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当前河南经济发展总体走势展望
五年来,国际经济在风险和危机中缓慢复苏,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调结构、稳增长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主题。展望未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十分复杂,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同时显现,河南省经济运行处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之中。省十次党代会明确了河南省调结构、稳增长、求发展、防风险的总架构,提出建设经济强省的目标,为未来河南省发展大局勾画出明确的蓝图。在此背景下,河南将实施一系列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的战略举措,河南省将保持全国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活跃的区域之一。
(一)有利条件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在财税体制、市场体系、政府职能等关键领域改革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为应对经济下行和产能过剩的压力,中央实施了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河南来说,在完成多项重大改革任务的基础上,2016年重点深化投融资体制、价格等重点领域改革,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向纵深发展。今后几年,河南省委省政府还将出台一系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防范金融风险。这些改革举措,对于增强经济增长动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形成了2017年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
2.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聚焦点。国家颁布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了未来全国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为有效扩大内需、改革土地制度、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河南省拥有1亿左右的人口,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8.5%,比全国的平均水平57.35%低近10个百分点。根据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预期到2020年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56%,新型城镇化发展潜力还很大。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农民收入增加、消费转型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于河南“扩内需、保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国家近年来实施的农村综合改革,从制度层面上解决了农村土地、集体产权、户籍、社保等问题,为河南推动新型城镇化扫清了体制和政策障碍,也为河南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3.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现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磋商,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在此基础上,河南省以郑州、洛阳为重要节点,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中欧班列(郑州)、郑州航空港、跨境电子商务等,形成了闻名中外的“陆上丝绸之路”——中欧班列(郑州),其已于2013年开通运行,2015年基本形成来往均衡化态势,2016年开行达251列,实现每周“去三回三”。进入2017年,开行密度由年初的每周“去四回四”,到5月的“去五回五”、7月的“去六回六”,再到8月的“去七回六”均衡化运行,货运量与货值均处在中欧班列前列。8月21日,中欧班列(郑州)首次开通郑州—慕尼黑线路,把业务范围覆盖到德国南部及南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中欧地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等。9月,中欧班列(郑州)实现每周“去八回六”,整体上处在爆发性增长状态。“空中丝绸之路”——郑州—卢森堡双枢纽货运航线2014年开通,当年货运量突破1万吨,2015年货运量突破5万吨,2016年货运量突破10万吨,并在欧洲航空货运市场形成“郑州价格”,成为引领中欧航空货运市场的风向标。2017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接见卢森堡首相贝泰尔时指出,要深化双方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金融和产能等领域的合作,中方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使郑州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8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专项规划(2017~2025年)》《推进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工作方案》,使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迈入新阶段。“网上丝绸之路”——郑州跨境电子商务于2012年获批,2015年3月单日业务量突破100万单,2015年11月通过国家试点验收。在第一批全国7个试点中,由郑州创新的计算机“单一窗口”业务模式,业务量占全国的50%以上,成为可复制推广的模式。2016年初,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获批,全国试点拓展到13个,2016年底,跨境电商进出口单量达到8290.3万单,交易额6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5%,在全国试点城市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集海陆空网为一体的“立体丝绸之路”,把红酒、化妆品等商品通过海陆空网进行资源整合,让国外产品在国内保税仓等候消费者在计算机或智能终端订购,经海关放行后直接由快递把货物送达终端客户,确实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与实惠。过去地处内陆的河南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创造出“四路并举,开放发展”的新局面,为内陆地区开放发展创出一条新路。2017年4月1日,中国(河南)自贸区启动建设,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出现新的突破,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加速,对外开放的条件更加优越,开放发展将形成河南省经济发展新的支撑。
4.强基础效应进一步明显
近年来,为应对经济下行,省委、省政府实施了调结构、稳增长、强基础的战略举措,发展动力实现了重大转变,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逐步替代资源型产业成为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河南省经济抗风险、稳增长的能力不断增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不断升级,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增长极。“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基本建成,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不断提速,“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获得中央支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国家级的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数量快速增长,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能量不断积蓄。信息、交通、农田水利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百城提质”工程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速加码。奋战全面小康,全省上下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程。未来几年,随着这些政策和重大工程的实施,特别是转型发展攻坚战启动,“枢纽型经济”提上议程,河南的区位交通优势、资源要素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将更加突出,应对风险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并形成河南省经济持续发展的“稳定器”。
(二)制约因素
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依然脆弱,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增多。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对外贸易上采取孤立主义,或将引发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未来我国可能面临更为严厉的贸易壁垒和更多的反倾销调查。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美联储逆势启动加息周期,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增加。此外,英国脱欧后续可能引发全球政治及经济格局的剧烈变化。这些不确定性将会对未来我国的进出口造成重要冲击。对河南来说,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将增加产品出口的难度,外向型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一定影响。
2.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成为常态
2014年,中央做出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战略性判断,经济从高速增长换挡到中高速已经成为发展的共识,河南经济增速不可避免会随之放缓。与此同时,国家持续推进钢铁、煤炭行业等产能过剩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并向化工、有色、稀土等行业领域拓展。在此背景下,河南煤炭、钢铁将继续承受较大压力,同时电解铝、化工等行业受到的冲击将会大大增加。随着“去产能”深入推进,河南省资源性产业受到的冲击将会进一步增大,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拖累。同时,房地产市场高位运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将严重掣肘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钢铁、建材、家电、装饰材料等多个行业发展,成为河南省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3.要素与环境约束趋紧
一是建设用地供给不足。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框架逐渐拉大,需要大量适宜建设的土地;随着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深入开展,众多工业项目落地,也需要大量土地。目前,河南省土地资源紧张,项目承载能力较弱,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好项目难以落地,成为制约2017年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人才需求缺口较大。目前,河南高成长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短缺,高层次技术人才尤其缺乏;同时,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受到产品价格下降和用工成本提高的双重压力,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等现象比较突出。三是支撑经济增长的环境承载力明显不足。河南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相对较大,粗、低、重、耗产品较多,污染排放强度大。此外,中央环保问责力度的加大,也将会给河南省经济增长造成一定压力。
(三)河南经济走势展望
当前,河南经济面临的宏观环境依然偏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河南省发展面临的环境仍然复杂严峻。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破解,产能过剩矛盾短期内难以明显缓解,外需不足的状况短期内也难以改观,市场流动性紧张与房地产分化加剧现象将继续存在,部分行业和企业面临的困难仍在累积加深,河南省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的特征。同时,也应当看到,当前河南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正处在接续关键期,积极因素和新兴力量正在积聚。2017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力度,着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改革和创新“双引擎”塑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积极应对不利因素可能带来的冲击,经济才能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从中长期看,河南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区位、交通、资源、政策等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发展载体、开放平台、基础设施等战略支撑条件将日趋完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原城市群构成的“三区一群”将为河南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未来,河南经济将能够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水平将不断迈上新台阶。就2017年来看,随着宏观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经济运行将初步企稳并可能有所回暖,全年GDP增速有望达到8.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