali)两部分组成。“圣地亚哥”是天主教圣徒的名字,“卡利”则为土著语。关于卡利一词的来源有不同说法。一说该词来自帕埃斯语的“caly”,意为“不用针缝的织物”。一说来自土著人给当地一个村镇或一个地区或一条河取的名字“Lili”,帕埃斯语意为“潮湿”。一说这是为西班牙殖民者服务的墨西哥土著人所使用的阿斯特卡语“calli”,意为“房子”。一说这是圣地亚哥德卡利的奠基者塞瓦斯蒂安·德贝拉尔卡萨尔(Sebastián de belalcázar)从厄瓜多尔印第安亚纳科纳斯人那里引入的克丘亚语的一个词“Cali Cali”,是基多附近一个村镇的名字。

沃佩斯省(Vaupés)是位于哥伦比亚东南部的省份,其名源于同名河沃佩斯河(Río Vaupés)。

首府米图(Mitú)之名是源自土著耶拉尔语(yeral,图皮瓜拉尼语)中一种野鸟的名字,意为“山里的火鸡”。

比查达省(Vichada)是位于哥伦比亚东部的省份,其名源于比查达河(Río Vichada)。

首府卡雷尼奥港(Puerto Carreño)原名埃尔皮卡乔(El Picacho),西班牙语意为“山巅”。1922年改为现名,以纪念当时政府中的一名部长佩德罗·马里亚·卡雷尼奥(Pedro María Carreño)。

8.圭亚那合作共和国

(1)国名

圭亚那合作共和国(Cooperative Republic of Guyana)地处南美洲东北部,西北与委内瑞拉为邻,南与巴西交界,东连苏里南,东北濒大西洋。“圭亚那”(Guyana)之名源于土著印第安语。一说在奥里诺科河三角洲的印第安瓦拉奥语(warao)中,“guai”意为“名字”,“yana”是否定,两词合在一起是“没有名字”或“不能命名”之意,由此引申出“Guyana”,意为“不敢命名的土地”“神圣的土地”,这与传说中的“黄金国”有关。另一说该词义为“多水之乡”,因为境内多河流、瀑布和湖泊,这里著名的凯厄图尔瀑布落差达226米。

(2)首都名

乔治敦(Georgetown)位于德莫拉拉河入海口东岸,是圭亚那的工商业中心。该城由英国人建于1781年,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George Ⅲ)的姓氏为名。该城曾被荷兰、英国、法国反复占领过。1782年,被法国人占领,称为“新镇”(La Nouvelle Ville)。1784年,又被荷兰人控制,以荷兰西印度公司总裁斯塔布罗克勋爵尼古拉斯·海尔文克(Lord Stabroek, Nicolaas Geelvinck)的名字命名,称斯塔布罗克。1812年4月,英国人夺回该城统治权,恢复原名乔治敦,并成为英属圭亚那首府。1966年圭亚那独立后,该城成为国家首都。市内多名胜古迹,尤以世界最长铁浮桥、世界最大木结构教堂和印第安大草棚最为著名。

(3)区名和首府名

圭亚那全国分为10个区,各区均以河流为名。

巴里马-瓦伊尼区(Barima-Waini)是圭亚那第一区,位于圭亚那西北部。其名源于流经该区的巴里马河与瓦伊尼河。巴里马河是奥里诺科河支流,发源于圭亚那埃塞奎巴(Esequiba),在圭亚那流经的长度为380公里,后进入委内瑞拉,从奥里诺科河口直接流入大西洋。巴里马源于阿拉瓦克语“baraeima”,“bará”意为“波涛汹涌的海”,“eima”意为“河口湾”,全词义为“汹涌的河口”。瓦伊尼河是巴里马-瓦伊尼区河流,在靠近委内瑞拉交界处流入大西洋。圭亚那所有流入大海的河流名字都源于土著阿拉瓦克语,唯有瓦伊尼河源于瓦劳语(warau),瓦伊尼是一种鹤的名字,在瓦伊尼河口泻湖附近有大量这样的鹤。

首府马巴鲁马(Mabaruma)位于与委内瑞拉交界的阿鲁卡河畔(Aruka River),因前首府莫拉华纳(Morawhanna)面临洪水威胁,将此城改为首府。马巴鲁马之名来源不详。

波默伦-苏佩纳姆区(Pomeroon-Supenaam)是圭亚那第二区,1980年设区。该区名中的“波默伦”(Pomeroon)来自波默伦河。“pomeroon”是裹在叶子里的烤木薯粉球,与熟肉一起食用,便于在长途跋涉中食用。“苏佩纳姆”(Supenaam)源于苏佩纳姆河,“Supenaam”源自阿拉瓦克语,意为“他们想要酒喝”。

首府安娜雷金纳(Anna Regina)位于埃塞奎博河河口西北的大西洋岸边,建于1970年,该地得名于18世纪,是以当时一个荷兰种植园主的女儿名字为名。

埃塞奎博群岛-西德梅拉拉区(Essequibo Islands-West Demerara)北靠大西洋,是圭亚那第三区,埃塞奎博河把该区分为两部分。“埃塞奎博群岛”(Essequibo Islands)之名源于埃塞奎博河;“西德梅拉拉”(West Demerara)之名源于德梅拉拉河,德梅拉拉是圭亚那生产的一种褐色甘蔗。另一说德梅拉拉河原来叫作马拉利河(Malali),马拉利源自阿拉瓦克语,意为“急流”。荷兰人占领圭亚那后,把该河的名字叫成“Demalali”,后来演变成现名德梅拉拉(Demerara)。

首府弗里登胡普(Vreed-en-Hoop)之名源于荷兰语,意为“和平与希望”。

德梅拉拉-马海卡区(Demerara-Mahaica)北靠大西洋,是圭亚那第四区。“德梅拉拉”(Demerara)源于德梅拉拉河;“马海卡”(Mahaica)之名取自马海卡河,马海卡源于马海卡河边生长的马奥卡树(mahóka)。

首府帕拉代斯(Paradise)之名的英语意为“伊甸乐园”或“天堂”。

马海卡-伯比斯区(Mahaica-Berbice)北靠大西洋,是圭亚那第五区。“马海卡”(Mahaica)之名源于马海卡河;“伯比斯”(Berbice)之名取自伯比斯河,“Berbice”源于阿拉瓦克语“beribishi”,是生长于伯比斯河边一种香蕉的名称。

首府惠灵顿堡(Fort Wellington)以英国名将、惠灵顿公爵亚瑟·韦尔兹利(Arthur Wellesley, 1769-1852)的名字命名,他在1815年滑铁卢战役中战胜拿破仑。公爵的头衔来自英国萨默塞特郡小镇惠灵顿。“惠灵顿”原意为神圣的林间空地。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也有以惠灵顿命名的城镇,如新西兰首都惠灵顿。

东伯比斯-科兰太因区(East Berbice-Corentyne)是圭亚那第六区,位于圭亚那东部。“东伯比斯”之名源于伯比斯河。“科兰太因”之名源于科兰太因河。科兰太因河发源于阿卡赖山脉(Acarai Mountains),长724公里,流经圭亚那和苏里南,注入大西洋。

首府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位于伯比斯河岸,是圭亚那最大城市之一。荷兰殖民者最早到达圭亚那地区,18世纪初在此建立了拿骚堡(Fort Nassau)。1733年,荷兰殖民者因怀念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将其名改为新阿姆斯特丹。1740年,曾改名为圣安德列斯堡(Fort Sint Andries),后又恢复了新阿姆斯特丹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库尤尼-马扎鲁尼区(Cuyuni-Mazaruni)是圭亚那第七区。“库尤尼”(Cuyuni)之名源于库尤尼河;“马扎鲁尼”(Mazaruni)之名源于马扎鲁尼河。

首府巴蒂卡(Bartica)位于埃塞奎博河左岸,建于1842年。其名源于印第安语,意为“红土地”,因为该地区的土地多为红色。

波塔罗-锡帕鲁尼区(Potaro-Siparuni)是圭亚那第八区。“波塔罗”(Potaro)之名源于波塔罗河;“锡帕鲁尼”(Siparuni)之名源于锡帕鲁尼河。

首府马迪亚(Mahdia)位于海拔414米的圭亚那中心地带。马迪亚之名取自于伊斯兰教古兰经中一位阿拉伯姑娘的名字。

上塔库图-上埃塞奎博区(Upper Takutu-Upper Esequibo)是圭亚那第九区,也是圭亚那最大的区。“上塔库图”(Upper Takutu-)之名源于塔库图河;“上埃塞奎博”(Esequibo)之名源于埃塞奎博河。

首府莱瑟姆(Lethem)是以1941~1947年英属圭亚那总督戈登·詹姆斯·莱瑟姆的姓氏为名。

上德梅拉拉-伯比斯区(Upper Demerara-Berbice)是圭亚那第十区。“上德梅拉拉”(Upper Demerara)之名源于德梅拉拉河;“伯比斯”(Berbice)之名源于伯比斯河。

首府林登(Linden)位于德梅拉拉河畔,是仅次于首都乔治敦的第二大城市。以曾任该国总统的林登·伯纳姆(Linden Burnham)之名命名

9.苏里南共和国

(1)国名

苏里南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uriname)位于南美洲大陆东北部。西邻圭亚那,东接法属圭亚那,南连巴西,北濒大西洋。其国名一说源于印第安塔伊诺族一个名为“Surinen”(阿拉瓦克语)的部落;一说源于马龙斯语(西非黑奴语言)“Suriname”,意为“低地”;另一说其名源于其境内的苏里南河。

(2)首都名

帕拉马里博(Paramaribo)位于苏里南河畔,距大西洋岸约15公里,是苏里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主要贸易港口。1816~1975年,这里是荷属圭亚那首府,1975年苏里南独立后,该城成为国家首都。帕拉马里博之名一说源于生活在苏里南河南面的土著帕拉马里博部落,图皮瓜拉尼语中“para”意为“大河”,“maribo”意为“居民”,全词义为“大河边的居民”。另外,其名一说源于加勒比人一个村庄之名“Parmirbo”;一说源于17世纪一个印第安村庄之名“Parmurbo”;一说源于早先一个印度村名“Parmarbo”;一说帕拉马里博原名帕拉马切勒(Paramachire),意思是海上的居民,以后逐渐演变成帕拉马里博。该城绰号为“Par'bo”。由于城市里保留着大量荷兰、法国、西班牙、英国殖民地时的各式建筑和荷兰殖民者当年修建的街道及航运系统,2002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帕拉马里博市部分市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区名和首府名

苏里南全国共分为10个大区(其中一个为首都区帕拉马里博)。

布罗科蓬多区(Brokopondo)位于苏里南中部偏东的地区,其名源于坐落在该区的布罗科蓬多水库,水库建于1961~1964年,这里的发电量可以满足全国1/2的电力需要。

首府布罗科蓬多与区名同。

科摩韦纳区(Commewijne)位于苏里南河右岸,其名源于流经该区的科摩韦纳河。科摩韦纳河发源于本区山地,注入大西洋,流域面积约为6600平方公里。科摩韦纳(Commewijne)之名可能源于阿拉瓦克语“kama”(貘)和“wini”(水或河),全词义为“貘河”。

首府新阿姆斯特丹(Nieuw Amsterdam),以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为名。

科罗尼区(Coronie)位于大西洋沿岸,其名源于皇冠湾(Cala Corona)。

首府托特内斯(Totness)是苏里南最古老的城镇。

马罗维纳区(Marowijne)位于苏里南东北沿海,其名源于马罗维纳河。马罗维纳河长约725公里,发源于图穆库马克山脉,是苏里南与法属圭亚那的界河,向北流经热带雨林区,注入大西洋。

首府阿尔比纳(Albina)之名源于马罗维纳区奠基者奥古斯特·卡普勒(August Kappler, 1815-1887)妻子的名字。卡普勒是德国博物学家和探险家,他是马罗维纳区的奠基者。

尼克里区(Nickerie)位于苏里南西北沿海,其名源于尼克里河。尼克里河发源于巴克赫伊斯山脉,先向北流,后向西流,最后注入大西洋。

首府新尼克里(Nieuw Nickerie)是苏里南第四大城市。

帕拉区(Para)位于苏里南北部,其名源于帕拉河。帕拉(Para)图皮瓜拉尼语意为“大河”,实际上帕拉河是苏亚南河的一条小支流,又被称为“De para”、“Para Kreek”和“Parra River”。

首府翁弗瓦赫特(Onverwacht)原来是烟草种植园,18世纪上半叶,被用斯拉纳语(即苏里南大部分人使用的克里奥尔语)命名为鲍斯(Bose),以纪念该种植园的主人博斯(Bossé)。1968年成为帕拉区首府。

帕拉马里博区(Paramaribo)是苏里南首都区,详见首都名。

萨拉马卡区(Saramacca)位于苏里南北部,其名源于萨拉马卡河。阿拉瓦克人曾称这条河为苏拉马河(Surama),可能萨拉马卡的名字由此而来。另一说萨拉马卡之名源于该地区生活的萨拉马卡人。萨拉马卡河长255公里,发源于威廉敏娜山,向北流,注入大西洋。

首府格罗宁根(Groningen)之名由扬·格哈德·威克斯(Jan Gerhard Wichers)所取,以纪念他的出生地,即位于荷兰东北端格罗宁根省的首府格罗宁根。

西帕里维尼区(Sipaliwini)位于苏里南的南部,是该国最大的区。它与流经该区的西帕里维尼河同名。其名源于当地马龙语(Maroon),意为“团扇鳐”。与其他区不同的是西帕里维尼区没有首府,由帕拉马里博国会直接管理。

瓦尼卡区(Wanica)位于苏里南东北部,是1983年新设的区,也是该国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

首府莱利多尔普(Lelydorp)是苏里南第二大城市,仅次于首都帕拉马里博。原名科菲德约姆波(Kofi Djompo),是为纪念率领土著马龙人起义的领袖科菲(Kofi),他被荷兰当局逮捕并被处死。科菲(Kofi)意为“星期五出生”。1905年,改为现名莱利多尔普(Lelydorp),以纪念当时的苏里南总督科内利斯·莱利(Cornelis Lely)。

10.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

(1)国名

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República Bolivariana de Venezuela)位于南美洲大陆北部。西邻哥伦比亚,南连巴西,东与圭亚那接壤,北濒加勒比海和大西洋。1811年7月5日,委内瑞拉宣布独立。1819~1829年,同哥伦比亚、巴拿马和厄瓜多尔组成“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830年,建立委内瑞拉联邦共和国。1864年,改称委内瑞拉合众国。1953年,改为委内瑞拉共和国。1999年,改名为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

过去认为,委内瑞拉(Venezuela)的国名是西班牙探险家阿方索·德奥赫达(Alfonso de Ojeda)所起。1499年,奥赫达带领一批殖民者乘船从加勒比海出发向南驶去,抵达委内瑞拉境内的马拉开波湖。很早以前,勤劳的印第安人就在马拉开波湖区繁衍生息,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奥赫达登岸之后,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派旖旎的景色。马拉开波湖波光粼粼,印第安人的舟筏穿梭于湖面上,岸边绿树成荫,青草茸茸。四周沃野千里,印第安人的住宅筑在露出水面的木桩上,星星点点,别有情趣。见此情景,奥赫达不由想起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个城市被77条河流分割成118个小岛,居民的房屋也多采用吊楼的形式盖在水上。奥赫达觉得这一带与威尼斯非常相像,于是就把它称为“Venezuela”,意即“小威尼斯”。从此,该词音译的委内瑞拉也就流传开来,最终成为这个国家的正式国名。

然而,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研究1519年马丁·费尔南德斯·德恩西索(Martín fernandez de Enciso)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出版的《世界各地区及行省,特别是西印度群岛地理概要》(Suma de Geografía que trata de todas las partes y provincias del mundo, en especial de las Indias)和1629年安东尼奥·巴斯克斯·德埃斯皮诺萨(Antonio Vázquez de Espinosa)撰写的《西印度群岛扫描》(Compendio y descripción de las Indias Occidentales)两本书后得出结论,委内瑞拉不是来自西班牙语,而是地地道道的土著语。他们认为“委内瑞拉”是一个印第安人村落的名字,意为“大水”,因为这个村落就建在马拉开波湖上。

(2)首都名

加拉加斯(Caracas)之名也是源自印第安语。加拉加斯是拉丁美洲一个古老的城市,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古时候,印第安加拉加斯族人就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建立了居民点,以本氏族名“加拉加斯”为该地命名(另说“加拉加斯”源于当地一种名叫“caraca”的野花,是富含蛋白质的药用植物)。16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这里,印第安人在首领瓜伊卡普罗的率领下与入侵者进行了英勇斗争。残忍的殖民者对印第安人进行血腥镇压,大批印第安人惨遭杀戮。西班牙人用火与剑确立了其殖民统治。1567年7月25日,西班牙殖民者迭戈·德洛萨达(Diego de Losada)在当地建立一座城市,取名时在加拉加斯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带有殖民色彩的东西,称为圣地亚哥德莱昂德加拉加斯(Santiago de León de Caracas)。7月25日的建城日正好是西班牙保护神圣雅各(即圣地亚哥,耶稣十二门徒之一,详见智利条)的祭日,根据西班牙的习惯,遂为城名加上该使徒的名字。名中的“莱昂”是奠基者洛萨达对当时委内瑞拉的都督佩德罗·庞塞·德莱昂(Pedro Ponce de León)表示敬意,因为莱昂都督曾授予他开拓疆土的权力(另说“圣地亚哥德莱昂”是为纪念西班牙古王国莱昂王国的圣地亚哥德莱昂骑士团)。以后的几百年中,这座建筑在山谷里的小城慢慢发展起来,变成一座现代化城市。由于这座城市的名字太长,人们便习惯地把它简称为加拉加斯,并得到世界的公认。

(3)州名和首府名

苏利亚州(Zulia)之名一说源自土著印第安莫蒂洛纳语,是酋长西斯内拉的漂亮女儿的名字。西班牙人入侵时,其父战死,她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与敌人展开英勇斗争,直至牺牲。为了纪念她,该地区以她的名字命名。一说是酋长马拉之子瓜伊马拉尔在旅途中认识了一位美丽的名叫苏利亚的印第安姑娘,并和她结了婚。在归途中遭遇西班牙殖民者,姑娘不幸遇害,瓜伊马拉尔悲痛欲绝,在逃回父亲领地后,他把领地内的河流、村落和地区都用爱妻的名字命名。还有一说其名出于印第安奇布查语,是指生长于委内瑞拉西部地区的一种植物,这种植物的花朵呈蓝色,非常漂亮。另一说其名源于同名苏利亚河(Río Zulia)。“Zulia”派生于“Culibae”(Z与C发音相同),而“Culibae”又出自“Curibae”(在很多语言中l与r常混淆),意为“泛滥的河”或“白薯河”(岸边多白薯地)。

首府马拉开波(Maracaibo)是委内瑞拉第二大城市,也是该国重要的石油中心,位于马拉开波湖湖畔,并以该湖名命名。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其同伴阿隆索·德奥赫达(Alonso de Ojeda)于1499年8月24日发现此地。马拉开波曾先后三次建城。第一次是由德国人安布罗西奥·阿尔芬格(Abrosio Alfinger)于1529年所建,取名马拉开波镇(Villa de Maracaibo)。1535年,尼古拉斯·费德曼(Nicolas Federman)下令废弃该城,并强迫该城居民迁往科罗附近的拉韦拉角,但第二次建城失败。1573年,都督迭戈·德马萨列戈斯(Diego Mazariecos)委派佩德罗·马尔多纳多(Pedro Maldonado)第三次建城。1574年,该城建成,取名新萨莫拉德马拉开波(Nueva Zamora de Maracaibo),城名中的“萨莫拉”是为纪念都督迭戈·德马萨列戈斯在西班牙的出生地萨莫拉城,而马拉开波名称的来源有几种说法。一说源自一段历史传说:25岁的印第安部落酋长马拉(Mara)生于普罗登西亚岛,他率领印第安人英勇抵抗德国殖民者的入侵,直至牺牲在战场上。印第安人高呼“Mara cayó”,意为“马拉倒下了”。后来“Mara cayó”的变音“Maracaibo”就成为马拉牺牲的这块地区的名字。一说“马拉开波”是居住于马拉开波湖边的一个非常有权势人的名字,当地的大部分人都受他控制,因此城名和湖名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一说此名源自土著语“maara-iwo”,意为“多蛇之地”。还有一说其名源自土著语“maare kaye”,意为“面海之地”。

阿普雷州(Apure)其名源自同名河,但也有人说其名来自一种灌木的名称,也有人说来自老酋长阿普尔(Apur)的名字。

首府圣费尔南多德阿普雷(San Fernando de Apure)是1788年2月28日由当时的巴里纳斯省省长费尔南多·米亚雷斯·冈萨雷斯(Fernando Miyares González)所建,所起城名是为纪念西班牙费尔南多·德博尔冯王子(Fernando de Borbón)。

新埃斯帕塔州(Nueva Esparta)建于1817年5月12日,这是用古希腊奴隶英雄斯巴达的名字命名,以纪念独立战争期间玛格丽塔岛居民英勇无畏的行动。另有一说,埃斯帕塔是在委内瑞拉生长的一种金雀花,可用做编绳。

首府拉亚松森(La Asunción)由佩德罗·冈萨雷斯·塞万提斯(Pedro González Cervantes)建于1562年。曾使用过圣灵镇、圣卢西亚镇和拉玛格丽塔等宗教地名。拉亚松森亦属宗教地名,西班牙语意为“圣母升天”。

阿拉瓜州(Aragua)其名源自印第安库马纳语,是大王椰子树的名字。

首府马拉凯(Maracay)其名一说源于土著语的“maracaya”,意为“美洲豹”,在该城的城徽中就绘有这种动物。一说源于一位土著酋长的名字“Maracaya”,意为“虎”。一些历史学家不认可这两种说法,认为马拉凯的名字与此毫无关系,“Maracay”是由“mara”和“kai”组成,“mara”是半干旱地区一种能产树脂的树“kai”是地方,全词义为“产树脂树生长的地方”。

莫纳加斯州(Monagas)之名是为纪念担任过委内瑞拉总统的何塞·塔德奥·莫纳加斯(José Tadeo Monagas)和何塞·格雷戈里奥(José Gregorio Monagas)兄弟俩,详见以莫纳加斯为名。

首府马图林(Maturín)由传教士卢卡斯·德萨拉格萨(Lucas de Zaragoza)建于1760年,其名一说源于土著部落酋长马图林,1718年12月,他在瓜拉皮切河畔抵抗西班牙入侵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另一说是建城的传教士为纪念圣徒马图林而取其名,圣徒马图林生于法国桑斯,死于意大利罗马。

巴里纳斯州(Barinas)与首府同名。1859年,该州用首府巴里纳斯的名字命名。

首府巴里纳斯(Barinas)之名可能源于土著奇布查语,是雨季从圣多明各河吹向安第斯地区的一种强风的名字,即“巴里纳斯风”。巴里纳斯还是一种矮小灌木的名称,这种灌木多刺,开黄花。

米兰达州(Miranda)是人口仅次于苏利亚州的委内瑞拉第二大州。1889年12月23日,为纪念拉美和委内瑞拉独立运动的先驱弗朗西斯科·德米兰达大元帅而以其名命名该州,详见后述以米兰达为名。

首府洛斯特克斯(Los Teques)建于1777年。其名来源有几种说法。一说是源自印第安加勒比人给自己居住地区所取的名字“Aractoeque”,西班牙人将其简化为“Teques”。一说“teque”是象声词,是该地区土著人发声联络的一种方式,或土著人走路时摇动的项链发出的声响。

苏克雷州(Sucre)之名是为纪念生于首府库马纳的南美独立战争英雄安东尼奥·何塞·德苏克雷,详见后述以苏克雷为名。

首府库马纳(Cumaná)之名一说来自一条河名,一说源于库马纳格托语的一个词,意为“河与海汇合之处”。

塔奇拉州(Táchira)位于委内瑞拉西南部边境地区的安第斯山脉,其名来自塔奇拉河。塔奇拉“Táchira”是土著奇布查语的一个词,源于一种叫“tachure”的深蓝色植物。这种植物可以药用,也可用于染色,通常称为“tua tua”,在该国西部地区也称为“sibidigua”。1863年11月28日,该州以塔奇拉河的河名命名。

首府圣克里斯托瓦尔(San Cristóbal)是1561年由西班牙殖民者胡安·德马尔多纳多(Juan Maldonado)所建,其名是为纪念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1856年,该城成为塔奇拉州首府。

波图格萨州(Portuguesa)之名在西班牙语中意为“葡萄牙女人”。根据传说,西班牙殖民者在出发前往平原地区时经过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渡河时,一个葡萄牙女人不小心淹死在河中。后来,这条河就被命名为波图格萨河。1909年8月4日,该州以此河名命名。

首府瓜纳雷(Guanare)之名是“Guanaguanare”的缩写,意为“海鸥之地”。

安索阿特吉州(Anzoátegui)之名是为纪念独立运动中的爱国军将领何塞·安东尼奥·安索阿特吉。详见以安索阿特吉为名的介绍。

首府巴塞罗那(Barcelona)由胡安·奥尔皮(Juan Orpi)建于1638年,他出生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附近的皮埃拉,曾在巴塞罗那学习和居住。为纪念自己的出生地,便以巴塞罗那为该城命名。1671年,都督桑乔·费尔南德斯·德安古洛(Sangcho Fernández de Angulo)在旧城以南两公里处重建此城。

瓜里科州(Guárico)其名来自瓜里科河。在加勒比语中,瓜里科(Guárico)意为“酋长”。

首府圣胡安德洛斯莫罗斯(San Juan de Los Morros)建于16世纪末,当时仅以圣徒圣胡安命名。后因城周围环绕着一座座小山(Los Morros),故在城名“圣胡安”后又加上了“洛斯莫罗斯”(小山)一词。

亚马孙州(Amazonas)之名源于亚马孙河。亚马孙(Amazonas)是古希腊神话中生活在高加索地区的一批女游击战士。1542年,弗朗西斯科·德奥雷利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a)发现该河,便以古希腊神话中的亚马孙为河流命名(详见巴西亚马孙州)。1856年4月23日起,该州被命名为亚马孙州。

首府阿亚库乔港(Puerto Ayacucho)由地理工程师圣地亚哥·阿格雷韦雷(Santiano Aguerreverre)建于1924年,取名为圣费尔南多德阿塔巴波(San Fernando de Atabapo)。1928年12月9日,建城4周年时,将该城改名为阿亚库乔港,以纪念阿亚库乔战役。

法尔孔州(Falcón)原名科罗州,是以首府科罗的名字为名。1872年改名为法尔孔州,以纪念委内瑞拉首任总统胡安·克里索斯托莫·法尔孔(Juan Crisóstomo Falcón)。后该州的州名又有过变动,1901年又恢复法尔孔州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首府科罗(Coro)由胡安·德阿穆皮埃斯(Juan de Ampíes)建于1527年,取名圣安纳德科罗(Santa Ana de Coro)。“科罗”(Coro)是原有的土著地名,源于印第安阿拉瓦克语“caquetío”,意为“风”。根据西班牙习惯,为美洲新建城市取名,是用圣徒之名加上原来的土著名字。

拉腊州(Lara)是从1881年开始使用此名,以纪念委内瑞拉独立战争中的英雄哈辛托·拉腊(Jacinto Lara)将军。详见后述以拉腊为名。

首府巴基西梅托(Barquisimeto)由胡安·德维列加斯(Juan de Villegas)建于1552年。一说该城位于图尔维奥河畔,这里的河水呈灰色。印第安卡克塔语称此地为“Variquicimeto”,意为“灰水河”。另一说其名源于印第安人在庆典中使用的一种名叫“bariquí”的红色染料。

卡拉沃沃州(Carabobo)之名一说源于印第安阿劳卡语,“karau”意为“大平原”,“bo”意为“水”,“bo”双写是最高级形式,意为“多水”或“溪流”,“卡拉沃沃”(Carabobo)意为“多溪流的平原”。另一说卡拉沃沃出自加勒比语,意为“干燥的地方”或“干燥的村落”,是一种当地棕榈树的名字。

首府巴伦西亚(Valencia)由阿隆索·迪亚斯·莫雷诺(Alonso Días Moreno)建于1555年,取名“Nueva Valencia del Rey”,意为“国王的新巴伦西亚”以纪念西班牙国王和西班牙王国的巴伦西亚城,简称巴伦西亚。

亚拉圭州(Yaracuy)源于土著印第安语,“yara”意为“取水”,“cuy”意为“远处那边”,全词义为“在远处那边取水”。

首府圣费利佩(San Felipe)建于1729年,同年11月6日,西班牙国王发布敕令,以圣徒费利佩(San Felipe)为该城命名。

科赫德斯州(Cojedes)的州名源于同名河。“Cojedes”派生于加勒比语,由“coa”和“heri”两词组成。“coa”意为“人民”,“heri”意为“烤锅”,推测全词义为“做陶瓷的人们”。

首府圣卡洛斯(San carlos)1678年由传教士加夫列尔·德桑卢卡尔(Gabriel de Sanlúcar)兴建,取名“San Carlos de Austria”,意为“奥地利的圣卡洛斯”。

特鲁希略州(Trujillo)之名与首府特鲁希略同名。

首府特鲁希略由西班牙殖民者迭戈·加西亚·德帕雷德斯(Diego Garcia de Paredes)建于1558年,取其名是为纪念他在西班牙的故乡特鲁希略。

11.乌拉圭东岸共和国

(1)国名

乌拉圭东岸共和国(La República Oriental del Urugyay)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乌拉圭河东岸,其名即源于此。殖民时期,乌拉圭被称为“东岸”(Banda Oriental),独立运动初期被称为“东岸省”(Provincia Oriental),是拉普拉塔联合省(Provincias Unidas del Río de la Plata)的组成部分。1830年7月18日,该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宣布国名为乌拉圭东岸共和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乌拉圭成为该国的通称。

有人说乌拉圭(Uruguay)一词来自瓜拉尼语,其含义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说“uru”源于一种名叫“乌鲁”的小鸟,属雉科,栖息于乌拉圭河岸地区,“Uruguay”意为“乌鲁河”。一说“urugua”意为“蜗牛”,“Uruguay”意即“蜗牛河”。诗人胡安·索里利亚(Juan Zorrilla De San Martín)认为,“Uruguay”是“彩鸟河”的意思。按照基督教徒鲁卡斯· 马通(Lucas Marton)编写的一本书中的说法,“Uruguay”意为“给人带来食物的河”。有人认为“Uruguay”源于艾马拉语“Uruway”,意为“多好的天啊”,这是当地库里亚纳人在春天来临时发出的感叹。当太阳在雨后探出头来,温暖地照耀着大地时,田野一片绿色,百花盛开,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呼喊:“Suma Uruway! ”后来库里亚纳人感叹的话语便成为国家的名字。

1885年春天,英国作家哈得逊来到乌拉圭,看到天空中弥漫着淡紫色的雾,遍地盛开紫色的花朵,这美丽的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便以“紫色国家”为题,写了一本关于乌拉圭的书。后来,“紫色国家”就成了乌拉圭的别称。乌拉圭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又实行过与瑞士相仿的国务会议制,故其又有“南美瑞士”之称。

(2)首都名

蒙得维的亚(Montevideo)位于拉普拉塔河河口北岸,濒大西洋,是乌拉圭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交通枢纽。蒙得维的亚城中花园遍布,玫瑰的种类尤其繁多,故有“玫瑰之城”的美誉。

1723年,葡萄牙人在现今蒙得维的亚所在地建立了一座堡垒,第二年,布宜诺斯艾利斯总督、西班牙殖民者布鲁诺·毛里西奥·德萨瓦拉(Bruno Mauricio de Zabala)赶走了在这里的葡萄牙人。后来,从布宜诺斯艾利斯迁来了7户人家,又从加那利群岛迁来15户人家,他们成为蒙得维的亚最早的居民。1726年,开始兴建城市。1828年,蒙得维的亚被定为乌拉圭的首都。

蒙得维的亚之名的由来存在好几种说法,但对该词前一部分“蒙得”(Monte)是指海湾对面的小山,这一点没有异议,不同看法主要集中于该词后一部分“维的亚”(video)。

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在南美洲沿岸航行时,在乌拉圭南部遇到暴风雨,他们被迫折入拉普拉塔河。忽然,一个执勤的水手发现前面有一座圆形的山,他情不自禁地高喊起来:“Monte Vide e”,译成中文就是“我看见了一座山”。后来这句话被流传开来,蒙得维的亚(Montevideo)就成为乌拉圭首都的名字。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Montevideo”是由“Monte VI D. E. O. ”组成,其中“Monte”意为“山”,“VI”是罗马数字“六”,“D. ”为“方向”的缩写,“E. ”为“东”的缩写,“O. ”为“西”的缩写。“Montevideo”即“东—西方向的第六座山”,也就是说,这是麦哲伦船队在从东向西航行时遇到的第六座山。

还有一种说法把蒙得维的亚与意大利航海家阿梅里戈·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联系在一起。1502年3月10日,阿梅里戈·韦斯普奇登上靠近蒙得维的亚的那座小山。在一块岩石上刻下“VIDI”。“VIDI”是“Vesputius Invenit DI”词首字母缩写,意为“Vesputius发现了501”, DI是当时使用的罗马数字。

另外有一种说法是该词源于恰卢亚语的“Ovitti”,意为“尖利的山”。这是20世纪20年代小布埃纳文图拉·卡维利亚(Buenaventura Caviglia)博士提出来的,但支持者这种说法的人不多。

(3)省名和首府名

阿蒂加斯省(Artigas)是乌拉圭最北部的一个省份,1884年10月1日建省,以首府阿蒂加斯之名命名。

阿蒂加斯是该国民族英雄的姓氏。1852年9月12日,卡洛斯·卡塔拉(Carlos Catalá)在此建城。当时取名为圣欧热尼奥德尔夸雷姆(San Eugenio del Cuareim),以纪念曾参加独立战争的乌拉圭军人欧热尼奥·加尔松(Eugenio Garzón, 1796-1851)。后改为现名,以纪念该国民族英雄何塞·赫瓦西奥·阿蒂加斯(José Gervasio Artigas, 1764-1850)。详见后述以阿蒂加斯为名。

卡内洛内斯省(Canelones)位于乌拉圭南部,其名源于小卡内隆河(Río Canelón Chico)与大卡内隆河(Río Canelón Grande)。“卡内隆”(canelon)是生长于这两条河边的一种树,属扁叶轴木科,树高达10米以上,呈角锥形,枝叶繁茂。

首府卡内洛内斯是1783年4月24日由总督胡安·何塞·德韦尔蒂斯-萨尔塞多(Juan José de Vértiz y Salcedo)下令建立的,取名瓜达卢佩圣母镇(Villa de Nuestra Señora de Gaudalupe),但很多人认为该城的真正奠基者是神父胡安·米格尔·德拉拉古纳(Juan Miguel de la Laguna),后来该城改为现名。

塞罗拉尔戈省(Cerro Largo)位于乌拉圭东部,1816年4月2日建省,其名西班牙语意为“绵长的山”。

首府梅洛(Melo)是拉普拉塔河总督区总督佩德罗·德梅洛·德波图加尔-比利纳(Pedro de Melo de Portugal-Villena)的姓氏。1795年6月27日,西班牙王室官员阿古斯丁·德拉罗萨(Agustín de la Rosa)奉拉普拉塔河总督区总督佩德罗·德梅洛之命在洛斯孔本托斯河畔建城,为讨好上司,他以该总督的姓氏为该城命名。

杜拉斯诺省(Durazno)建省于1828年,当时称为伊河与内格罗河之间省(Entre Ríos Yi y Negro)。1930年,更省名为杜拉斯诺,意为“桃树”。取此名是因为在建省时,该地区生长着一棵孤零零的桃树。

首府杜拉斯诺(Durazno)是1821年由葡萄牙人建立的,建城时以当时巴西皇帝的名字佩德罗命名该城,即圣佩德罗德尔杜拉斯诺城(Villa San Pedro del Durazno),简称杜拉斯诺。

科洛尼亚省(Colonia)是乌拉圭西南部省份,省名源于首府科洛尼亚德尔萨克拉门托。

首府科洛尼亚德尔萨克拉门托(Colonia del Sacramento)是1680年1月由葡萄牙军团长曼努埃尔·德洛博(Manuel de Lobo)所建,取名为科洛尼亚圣萨克拉门托(La Colonia do Santísimo Sacramento),“Colonia”意为“殖民地”,“Santísimo Sacramento”意为“圣体”。1683年重建该城,改名为新科洛尼亚圣萨克拉门托(Nova Colonia do Santísimo Sacramento)。后改为现名科洛尼亚德尔萨克拉门托。1995年,该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弗洛雷斯省(Flores)是以前工党领袖贝南希奥·弗洛雷斯(Venancio Flores)的姓氏为名。弗洛雷斯生于该省首府特立尼达,19世纪40~60年代,他是乌拉圭活跃的政治家和军人。

首府特立尼达(Trinidad)1805年7月18日由何赛·赫瓦西奥·阿蒂加斯(José Gervasio Artigas)将军建立。升格为城镇后,取名最神圣三位一体波龙戈斯镇(Villa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de los Porongos),后简称为特立尼达。

佛罗里达省(Florida)位于乌拉圭中部,设立于1856年7月10日,其名源于首府佛罗里达。根据神父圣地亚哥·菲格雷多(Santiago Figueredo)的提议,1809年4月24日,蒙特维的亚市议会下令在距平塔多约20公里处建立一座城镇,取名圣费尔南多德拉佛罗里达布兰卡(villa de San Fernando de la Florida Blanca)。城名中的“圣费尔南多”(San Fernando)是为纪念当时被拿破仑囚禁的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多七世(Fernando Ⅶ),“佛罗里达布兰卡”(Florida Blanca)是为纪念卡洛斯三世大臣、西班牙抵抗法国侵略的组织者、佛罗里达布兰卡伯爵何塞·莫尼诺(José Moñino)。该城简称为佛罗里达。

拉瓦耶哈省(Lavalleja)建省于1837年6月16日,原名米纳斯(Minas),意为“矿”。1888年3月改为现名,此名是为纪念独立运动的重要人物胡安·安东尼奥·拉瓦耶哈(Juan Antonio Lavalleja, 1784-1853)准将。1811年,他开始参加阿蒂加斯领导的争取乌拉圭独立运动。1818年,他被巴西俘虏,被关押在科布拉斯群岛和里约热内卢,1821年获释。1823年,在争取乌拉圭脱离巴西独立的斗争失败后,他流亡到阿根廷。1825年,他率领乌拉圭爱国者从阿根廷进入乌拉圭领土(史称“33人登陆”),解放了蒙得维的亚,并于同年8月25日宣告乌拉圭脱离巴西而独立。

首府米纳斯(Minas)1783年建立,取名为康塞普西翁德拉斯米纳斯镇(Villa de la Concepción de las Minas)。“米纳斯”的西班牙语意为“矿”,因附近有许多矿藏。1837年,该城成为当时米纳斯省的首府。1927年,米纳斯省改名为拉瓦耶哈省后,该城仍为该省首府。

马尔多纳多省(Maldonado)位于乌拉圭南海岸。马尔多纳多省和首府马尔多纳多的名字是一个殖民者军官的姓氏。1530年,殖民者、航海家塞瓦斯蒂安·加博托(Sebastian Gaboto)从南美大陆返回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时,留下弗朗西斯科·马尔多纳多中尉(Francisco Maldonado)指挥“圣玛利娅·的埃斯皮纳尔号”船,中尉的姓氏“马尔多纳多”后来成为该省的省名和首府名。

蒙得维的亚省(Montevideo)和省会蒙得维的亚详见上述首都名。

派桑杜省(Paysandú)是位于乌拉圭西海岸的省份,其名源于首府派桑杜。

首府派桑杜“Paysandú”由“pay”和“sandú”组成。“pay”是指用瓜拉尼语传道的“神父”,“sandú”是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耶稣会传教士波利卡波·桑杜(Policarpo Sandú)。1772年,他组织皈依耶稣会的12家土著人在该地建立了村落,后该村慢慢发展为城市。

内格罗河省(Río Negro)位于乌拉圭西北部,其名西班牙语意为“黑河”,该省建于1880年3月20日,原为派桑杜省的一部分。

首府弗赖本托斯(Fray Bentos)是根据1859年4月16日的法令建立,取名为独立镇(Villa Independiente)。1860年,该城成为内格罗河省的首府。现名弗赖本托斯,意为“修道士本托斯”

里韦拉省(Rivera)是位于乌拉圭北部的省份,于1884年10月1日建省,其名源于首府里韦拉。

首府里韦拉1867年6月26日建立,取名里韦拉是为纪念乌拉圭首任总统弗鲁克托索·里韦拉(Fructuoso Rivera)。他参加过争取独立、反对葡萄牙和巴西的多次战役,并参加过反对白党的斗争。

罗恰省(Rocha)位于乌拉圭东南部,其名源于首府罗恰。

首府罗恰的名字来自海边养牛场一位名叫路易斯·马特奥·罗恰(Luis Mateo Rocha)人的姓氏。

萨尔托省(Salto)之名源于首府萨尔托。

首府萨尔托之名的西班牙语意为“瀑布”,取其名是因乌拉圭河在这里有多个瀑布。

圣何塞省(San José)位于乌拉圭南部,其名是用圣徒名命名,是为纪念圣约翰。

首府圣何塞德马约(San José de Mayo)之名中的“mayo”在西班牙语中意为“5月”。1783年5月28日,德拉戈内斯·欧塞维奥·比达尔中尉(Dragones Eusebio Vidal)受贝尔蒂斯总督(Vértiz)派遣,从蒙得维的亚出发到此地建立城镇。

索里亚诺省(Soriano)是位于乌拉圭西部的省份。1624年,圣方济各会传教团为该地区土著部落建立村镇,取名为圣多明各索里亚诺(Villa de Santo Domingo Soriano),简称索里亚诺镇(Villa de Soriano),后成为省名。

首府梅塞德斯(Mercedes)由曼努埃尔·安东尼奥·德卡斯特罗-卡雷阿加神父(Manuel Antonio de Castro y Careaga)建于1788年,取名拉斯梅塞德斯新教堂(Capilla Nueva de las Mercedes),简称梅塞德斯。1857年成为该省首府。

塔夸伦博省(Tacuarembó)是位于乌拉圭北部的省份,其名来自首府塔夸伦博。

首府塔夸伦博之名源于塔夸伦博蒂河(Río Tacuaremboty),瓜拉尼语意为“苇塘河”。1831年10月24日,乌拉圭首任总统弗鲁克托索·里韦拉(Fructuoso Rivera)命其弟贝尔纳韦·里韦拉上校(Bernabé Rivera)在该地建立城镇。贝尔纳韦·里韦拉从蒙得维的亚出发,来到塔夸伦博蒂河畔。1832年1月27日,贝尔纳韦·里韦拉在此地建立起城镇,并以当天“弗鲁克托索节”为该城取名为圣弗鲁克托索(San Fructuoso)。1912年6月17日,该城改名为塔夸伦博。

特雷因塔伊特雷斯省(Treinta y Tres)与首府同名。

首府特雷因塔伊特雷斯的名字意为“33”。1825年,胡安·安东尼奥·拉瓦列哈(Juan Antonio Lavalleja, 1786-1853)率领33名东岸人渡河登陆,开始了摆脱葡萄牙殖民统治、争取乌拉圭东岸省独立的斗争。1853年,在特雷因塔伊特雷斯省南部建立村落时,将其命名为特雷因塔伊特雷斯以纪念上述乌拉圭著名历史事件。

12.智利共和国

(1)国名

智利共和国(República de Chile)位于南美洲西南部,西靠太平洋,东枕安第斯山,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是世界上地形最狭长的国家。它北与秘鲁和玻利维亚为邻,东与阿根廷交界。

智利(Chile)是个古老的印第安名字,其名来源有很多种说法,同时也流传着不少动人的故事。

传说上帝造世界时,把最后一块泥土捏成长条黏在智利这个地方,由此形成了这个南北长、东西窄的国家。由于智利西临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东倚连绵起伏的安第斯山,古时交通十分不便,于是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便把它取名为智利,意为“世界的边缘”。

另一传说是西班牙殖民者来到这里,向当地印第安人询问这个地方的名字,印第安人不懂西班牙语,随口说:“智利!智利!”意思是“冷啊,冷啊!”以后“智利”一词就变成这个国家的名字。

还有一说,智利是由古印第安语的“雪”字演变而来,是“寒冷的国家”之意,这或许是因为它的南端距南极不远,天气较为寒冷。

智利的国名还可能源于该国中部地区一种鸟的名字。西班牙殖民者发现,这种鸟的鸣叫声很像西班牙语“Chilli”的发音,后来他们便把“Chilli”演化为“Chile”,作为该地区的名字。智利传教士莫利纳(Molina)也说,智利(Chile)是一种羽翼上有黄色斑点的鸟的名字,来自印第安马普切语的“trih o chi”。

不过,18世纪的智利编年史家迭戈·德罗萨莱斯说,智利是印加人征服此地前一位酋长的名字。

智利历史学家里卡多·拉查姆(Ricardo Latcham)则把智利同印加人联系在一起。他说秘鲁地区有一条名为智利(Chile)的河流,印加人征服智利后,便以家乡这条河流的名字命名智利。

还有人说智利来自艾马拉语的“ch'iwi”,意为“冰”,另说来自艾马拉语的“chilli”,意为“大地尽头”。

智利盛产铜,已探明的铜矿储量为74亿多吨,是世界第三大产铜国,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铜矿和地下铜矿。所以,智利又有“铜的王国”之称。

(2)首都名

首都圣地亚哥(Santiago)是一座美丽多姿的城市。碧波粼粼的马波乔河从城边缓缓流过,终年积雪的安第斯山仿佛一顶闪闪发光的银冠,给圣地亚哥增添了动人的风韵。这座具有近500年历史的南美古城是智利首任都督佩德罗·古铁雷斯·德瓦尔迪维亚(Pedro Gutiérrez de Valdivia, 1500-1553)于1541年2月12日建立的,命名为圣地亚哥德新埃斯特雷马杜拉(Santiago de Nueva Extremadura)。该地名中的“圣地亚哥”(Santiago)是耶稣十二使徒之一圣雅各的西班牙语读音,也是西班牙保护神圣地亚哥(Apostol Santiago)。雅各和他的兄弟圣约翰是加利利海的渔夫,是最早受耶稣感召的门徒。雅各是使徒核心圈的人物之一,他见证过有关耶稣的一些重大事件,如主显圣容和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忧伤祈祷。耶稣死后,圣雅各在巴勒斯坦宣讲福音,也曾在西班牙布道。公元44年,犹太国王希律·亚基帕一世下令把他斩首,他成为第一个殉难的使徒。据传,他的尸骨被埋葬在西班牙的加利西亚首府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9世纪圣雅各的墓地被发现后,千百年来,每年都有数十万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徒前去朝圣,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遂成为天主教朝圣胜地之一。西班牙殖民者征服智利的过程中,遭到印第安人的英勇抵抗,他们在战斗中往往会乞求于神明的佑护。瓦尔迪维亚建城时,便把城名取作圣地亚哥,希望得到这个保护神的庇护,并把天主教强加给印第安人。圣地亚哥名字中的“新埃斯特雷马杜拉”(Nueva Extremadura)是瓦尔迪维亚为纪念自己在西班牙的出生地埃斯特雷马杜拉(Extremadura)而添加的。埃斯特雷马杜拉是位于西班牙西部的一个自治区,由卡塞雷斯省和巴达霍斯省组成,首府为梅里达。

(3)区名和首府名

智利共分15大区,从北至南分别为第十五大区、第一大区、第二大区、第三大区、第四大区、第五大区、首都圣地亚哥大区(第十三大区)、第六大区、第七大区、第八大区、第九大区、第十四大区、第十大区、第十一大区、第十二大区。

第十五大区——阿里卡和帕里纳科塔区(Arica y Parinacota),由阿里卡省(Provincia Arica)和帕里纳科塔省(Provincia Parinacota)组成。阿里卡省在公元4~9世纪曾是蒂瓦纳库人(Tiwanaku)控制的地区,他们讲艾马拉语,称这个地方为“Ariacca”、“Ariaka”或“Ariqui”。一说由“ari”(石山)和“iqui”(栖息)组成,全词义为“(飞禽)栖息的石山”;一说由“ari”(刃)和“aka”(尖,角)组成,全词义为“锋利的角”;一说由“ari”(山)和“acca”(靠近)组成,全词义为“靠近山的地方”;还有一说源于土著人的一句话,即阿里卡(Arica),由“ari”(是的)“kay”(有)组成,全词义为“是的,有”,或“是的,这就是”。帕里纳科塔省之名源于帕里纳科塔火山(Parinacota Volcano)。

首府阿里卡(Arica)之名来源同上述区名中的阿里卡省名。由卢卡斯·马丁内斯·德贝加索(Lucas Martínez de Begazo)兴建,取名为圣马科斯德阿里卡镇(Villa San Marcos de Arica),城名中的“圣马科斯”(San Marcos)是为纪念福音书作者之一圣马可(San Marcos),简称阿里卡。

第一大区——塔拉帕卡区(Tarapacá),于1975年设区。

首府伊基克(Iquique)源于土著禅戈语,意为“平静”或“平静的和平”。取此名是因为最早在此定居的禅戈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以及食品和衣物。另一说伊基克(Iquique)之名源自智利北部谷地埃尔基(Elqui),这是土著阡戈语,意为“遗产”,以此表示这里的谷地肥沃。

第二大区——安托法加斯塔区(Antofagasta),其名源于其首府安托法加斯塔。

首府安托法加斯塔之名一说源于迪亚吉塔语或卡坎语,由“anto”(大)、“faya”(盐田)和“gasta”(村镇)组成,全词义为“大盐田镇”;一说源于禅戈语,意为“太阳门”;一说源于克丘亚语,由“anta”(铜)和“pakay”(藏)组成,全词义为“蕴藏铜之地”。还有人说,1870年,玻利维亚总统曼努埃尔·马里亚诺·梅尔加雷霍(Manuel Mariano Melgarejo)以自己在该城附近的庄园名为该城市命名。安托法加斯塔也被誉为“北方的珍珠”。

第三大区——阿塔卡马区(Atacama),其名一说源于克丘亚语的“Tacama”,意为“黑鸭”;一说源于克丘亚语的“Tercuman”,意为“大的边境地区”。

首府科皮亚波(Copiapo)源于克丘亚语“Qupa-yapu”,意为“播种绿松石”。在克丘亚语中,“copay”意为“绿色”,“yapu”意为“耕地”。艾马拉语“qupa”也意为“绿色”,有人认为科皮亚波之名是克丘亚语和艾马拉语混合而成。

第四大区——科金博区(Coquimbo),其名一说源于克丘亚语“Coquimpu”,意为“静水之地”;一说派生于“Cuquimbu”,这是对埃尔基谷地的称呼。

首府拉塞雷纳(La Serena)由胡安·博昻(Juan Bohón)建于1544年,取其名是为纪念西班牙殖民者、智利首任都督佩德罗·古铁雷斯·德瓦尔迪维亚的西班牙故乡拉塞雷纳。瓦尔迪维亚青年时期加入西班牙军队,曾服役于意大利和佛兰德。1534年被派往南美,在秘鲁成为皮萨罗的部下。1540年,他率领150名西班牙人入侵智利,1549年,他成为智利首任都督,1553年,他被印第安阿劳科人所杀。

第五大区——瓦尔帕莱索区(Valparaíso),其名源于首府瓦尔帕莱索。

首府瓦尔帕莱索是智利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海港,该城原来的印第安名称是阿利亚马帕(Aliamapa)。1536年,胡安·德萨韦德拉(juan de Saavedra)率领西班牙殖民军抵达这里后,将城名改为瓦尔帕莱索,以纪念他在西班牙昆卡省出生的村庄瓦尔帕莱索德阿里巴(Valparaíso de Arriba)。“Valparaíso de Arriba”是“Va al Paraíso de Arriba”或“Valle Paraíso de Arriba”的简称,意为“去天堂”。另一说是胡安·德萨韦德拉乘船抵达该城对岸时,发现这里海滩的景色十分优美,便命名为“Valle del Paraíso”,意为“天堂山谷”,后来简化为“Valparaíso”,即瓦尔帕莱索。

圣地亚哥首都区名来源见上述首都名。

第六大区——解放者贝纳尔多奥希金斯将军区(Libertador General Bernardo O'Higgins),其名字是为纪念智利解放者贝纳尔多·奥希金斯(Libertador General Bernardo O'Higgins, 1776-1842)将军。奥希金斯是爱尔兰人后裔,生于智利奇廉城,青年时期曾前往伦敦就读。1798年,他加入秘密革命团体“劳塔罗”。1801年,他返回国内,积极参加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1814年,奥希金斯被任命为爱国军总司令。同年10月兰卡瓜战役失利后,他退往阿根廷门多萨。1817年,他与圣马丁一起率军越过安第斯山,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军,解放了智利。奥希金斯被推举为智利最高执政长官。1823年辞职后,流亡秘鲁。奥希金斯将军为解放智利做出了杰出贡献,人们为了纪念他,尊他为“国父”,并在首都圣地亚哥宪法广场上竖立起他的铜像。

首府兰卡瓜(Rancagua)源于马普切语“Rangkulwe”。“rangkul”意为“甘蔗”,“we”意为“地”,全词义为“甘蔗田”。“兰卡瓜”(Rancagua)是西班牙语化后的变音。

第七大区——马乌莱区(Maule),其名源于马乌莱河(Río Maule)。“Maule”源于马普切语,是“mau”(洼地)和“len”(多雨的)的组合,全词义为“多雨的谷地”。

首府塔尔卡(Talca)1692年由托马斯·马林·德波韦达(Tomás Marín de Poveda)所建。1742年,何塞·安东尼奥·曼索·德贝拉斯科(José Antonio Manso de Velasco)在此重建,取名圣奥古斯丁德塔尔卡镇(Villa San Agustín de Talca),简称塔尔卡。塔尔卡(Talca)源于马普切语的“tralka”,意为“雷鸣”,“圣奥古斯丁”(San Agustín)是指圣奥古斯丁教派曾统治过这个地区。

第八大区——比奥比奥区(Bío-Bío),其名意为“大河”。

首府康塞普西翁(Concepción)由西班牙殖民者佩德罗·德瓦尔迪维亚建于1550年,殖民者为感谢圣母的庇护赢得阿劳科战争并征服智利,为该城取名为新埃斯特雷莫贞节圣母玛利亚康塞普西翁(La Concepción de Maria Purítima del Nuevo Extremo),简称康塞普西翁,西班牙语意为“圣母受孕”。

第九大区——阿劳卡尼亚区(Araucanía),其名源于“阿劳科人”(araucano)一词,这是西班牙殖民者对生活在智利中南部地区人的称呼。

首府特木科(Temuco)是智利第三大城市,建于1881年2月24日,其名源于马普切语,意为“苦籽番樱桃树之水”。苦籽番樱桃树是一种药用植物,被马普切人视为圣树,该树通常高达20米,树皮发红,含铁,树叶芳香。该树全身是宝,其果可食用,并可制成饮料;其皮、叶和根可治疗疱疹、溃疡、腹泻和皮肤损伤等症。

第十四大区——洛斯里奥斯区(Los Ríos),其名西班牙语意为“众河流”。

首府瓦尔迪维亚(Valdivia)是以智利都督佩德罗·古铁雷斯·德瓦尔迪维亚的姓氏命名。1544年,热那亚船长胡安·巴蒂斯塔·帕斯特内(Juan Bautista Pastene)受智利都督瓦尔迪维亚派遣前来考察智利海岸。他在科拉湾发现一条河流,便把该河流经的这一地区以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的名字命名,把该河以智利都督佩德罗·古铁雷斯·德瓦尔迪维亚的姓氏命名,称为瓦尔迪维亚河。1552年2月9日,瓦尔迪维亚来到帕斯特内汇报过的这片土地,被这里美丽的景色和肥沃的土地所吸引,立刻决定在当地一个名叫阿尼尔土著村落的基础上兴建城市,取名为圣玛利娅拉布兰卡德瓦尔迪维亚(Santa María la Blanca de Valdivia)。它是在智利建立的第二座城市,建城时间仅晚于圣地亚哥。

第十大区——洛斯拉格斯区(Los Lagos),1974年设区,其名西班牙语意为“众湖泊”。

首府蒙特港(Puerto Montt)由维森特·佩雷斯·罗萨莱斯(Vicente Pérez Rosales)建于1853年。现名是为纪念当时的智利总统曼努埃尔·蒙特·托雷斯(Manuel Montt Torres),他于1851~1861年任总统。建城前,该地称为“Melipulli”,马普切语的意思为“四座山丘”。其中“meli”意为“四”,“pulli”意为“山丘”。

第十一大区——卡洛斯伊瓦涅斯德尔坎波将军的艾森区(Aisen del General Carlos Ibanez del Campo),简称艾森区。名字中的伊瓦涅斯将军是指曾任智利总统的卡洛斯·伊瓦涅斯·德尔坎波(Carlos Ibanes del Campo, 1877-1960)。伊瓦涅斯1896年加入军校,1927年5月22日,发动政变,第一次上台执政。1931年7月26日,他被迫辞职并逃往阿根廷。1949年,他当选为圣地亚哥参议员。1952年,伊瓦涅斯大选获胜,当选总统,执政至1958年。艾森其名来源有几种说法。一些人认为艾森(Aisén)一词来自英语,1831年,罗伯特·菲茨-罗伊船长(Robert Fitz-Roy)与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等人乘“比格尔号”船在艾森所在的沿海地区进行考察。罗伯特·菲茨-罗伊船长在暴风雪中绘制了几幅沿海地区的详细地图。为了标名冰雪的终点,他在地图的艾森港处用英文写上“Ice End”,意为“冰的终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居民把“Ice End”错念成“Aisén”,并成为港口名。也有人说早在1763年,即“比格尔号”船抵达前60多年,传教士加西亚即已到达此地区,在他撰写的文件中就已出现“Ice End”的字样。一些土著语研究者认为,艾森(Aisén)一词来自乔诺语的“achén”,意为“分开”,这与该地区的峡湾有关。而根据何塞·德莫拉莱达(José de Moraleda)1783年的考察,他认为其名是维利切人(veliche)使用的一个词,意为“伸展至内地的峡湾”,用此来描述艾森峡湾的自然形状。也有人认为艾森(aisén)是特乌埃尔切语的一个词,意为“韦穆尔鹿之地”。

首府科伊艾克(Coihaique)建于1929年10月12日,曾取名巴克达诺(Baquedano),以纪念智利将军曼努埃尔·巴克达诺(Manuel Baquedano),后因与安托法加斯塔区的一个城市重名,1934年改为现名。科伊艾克(Coihaique)源于巴塔哥尼亚游牧民族特维尔切语的两个词“qoj”和“ajke”,前者意为“小湖”,后者意为“营地”,合起来意为“湖边营地”。

第十二大区——麦哲伦-智利南极区(Magallanes y de la Antártica Chilena),其名是为纪念葡萄牙著名航海家麦哲伦(Fernão de Magalhães, 1480-1521),详见后述纪念探险家的地名。

首府蓬塔阿雷纳斯(Punta Arenas)建于1848年12月18日,其名源于经过此地的英国海员所取的英文名字“Sandy Point”,后改用西班牙语的“Punta Arenas”,意为“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