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外媒体建构的中国形象
在研究媒介建构近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文献中,绝大多数学者选择外国人撰写的以中国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也有个别研究者以大众传媒中对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内容为研究对象。关于国外大众传媒建构中国形象的研究,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而同步进行的。
一、国外媒体建构的中国形象概述
早期主要以报刊的形式出现,并且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学者研究国外媒体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丰富的介质。由于本书主要研究20世纪以来的俄罗斯媒体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问题,因此主要关注近二三十年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这些研究发现,当前国外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多以负面为主。例如,何英(2005)研究了美国媒体建构的当代中国形象,认为冷战后美国媒体主要建构了负面的中国形象,在美国媒体眼中,“中国是对美国和亚洲周边邻国的严重威胁、中国是盗窃美国核技术的窃贼、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对美国经济构成严重挑战”。孙有中(2009)研究1993—2002年《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的中国报道后发现,两报对中国政治有较多负面的报道,如中国政府侵犯人权、犯罪率高、官员腐败、贫富差距大等。这些媒体呈现了“一幅变化、混乱、危机四伏、令人忧虑的中国形象”。刘林利(2007)研究了日本6家报纸、7家周刊后认为,日本媒体建构的中国形象以负面为主,如中国政治不够民主,具有军事威胁,犯罪率高等。张玉(2012)研究了日本两份代表性的报刊《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的涉华报道,得出类似的结论,作者指出两报塑造了“丑陋”的中国国家形象,即政治不民主,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状态较差,人权状况不如人意,贫富差别大,腐败严重,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军事力量强大,威胁亚太地区安全,产品质量低劣。刘继南、何辉(2006年)对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法国《费加罗报》、日本《读卖新闻》等8份报纸的研究发现,外国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是:经济蓬勃发展但存在不少问题,文化博大精深、富有魅力,和平发展大国外交,军事力量强大且“令人担忧”,人权问题、腐败、恶性犯罪、性交易、偷渡、走私、知识产权等各种社会问题严重。学者张长明认为,当今西方媒体建构的中国形象是“神秘、复杂、动荡、不稳定和带有强烈扩张意识的大国;有强大威胁的国家;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而且每一点都是致命的;中国的发展只是暂时的,必然会走向崩溃等。”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媒体建构的中国形象主要是负面形象,人权缺乏、腐败丛生、贫富悬殊、污染严重、犯罪率高、中国威胁等,这种形象与20世纪30年代《纽约时报》记者阿班的涉华报道所建构的“危机中国”的形象如出一辙。是18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文本所建构的停滞、专制、野蛮和贫弱的“衰朽之邦”形象,再次在当今延续与重现。尽管历史的进程已进入21世纪,中国在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等诸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格局也经历了重大的重组,国际关系相应地出现各种转变。然而,外国媒体所塑造的中国形象不但没有向良性方向发展,甚至更加负面与悲观。
20世纪50年代是中苏关系中非常特殊而重要的10年,此时的中国被苏联视为“兄弟”,孔朝晖对50年代《真理报》涉华报道作了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发现这一时期的该报一直在“兄弟”“盟友”和“美好新事物”的套话模式中报道中国,其呈现中国形象是单面的,是完全正面的、美好的,然而中国是苏联政治上的“兄弟”,却是其文化上的“他者”,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中苏存在天然的隔阂。“苏联树立自身的国际权威和强调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需要决定了它塑造中国形象的唯政治性,而东西方文化差异却造成了它对中国文化的疏离感。”“第三罗马”和“弥赛亚说”是俄罗斯思想的精髓,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了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思想,俄罗斯媒体的中国形象便是这一思想的现实体现。俄罗斯媒体将中国塑造成如此形象,源自俄罗斯自身的思想和文化根源,孔朝晖博士虽然选择了大众传媒为研究对象,但作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博士,依然沿袭了思想史和文化批判的传统,对国际关系和传播学的观照较少。
一些学者对当今俄罗斯媒体的涉华报道进行研究,探究俄罗斯媒体对当今中国形象的建构。2008年是中国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先后发生拉萨暴乱、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不同程度影响着国外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建构。北京奥运是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良机,提升国家形象也是中国举办奥运的重要目的之一。莫斯科大学巴库林研究了2008年8月俄罗斯6份主流报纸关于北京奥运的报道后指出,现代中国呈现出一个“快速发展的、年轻的、有活力的”形象,举办奥运的巨额花费以及无与伦比的组织水平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体现之一。受奥运会开幕式前夕新疆恐怖分子袭击警察事件的影响,所研究的6份报纸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安全问题和奥运会可能遭受恐怖的袭击。程曼丽曾对外媒眼中的中国进行了研究,2002年她从美、俄、日、德四个国家各选择一份代表性的报纸,对其一个月的涉华报道进行分析,其中俄罗斯选择了《消息报》作为样本。程曼丽的研究认为,《消息报》中关于中国的报道较少,进城打工者成为中国人的代表形象。同时,美、俄、日、德四国对中国及与中国关系的报道与评价,都是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不同国家的涉华报道具有各自的特点或倾向性,“美国的冷战思维,日本的防范心理,俄罗斯民族骨子里的大国沙文主义的傲慢态度”。外媒对中国的报道和评价,取决于各国自身的国家利益以及它们与中国的关系。
二、国外媒体涉华报道研究——以环球网为例
环球网是具备新闻采编权的大型中英文双语新闻门户网站的中央级综合性网络新闻媒体。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碰撞和融合已成为这个时代最耀眼的一道风景。作为环球时报的网络平台,环球网继承了《环球时报》的一贯风格,继续专注于中国人视角下的国际新闻报道,不断向世界传达中国人的声音,立志成为世界与中国互相了解的桥梁。而环球网“海外看中国”频道以海外媒体视角解读中国国际国内的热点与焦点,帮助网友透过“第三只眼”看中国,了解世界媒体眼中的中国。“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所以以“海外看中国”栏目中“中国影像”专栏就像是一面镜子,不仅主动向国际展示中国的国际形象,也折射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
刘兢撰写的《1990年代以来SSCI和A&HCI中国研究期刊里的中国传媒镜像》中通过对1990年代以来SSCI和A&HCI这两大国际期刊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研究期刊涉及传媒论文的整理,归纳出这些论文主要分为“从传媒看中国”和“从海外看中国传媒”两类。前者关注社会各阶层通过传媒的公共参与、传媒里讲述的中国故事、政治运作中的传媒角色等话题,提醒我们向外拓展研究“作为问题的中国传媒”的提问空间。后者借鉴海外讨论近现代中国的两大主流范式,启示我们向内反思“中国传媒研究存在的问题”。本节以环球网“海外看中国”栏目中的“中国影像”专栏(2013—2014)为研究对象,属于“从传媒看中国”的研究范畴。
(一)研究设计
研究传播内容的一个常用方法是内容分析法,这是一种实证主义范式,注重量化分析,强调科学性和客观性。内容分析法具有诸多优势,如节约经费、容易弥补、可靠性较大、可重复编录、可作长时期的研究、不打扰研究对象等。本节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各国媒体涉华报道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外媒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
环球网作为中国官方新闻网站,有着明确的政治立场,对海外媒体涉华报道是有选择性的,其选取的新闻报道既有正面报道,也有负面报道,虽不全面,却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以环球网“海外看中国”栏目中“中国影像”专栏的新闻报道为样本,可以管窥海外媒体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2013—2014年“中国影像”专栏涉华报道共260篇,全部作为研究样本。
本节的分析类目主要为形式特征、内容特征和报道倾向,把研究样本按照如下类目进行编码。一是形式特征,形式特征包括报道数量、报道篇幅、报道类型、消息源,报道类型分为消息、通讯、评论、漫画、特写及其他6种,消息源主要有自采新闻、国内媒体及国外媒体3种;二是内容特征,内容特征层面,主要研究社报道的报道主题,报道主题分为10种类型: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外交、国防/军事、体育、科技、医疗、教育及其他;三是报道倾向,报道倾向分为正面、中立和负面3种类型。
(二)内容分析
1.各国媒体涉华报道的分布情况
从表2.1可以发现,2013年下半年海外媒体涉华报道数量高于上半年。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完成换届选举后,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两岸、民生等方面开启新的局面,2013年下半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外出访问活动频繁。6月,韩国总统朴槿惠率庞大经贸代表团首次到访中国,双方共同发力自贸区建设,期望韩中关系“更上一层楼”。7月,中国与俄罗斯联合进行军事演习。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四国。10月,习近平和李克强分别访问东南亚五国,并分别出席印尼APEC峰会和文莱东亚系列峰会。中国领导人频繁外出进行国事访问,在国际上产生强烈的影响。中俄联合军演给美国带来的“威胁”,中美之间的“大国之争”让中美关系受到了冲击。在安倍晋三上台以前,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出现了恶化,安倍上台后更强硬表示日本对钓鱼岛的所有权,并采取了军事举措,中日关系陷入僵局。在此期间中美、中日关系引起了国际媒体广泛关注,从7月份开始,各国媒体对涉华事件的报道数量明显多于上半年。
表2.1 样本月份分布情况
2.报道篇幅
报道篇幅分为短篇报道(0—300字)、中篇报道(301—1000字)和长篇报道(1001字以上)三种。在260份样本中,中篇报道最多,为143篇,占55%,300字以下的短篇报道仅15篇,占5.8%。
图2.1 报道篇幅分布情况
通常报纸对所报道内容越重视,报道的篇幅就越大,文章篇幅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报纸对所报道主题的重视程度。网站新闻同样如此,篇幅越大,意味着报道内容越重要。短篇报道言简意赅,但在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不及中篇报道和长篇报道。各国媒体涉华报道以中篇和长篇居多,一方面是因为环球网并不以速度取胜,而是更追求新闻的深度,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重要性与影响力越来越大,各国媒体对中国问题都非常关注和重视。
3.报道类型
从报道类型来看,各国媒体涉华报道以通讯(36.15%,含深度报道、专访)和消息(33.46%)为主,其次是评论,特写和漫画等非常规的报道方式极为少见。
通讯、评论、深度报道比消息等体裁反映事实更全面、更立体和更深入,外媒涉华报道通常关注中国重大事件,故在体裁上倾向于使用通讯和评论。研究发现,几乎每一篇样本都配有图片或漫画。网络时代信息超载,读者受繁杂信息所累,需要简洁的信息,“一图胜千言”,简洁生动的图片或漫画备受读者青睐。
图2.2 报道类型分布情况
4.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分为自采新闻、国内媒体和国际媒体三种。自采新闻是指由该网站记者或者驻外记者所采写的新闻稿件,国内媒体主要是来自内地、香港和台湾的媒体,其中以香港中评社、《南华早报》、中新社的报道为主。国际媒体则是指其他国家的新闻媒体。在抽取的样本中,“中国影像”使用的外来媒体的稿件大部分来源于美国《纽约时报》《侨报》、英国《卫报》、法新社、俄罗斯之声、日本《朝日新闻》等外媒,而韩国、朝鲜等其他国家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则只占很少一部分。
在全部新闻来源中,虽然国际新闻媒体有59.6%,占据报道总数的一多半,但是国内新闻媒体也有36.5%。这表明不仅仅是国外媒体在关注中国,中国也在积极地融入国际舞台中去。
图2.3 新闻来源饼状图
5.报道主题
报道主题分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外交、国防/军事、体育、科技、医疗、教育及其他。研究发现,以外交、军事/国防、政治、经济及其他为主题的报道居多,报道量分别为33、37、77、22和32篇,分别占据了报道总量的12.7%、14.2%、29.6%、8.5%和12.3%。而关于社会、体育、文化、教育及医疗等主题的报道较少。
图2.4 报道主题分布情况
政治、经济、外交和国防军事是2013年各国媒体涉华报道的热点。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之一,近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与他国高端合作增加,往来越来越密切。在这几个报道主题中,热点议题有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日关系、中日钓鱼岛之争、中美关系、G20峰会等。这些议题均为国家层面的高端议题,自然也受到了各国媒体的关注。
6.报道倾向
报道倾向直接反映媒体对报道对象的态度。在260份研究样本中,对中国持正面态度的报道占40.4%,持中立倾向的占45.4%,持负面态度的报道占14.2%。一方面,环球网选择外媒报道时倾向于选择正面报道,另一方面,各国媒体不少涉华报道是中立或正面的。
对中国持正面或者中立倾向的报道主要体现在政治、外交合作、领导人会晤、经济发展等方面,而持负面态度的报道则多是关于环境卫生及其他一些不好的社会生活习惯。例如,2013年3月25日转载的英国《卫报》的《中国人太爱吃猪肉吃素很少见》,这篇报道以黄浦江的死猪为引子,报道中国人对猪肉的巨大需求量,以及畜牧业中出现的问题。2013年10月10日报道《日媒:中国过劳死殃及在华日本人》,反映中国社会竞争激烈,不仅让中国人承受巨大压力,身体状况变差,甚至不少人走上自杀之路,成为世界过劳死大国。
图2.5 报道倾向饼状图
(三)“中国影像”中外媒眼中的中国形象
1.美国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两极格局终结之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而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政治、军事、科技等在世界上影响也越来越大,美国对中国素来极为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势头很好,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国家。所以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量是比较大的,美国与中国在政治制度、文化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美国媒体在选题和倾向上体现了他们的立场。
在260篇研究样本中,来自美国媒体的报道有45篇,约占总体的17.3%。这些报道主要来自《侨报》、《纽约时报》、美联社等美国主流媒体,《侨报》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最多,约占总数的40%,其中政治方面的报道很少,只有两篇报道,钓鱼岛、台湾、人权等敏感话题在环球网中很少被选择。《美媒:习近平呼吁反腐要老虎、苍蝇一起打》以第三方的身份讲述习近平呼吁反腐,《美媒:奥巴马缺席APEC但围堵中国计划不会变》肯定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但是也认可了中国的强大削弱了美国的力量。
美国媒体关注更多的是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民生,尤其是环境、食品安全、房地产等热门话题。《中国移民西班牙强势生存》《中国经济增长但出现通胀》《美国全国广播公司:SUV正统治中国的道路》《侨报:底特律破产对中国城市带来的警示》等一系列有关经济的新闻报道肯定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也披露出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外媒关注北京大雾天气》《美媒:中国改善民生须从食品安全与空气入手》《美媒:社会竞争加剧让中国人难以常回家看看》《美媒:房价高工资不够一线城市围城难解》等报道分别从环境、食品安全、社会竞争、房价等4个方面报道了中国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和遭遇的困难。在经济方面,美国媒体肯定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认为中国经济潜力巨大,承认了中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但是更多的是报道了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中美都是当今世界的大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科技等方面,中美关系越来越紧密。虽然美国曾经在中日问题、台湾问题上与中国有矛盾摩擦,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军事、科技力量的加强,美国在很多地方也不得不给中国几分“薄面”。美国媒体对中国经济的报道基本上做到了正负面持平,但是在政治、外交、社会法律、环境、医疗卫生、文化等方面的负面报道远远多于正面报道。美国媒体在报道中虽然肯定了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在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取得的成就,但也对中国的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批评报道。美国媒体涉华报道展现了中国的大国形象,认可了中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但是中国在社会民生等方面依旧有所欠缺,存在很多弊病。
2.俄罗斯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样本中俄罗斯媒体涉华报道并不多,只有14篇,主要是有关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报道。
在这些报道中,涉及的政治主题主要有中俄的战略协作关系、中俄两国领导人会晤、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美关系、非洲殖民问题及“中国威胁论”等。在介绍中俄两国关系及中俄两国领导人的政治性会晤时,报道中频繁出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最重要的战略伙伴”“中俄互信程度很高”等具有正面倾向的表达,可见俄罗斯媒体对中国是相当重视的,中国对俄罗斯而言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例如,在报道《俄专家:西方指责中国对非洲殖民毫无依据》中,俄罗斯非洲研究所专家塔季扬娜·杰伊奇认为,中国正在努力地为非洲国家作出许多有益的事情,为非洲提供了巨大帮助,“中国在非洲实施新殖民主义”的论调是彻底错误的,这代表了一部分俄罗斯人的观点。
《俄专家:中国防空系统SD 10A或执行特殊任务》《俄专家:中国东风15C导弹将威慑爱国者3》《俄媒:中国航母重大进展可同时起飞3架歼15》《俄媒:辽宁舰向美挑战2020年将建核动力航母》《俄媒:中国东风21D导弹对美航母是死刑判决》等一系列关于中国军事和科技的客观报道,以中立的态度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中国和俄罗斯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立场,俄罗斯媒体眼中的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热情友好、与人为善、以邻为伴、友好相处的军事强国。
3.日本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自1000多年起,就开始了频繁的交流,其间有经济交流,有高层互访,有民间学潮,亦不乏兵戎相见。受“历史问题”的长期影响,中日双方对于地区主导权的竞争,以及海上领土和海洋权益的争端从不曾间断过。
据统计,在260篇研究样本中,日本媒体的报道并不多,只有21篇,其中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报道就约占总体的76.2%,而关于钓鱼岛以及中日双方领土争端的报道就有12篇。例如,《中国在领土问题上显示出强硬姿态》《日功勋巡视船首赴钓鱼岛令中国不安》《日拟派无人机监视钓鱼岛遭中国反对》《日中岛争升级离武装冲突仅一步之遥》等均是关于钓鱼岛的报道,日本采取的一系列军事措施,让中日矛盾进一步升级。钓鱼岛“买卖”争端后,日本领导人曾经先后出访美国,东盟国家,希望国际社会能够给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可惜没有成功。在报道《日媒:东盟不想成日本对华包围圈中的一环》中,东盟的外交消息人士表示,东盟“欢迎与日本进行经济合作,但不想卷入日中对立”。日本是一个传媒大国,其媒介的国际影响力较大。日本媒体立足自己的国家利益,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论”,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强硬的、不爱好和平的、不合作的中国形象。
4.英法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研究样本中,英国媒体与法国媒体涉华报道很少,分别为14篇和5篇,主要是中国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报道,很少涉及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例如,报道《法媒:“土豪”一词被牛津英语词典编著关注》肯定了中国文化,表现了目前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英媒:〈爸爸去哪儿〉在英走红掀亲子教育热》《英国〈卫报〉:好莱坞为市场向中国“磕头”》《英媒:中国蛇年春节体现节约新风》也表现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报道《英媒:中国控烟惰性或将带来严重的疾病海啸》《英媒:空气污染让北京面临人才流失尴尬》中,对中国人吸烟而引起的健康问题,以及空气质量差而引起的人才流失情况进行了分析,体现了中国在健康和环境卫生方面的不足。总体而言,英国与法国的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是中立偏正面的。
5.其他国家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在环球网“海外看中国”栏目“中国影像”专栏中,此外还有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媒体的涉华报道。在这些国家眼中,中国的国家形象主要是进步的、友好的。
新加坡与中国有着特殊的渊源,两国人民有着血缘、历史和文化的深厚关系。《联合早报》作为在中国开设记者站最多的外国媒体,既关注中国大陆最发达的都市,也关注相对落后的中国西部地区,能够以理解、客观的态度观察中国的进步与不足,力求客观报道、冷静分析,向新加坡读者,以及通过早报网向数百万的海外华人读者描绘比较真实的中国图景。在报道《全球主力谋再平衡西进成中国突破口》中,不仅对中国“西进”战略进行了很好的分析,而且还对国外学者关于中国“西进”的评论进行了辩驳。文章认为:中国的“西进”,并不像有些国外学者所言,是针对美国“重返亚太”而被动实施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它是以我为主、自主能动的战略谋划。中国的“西进”不以应对美国为根本出发点,也不以抗衡美国为最终落脚点。
和西方媒体相比,因为历史、文化、语言的因素,新加坡媒体对中国更多一些认同和理解,能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中国事件,对中国的报道比较客观公正。
(四)小结
海外各国媒体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不甚相同。美国媒体的涉华报道一般都是以美国国家利益为立足点,在一些重大的国际事件或者是有关中美矛盾的事件中,往往与美国政府的态度保持一致。美国媒体坚持美国人“Badnewsis goodnews”的新闻价值观,更多关注中国的负面新闻。这些报道不知不觉地在国际上营造一个负面的中国形象。相比于美国,日本的媒体在对待中国事件的报道上更加不“隐晦”,在很多报道中他们直接表明其对华人态度。在钓鱼岛争端之后,日本通过其强大的媒介影响力歪曲历史真相,将其描述成正义的一方,形成反华舆论。在很多的日本媒体报道中极力地宣扬“中国威胁论”,企图孤立中国,使更多的国家站在中国的对立面。
中国要在国际民众的心中塑造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中国形象,让世界人民对中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促进中国与国际的交流,中国媒体必须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国内媒体应该坚持真实、客观、全面的原则,树立一个全面客观真实的国家形象。除此之外,国家应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建立一个高效的对外传播体系。当前中国不仅需要不断提升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与文化的实力,而且需要在国际上建构一个正面的中国形象,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增强与世界各国进行良性沟通与理性沟通的能力,努力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三、俄罗斯媒体建构的中国形象——以俄罗斯中文网为例
在国际新闻传播中,媒体倾向受国际关系的影响明显。不论在所谓的“威权国家”还是“民主国家”,媒体对他国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关系。通常我们认为,媒介建构他国形象就是两国关系的写照。那么国家关系与媒体倾向之间是否真的那么密切相关呢?笔者以中俄关系和“俄中网”涉华报道为例,对这个问题进行考察,希望探索这一问题表面现象之下更丰富的内容。
俄罗斯中文网(www.eluosi.cn)简称俄中网,是俄罗斯综合中文门户,也是俄罗斯最大的中文网站,提供新闻,俄语学习以及俄罗斯相关信息。本节以俄中网“中国时事”栏目涉华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研究其报道主题、报道倾向等,研究俄媒对中国形象的建构。
(一)俄中网涉华报道内容分析
由于研究对象报道量很大,笔者对报道对象进行抽样,样本框为2012年1月1日到2014年1月31日“中国时事”所有报道,采用等距抽样,从2012年1月随机确定一天作为等距抽样的起点,随机确定为2012年1月12日,以15天为间距,抽样结果为,2012年469个样本,2013年378个样本,2014年1月30个样本,总计877个样本。剔除不符合要求的68篇文章(主要是其他国家的新闻、无关涉华的世界趣闻或科普信息),最终得到有效样本809篇。对样本进行编码和统计分析后发现,俄中网“中国时事”涉华报道以社会新闻为主,报道具有明显的负面倾向。报道主要来源为中国媒体,选择也是一种态度,俄中网对中国媒体报道进行事件选择和编辑,在转载和加工过程中体现编辑立场和观点。
1.社会、时政、灾难报道为主
报道主题是报道内容的概括,笔者将报道主题分为经济、时政、军事、社会、科学技术、文化娱乐、灾难事故、医疗卫生和其他9项。将所有报道按照报道主题分类,可以大致了解俄中网“中国时事”主要关注哪些话题,主要向受众呈现怎样的中国。
表2.2 报道主题篇数与百分比
统计数据显示,“社会”是俄媒“中国时事”的报道重点,共计377篇,占比46.6%,几乎占了样本总量的一半,主要有四类:第一,社会热点事件和人物报道,如2013年1月6日集中报道河南兰考袁厉害收养孤儿事件,2012年3月份报道“贞操女神”涂世友的出位言论;第二,社会暴力虐杀事件报道,如《重庆男子不满妻子离婚砍死岳父岳母后在现场刻字题诗》《河南一大学生大年初六为买房要钱不成竟活剥父母》《河南漯河政协原常委借钱不还雇凶烧死债主夫妻》,主要报道暴力犯罪,呈现中国社会凶残恐怖的负面形象;第三,社会荒诞奇闻报道,如《20岁“超级宅男”每天待卧室23小时与父母用短信交流》《女子为取得北京户口与精神病人结婚被判婚姻无效》《41岁男子为钱与六旬老太结婚想离婚不知妻名》,这些报道呈现荒诞惊奇的新闻事实;第四,对彰显社会温情、关爱互助等社会正能量的宣传报道,但报道量不大,如《医生为救几欲轻生瘫痪女许下诺言娶其为妻相濡以沫》《家境困难男子因违规超载被罚警察在罚单内夹百元现金》,报道都是围绕着人间真情展开,医生因为真爱的承诺照亮了瘫痪女的生活,两人伉俪情深;警察用信任和爱心展现了柔性执法的魅力,为执法者负面暴力形象除名;保姆与雇主相守相伴58年,彰显着社会朴实真诚的文明风尚。
除了社会新闻之外,时政报道也颇受俄中网的关注,样本中共有180篇报道的报道主题为时政,占比22.2%,主要关注中国整体的国家形势,或者说是执政者的执政环境,体现中国政局的现状。在时政报道中,关于领导人出访、官方言论、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报道比较正面或中性,如《中方回应日方“钓鱼岛不存在搁置争议共识”言论》《中国新出入境法减轻对外籍未成年人非法居留处罚》,领导人亲切出访,如《习近平彭丽媛情侣装出访树中国时尚形象》,这类报道共计60篇。而关于中国官僚体制、贪污腐化等问题的报道具有明显的负面倾向,这类报道共计120篇,是前者的两倍。
灾难事故报道85篇,占比10.5%,在各报道主题上排名第三,关于灾后社会救助和重建工作的报道31篇,多以客观中立的消息为主,报道车祸、意外、公共安全等54篇,如《长沙18层高楼整体倾斜房屋墙体现多处裂缝》《哈尔滨首座悬索大桥整体垮塌通行不到1年多人死亡》《北京私人别墅挖酒窖墙倒塌掩埋多人致6死3伤》《沈阳至北京动车与越野车相撞两百乘客滞留4小时》《陕西延安商厦火灾持续5小时未扑灭部分伤者送医》等,这些报道涉及的地区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向人们勾画了一幅灾难频发、社会不安定的中国形象。
医疗卫生方面的报道49篇,占比6.1%,包括中国医疗政策出台、最新疫情和疫苗的进展、食品卫生安全等内容,如《广州出现疑似恙虫病4人患病其中2人不治身亡》《中国大陆新增7粒H7N9流感确诊病例疫情开始扩大》《中国研制出治疗人感染H7N9注射液已获准上市》《湖南长沙查处致癌“毒辣椒”毒性堪比苏丹红》《记者卧底揭知名西餐厅黑幕:剩菜加工后卖给顾客》,从报道标题即可看出,俄中网报道中国医疗卫生多从负面角度进行报道。
此外,俄中网“中国时事”栏目对中国的经济、军事、科学技术、趣闻娱乐等方面也有报道,但数量极少。
2.社会新闻中暴力犯罪报道突出
俄中网“中国时事”社会新闻的报道量是最大的,而社会新闻中暴力犯罪事件占了很大的比重,很多报道在标题中就有明显暴力虐杀词语,家庭暴力、官员暴力、青少年犯罪等恶性事件。猥亵、割喉、活埋、虐杀、踢死、群殴、奸杀、砍杀、电锯抛尸、绑架勒索、残杀弃尸等充满血腥、杀戮的词语在标题中屡屡出现,向读者展现着粗鄙暴力、道德素养低下的中国负面形象。
报道中所呈现的事实主要凸显社会秩序混乱、公众安全事故频发主,如《女车主在深圳公安局办证大厅停车场内遭割喉》《六旬老太故宫走错门被保卫处人员踢肋骨受伤》。除此之外,还有家庭内部杀虐、不伦,官员涉黑、敛财害命,打假名人遇袭身亡,未成年性侵,碰瓷团队残忍施暴,这些也都是典型的丑恶行径。
有些恶性事件从抓捕和法律制裁角度进行报道,如《贵州15岁少年替人出头活埋四年级小学同学逃亡四年被捕》《山西两男子专门猥亵残害男童并杀死4人碎尸特大案告破》《强奸猥亵12女童被告人一审判20年》《硕士分析师怨恨女上司电锯杀人后肢解抛尸被执行死刑》《男子用感冒药在出租屋内炼制23公斤毒品已被批捕》,这些报道体现中国政府对待恶性事件鲜明的态度、积极的作为和严明的法治,但俄中网设置的这些议程,仍然难免在受众头脑中建构负面的中国形象。
在这些报道中,实施暴力犯罪的主体有少年、社会无业人士、官员和大学生等,事件往往荒诞恐怖,违背社会道德伦理,如此大量的负面报道,反映中国社会不安定,公民素养低,法律意识淡薄。俄中网“中国时事”栏目的涉华报道极度放大了中国的负面,虽然具体事件可能真实,但总体而言与中国社会现实严重不符。
3.报道倾向明显偏于负面
报道倾向指的是报道呈现的中国形象倾向。“正面”指的是报道呈现中国美好、发展、进步、文明、幸福、友善等良好形象,或以正面形象为主。“负面”指的是报道呈现中国丑恶、停滞、落后、苦难、混乱等负面形象,或以负面形象为主。“中立”指的是报道呈现的中国形象倾向不明确,或者毁誉参半。
图2.6 俄中网“中国时事”的报道倾向
报道倾向是分析中国形象建构的重要指标,样本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中文网“中国时事”涉华报道正面报道共计160篇,占20%,中性报道共计293篇,约占36%,而负面报道高达356篇,占44%,接近文本数量的一半,可见,俄媒“中国时事”栏目在构建中国形象上是以负面报道为主,中性报道为辅。
(二)俄中网塑造的中国形象文本分析
前文量化分析对俄中网塑造的中国形象有了粗线条的勾勒,数据显示,报道选题偏向于选择中国负面事件,有刻意建构“丑陋的”中国形象之嫌。分析具体的报道文本可以发现,俄中网涉华报道建构了“暴戾的”“危险的”“贪腐的”中国形象。
1.“暴戾的”中国形象
“中国时事”栏目大量报道中国暴力犯罪,尤其是青少年、大学生暴力犯罪,将这些事件多倍放大。小概率的暴力犯罪被频繁报道之后,似乎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俄中网将受众的目光聚集到中国社会“暴戾的”一面,使受众从这个角度思考中国社会,实现了其议程设置的功能。《15岁网游少年行窃被发现高压锅虐杀5岁男童》中这样写道:
“袁文很熟练模仿起游戏里的暴力情节,用铁锹、菜刀和高压锅杀害了李云。”
一句简单直白的话语,交代了15岁的袁文杀人的犯罪事实,紧接着报道还原了施暴现场的凶残细节:
“袁文抓住李云将其头部用力往墙上撞击,又从院里找来铁锹猛拍头部,再从厨房拿出菜刀朝脸砍去。看到李云仍有呼吸,他又找来高压锅,打满水后将李云的头浸在锅中直至溺亡,整个过程持续十几分钟。”
撞击、铁锹猛拍、菜刀砍脸、高压锅溺杀,这些文字像电影镜头一样,一格一格,历历在目,杀人步骤一气呵成,有着很强烈的现场感、镜头感。报道中,袁文这个被网游戕害的15岁青少年,就像一个冷血的专业杀手,穷凶极恶,完全没有普通人的情感表露。俄中网频繁报道此类新闻,对于中国青少年正能量的、美好的新闻事件较少关注。
有些报道中词语的主观性较强,倾向性比较明显。《两名大学生绑架15岁少女轮奸拍淫秽照向其家人索财》写道:
“两嫌疑人丧心病狂地竟用电线和皮带将华子的手脚捆绑,并持刀对华子进行了威胁、恐吓和殴打。”“令人发指的是,在受害人被绑的22个小时内,犯罪嫌疑人毛某、陈某竟丧心病狂地将华子捆绑在酒店房内多次轮奸且拍摄淫秽照片,还抢走华子包内现金800余元及戒指一枚,对受害人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报道中犯罪嫌疑人是高校的两名大一学生,报道中在陈述犯罪嫌疑人的暴行时,使用“令人发指”“丧心病狂”“竟”等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词语,倾向性很强。除青少年犯罪之外,其他暴力犯罪报道也不少见,如《宁波街头发生割喉杀人案已造成1死1伤》《女车主在深圳公安局办证大厅停车场内遭割喉》等。
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被议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中国时事”栏目高频度、重细节地再现中国暴力犯罪,其设置的议程,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暴戾的”中国社会图景。
2.“危险的”中国形象
俄中网“中国时事”对中国的安全事故关注较多,诸如桥梁垮塌、楼房爆炸、电梯坠落、缆车故障、连环车祸等。如《福建连江一大桥桥面塌出大洞村民:不是第一次》《河北居民楼爆炸场景:女子洗衣时从6楼摔下》等。这些事件接二连三地被报道,连成一幅“危险的”中国社会拼图。这些事件真实存在,对其报道本无不妥,只是俄媒对此类事件过度关注,连篇累牍地报道,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许多传播正能量的事件。
《电梯突发事故急速从18层坠至1层造成12名乘客受伤》报道中写道:
“记者发现,受伤人员都是老年人。几名伤势较重的老人,因为疼痛不住地拍打地面,并发出痛苦的呻吟声。120医护人员用护板、绷带固定好这几名老人受伤部位,救援人员则慢慢地将他们抬上担架,然后抬上救护车,送往附近的该市中医院救治。伤势较轻的几名老人,或由家人陪护,或相互搀扶,等着救护车送他们去医院检查。”
“一位受伤人员说:‘后来有十四五个人在电梯里,电梯没有反应,没有一点反应。然后电梯的门关上了后,哐当就下来了’。受访的孙大妈也说,‘电梯里挤得满满的。’但孙大妈肯定地告诉记者,她‘没听到电梯报警声音’。”
从文本中可以看到此次电梯事故造成的伤情较为严重,而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人数超载时,电梯没反应,也没触发报警铃声”,暴露出中国公共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记者也试图找到有关负责人了解情况,遗憾的是并没有人愿意接受采访”。涉事单位回避问题、消极不作为的态度,在报道中一览无遗。
俄中网“中国时事”栏目热衷于选择中国安全事故进行报道,放大了中国社会的不安全因素,诸如《厦门机场贵宾室石砖突掉落候机女头部被砸入院》《桂林尧山缆车故障致百余人被困高空已救下20人》《惨!宁洛高速安徽蒙城段发生连环车祸致11死59伤》《惨!女护士出电梯遇急坠当场断头身亡血洒十余名乘客》,此类报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中国每日发生不可计数的新闻事件,安全事故毕竟还是小概率的,不过俄中网“中国时事”将其作为日常,促使受众对此类事件给予更多关注。俄中网不仅在事件的选择上体现编辑的倾向,其报道角度也倾向明显,这些报道大多侧重展示事件本身,或就事件原因、事件处理批评中国政府或涉事相关部门,对于中国政府或涉事相关部门积极处理事件的行为较少报道。
3.“贪腐的”中国形象
政府部门和官员可以视为一个国家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国家的运行节奏与方向,在中国,大型国企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其高管往往由政府委派,因而也具有了官员的性质。官员的一言一行关系到政府形象,“中国时事”大量报道中国官员和企业高管违法乱纪、奢靡享乐的事件,展现出一幕幕贪腐奢靡的官场现形记。《人大代表陈醒光澳门豪赌输七千万回应称是购物度假》报道官员豪赌,不仅批评其赌博本身,更主要的是暗示其存在严重经济问题。《湛江市政府副秘书长被举报包二奶超生纪委调查》报道中国官员超生违法,且包养情人,暗示其有贪腐行为。《四川乐山承认用水枪制造领导冒雨视察工作场景》报道关于作秀,以“人工造雨”的方式制造勤政假象。报道《国家重点贫困县一村委会乔迁摆酒轿车排长队赴宴》中,“国家重点贫困县”和“长队轿车赴宴”形成鲜明对比。《拆迁办主任涉贪2900万元 熟人见面也要先搜身防窃听器》《广东亿万富翁实名举报广东公安干部坐拥192套房产》,被报道出来的官员贪腐金额不断攀升,令人瞠目结舌;《河南漯河政协原常委借钱不还雇凶烧死债主夫妻》报道官员涉黑,可谓无法无天,凶残冷血。一些官员身为“人民公仆”,不仅不谋其职,还动用公权保护自身利益,打压上访民众,如《安徽访民被当地政府接离北京途中遭殴打至昏迷》。俄中网大量报道中国官员负面事件,展现贪腐、糜烂、弊病丛生的中国官场形象。
(三)小结
俄中网“中国时事”在报道主题上格外突出对社会资讯、时政要闻、灾难事故、医疗卫生这四个方面的关注,大力报道中国暴力虐杀、意外事故、媚俗低下、官员贪腐等事件,弱化了对中国的经济、科学技术、军事等方面的报道。从中国近几年的发展进程上说,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良好的发展,经济上推行金融改革、财税改革、农村改革等,经济稳健增长;政治上改进政府作风,推行群众路线,大力反腐倡廉;在民生建设上,改革高考制度,实现独生子女二胎方案,完善农村医保体制。俄中网对这些事件似乎视而不见。在报道选题、报道角度和报道倾向上,俄中网涉华报道都偏于负面。俄中网就如同一面凹凸镜一样,极度放大了中国负面的事件,缩小中国正面的事件,映照出一个畸形的,与中国社会现实严重不符的中国形象。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选择、决定传播内容的人或机关被称为‘守门人’,基于信息的海量化和受众阅读时长的影响,媒介已然成为了新闻选择过程中的重要‘守门人’,对信息进行主观判断的筛选和取舍,把控着进入公众视野的新闻。”俄中网“中国时事”的编辑将许多正面事件拦在“门外”,筛选出众多负面事件予以报道,从而建构了一幅负面的中国图景。媒体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既可以像平面镜一样,如实映照社会现实,也可能像凹凸镜一样,放大或缩小社会中的某些局部,映照出一个畸变的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