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做人,高标做事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胜不忘形,败不气馁

胜而不骄,败而不馁

拿破仑有句名言:“从伟人到滑稽小丑只有一步之遥。”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取得多么大的成绩都不要炫耀,要懂得掩饰自己的才能,隐藏自身的光芒,要知道树大招风,必有后患。尤其是在权衡得失时,切莫得意忘形、居功自傲,务必本着“见好就收,低调做人”的原则。因为低调的人知道,因成功而得意忘形时,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行为,终致为自己的忘形付出惨重的代价。

俗话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越是功勋显赫、权高位重的人,越要低调行事,越要懂得居功不自傲、得意莫忘形的道理。那些“只进不退,见好不收”的人,历来屡见不鲜。然而,那些居功不自傲者却总是能恪守一方清静,换得一分安宁。

郭子仪是唐朝的名将,被封为汾阳王,权倾朝野,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汾阳王府自落成后,郭子仪便命下人每天都要将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地进进出出。

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前来辞行。他知道郭府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正在梳妆打扮,而郭子仪正在一旁侍奉她们,一会儿递毛巾,一会儿端水,郭子仪被妻女像“奴仆”一样呼来喝去。此后,一传十,十传百,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谈论。

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听了觉得很丢面子,便跪求郭子仪,希望他收回大开府门的命令,此时,郭子仪却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人的性命。”儿子们闻听此言很是诧异,忙问其中原委。

郭子仪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而没有看到这声势有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陷害贤能的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事实也证明,正是因为郭子仪没有因为得势而居功自傲,没有因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将所有的名利都归给自己,所以才使得自己避免了“树大招风”的危险,得以安享晚年。

另外,当你铭记成功时不能居功自傲,得意忘形的同时,更不能忘记失败时,更要沉得住气,低调行事,这样才有机会从头再来,获得成功。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只有一面,得意与失意也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是分不开的。得意也好,失意也罢,很可能是一念之差。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才不会因为自己的成功而嚣张,旁若无人,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崇高身份而狂妄,傲视他人。得意莫忘形,居功不自傲,带给人的是冷静、是平安。

不为名利所累

邹韬奋说:“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地离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到你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低调的人皆懂得其中的道理,他们明白在辉煌中要淡泊,将耀眼的荣耀视如飘渺云烟;他们不会因事业的如日中天而迷醉,也不为台下的掌声而忘形,更不会和任何人去争那所谓的名利。如此这般之后,他们却恰恰能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汉朝文帝时,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君臣为此同心协力。一日早朝,汉文帝发现丞相陈平没上朝,便问何因,太尉周勃禀告说丞相是因病不能上朝。

文帝心中暗想,昨日还好好的,今日怎么就生病了呢?于是,退朝后,他决定去陈平家中一探究竟。见文帝亲自来探病,陈平既感动又惭愧,便向文帝道出实情。原来陈平想将相位让于周勃,因周勃在剿灭吕氏反叛集团中功劳比自己大得多。

文帝本来不知道消灭诸吕的细节,今日听了陈平的解释,才知周勃立下了大功,便同意了他的请求,任命周勃为右丞相,位居第一,任陈平为左丞相,位居其次。

不久之后,一天早朝时,文帝问右丞相周勃:“现在一天全国被判刑的有多少人?”周勃答曰不知。文帝又问:“全国一年的钱粮有多少,收入有多少?支出有多少?”周勃还是语塞,文帝有些不悦。转而问左丞相陈平。陈平不慌不忙地说:“您要想了解这些情况,我可以给您找来掌管这些事的人。”汉文帝更不高兴了,生气道:“既然什么事都各有主管,那么丞相应该管什么呢?”

陈平回答:“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事无巨细,每事躬亲。丞相的职责,上能辅佐皇帝,下能调理万事,对外能镇抚四夷、诸侯,对内能安定百姓。丞相还要管理大臣,使每个大臣能尽到自己的责任。”汉文帝听了此言,觉得甚是,先前的不悦立即消除了。

此时的周勃,对陈平是既感激又佩服。同时他也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丞相之位让于陈平,因为自己是一介武夫,在辅佐皇帝和处理国政方面的才能比起陈平差远了,为了国家百姓,江山社稷,自己理应让位。于是,几天之后,周勃便称病向文帝提出辞呈。汉文帝批准了周勃的辞呈,任命陈平为丞相,并不再设左丞相。在陈平的尽心辅佐下,文帝终于促成了汉朝中兴。

朱熹就曾经说过:“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人生在世,可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每一个人都不想默默无闻、庸庸碌碌地活一辈子,追名逐利是人之常情。然而,有得必有失,为名利所付出的代价到底值不值呢?为了家庭和睦兴旺、为了公众事业、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不过,一个人对名利过分的追求——不择手段地去争取,那必将受到名利的束缚,弄不好还会导致很多诸如君臣猜忌、父子不和、兄弟反目的情形发生。所以,只有看淡名利,不为其所累,才能保持心灵的纯净,才能在人生的沉浮与高楼大厦中,让生命更加光彩照人。

学会放下

电影《卧虎藏龙》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放下难言的负荷,方能解开心灵的枷锁;放下满腹的牢骚,方能蕴蓄不倦的威力;放下纤巧的诡辩,方能拥有深邃的思想;放下虚伪的矫饰,方能赢得真挚的友情。

然而,或许有人会对此提出疑问,因为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大都是如何努力、如何坚持、如何永不言弃,为什么反倒要提倡“放下”呢?其实这并不矛盾,歌德说:“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也就是说,人生是一门选择的艺术,坚持该坚持的,放下该放下的,这便是其中的真谛,也是必修课之一。

该放下时便放下,这绝对是低调者的智慧。放下失落带来的痛楚,放下屈辱留下的仇怨,放下无休无止的争吵,放下没完没了的辩解,放下对情感的奢望,放下对金钱的渴求,放下对权势的觊觎,放下对虚荣的纠缠……不进行无益的竞争,避免无谓的浪费,从而以退为进,赢得潜心发展的主动权,“条条道路通罗马”,此门不开开别门。寻找到与自己才能相匹配的新的努力方向,就有可能创造出新的辉煌。

法国有一个少年名叫皮尔,从小喜欢舞蹈,立志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可是,因为家境贫寒,父母根本拿不出来多余的钱来送他上舞蹈学校,而是将他送到一家缝纫店当学徒,希望他学一门手艺后能帮助家里减轻点负担。皮尔对裁缝这份工作厌恶极了,感觉非常痛苦,甚至想到了自杀。

在准备跳河自杀之前,皮尔决定给自己的偶像——“芭蕾音乐之父”布德里写一封信,因为他觉得只有布德里才能明白自己这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

很快,皮尔收到了布德里的回信,这一封简单的回信,却从此改变了皮尔的命运。布德里在信中讲了他小时候的事儿:小时候的布德里很想当科学家,但却因为家境贫穷无法上学。于是,他不得不跟一个街头艺人跑江湖卖艺……最后,布德里说,人生在世,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一定的距离。在理想与现实生活中,首先要选择生存,只有好好地活下来,才能让理想之星闪闪发光。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是不配谈艺术的。

布德里的回信让皮尔猛然省悟。他不再悲观和怨天尤人了,努力学习缝纫技术。在23岁那年,他在法国巴黎开始了自己的时装事业。不久之后,他便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装品牌,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皮尔·卡丹。

懂得放下,并不是想放就放,而是要更新观点。放下并不代表懦弱和窝囊,而是一种清醒和理智。人贵自知,适时选择该放下的就放下,是一种生存的策略。

放下与获取是一对矛盾,没有放下就没有获取,得到的同时必然也会失去。低调的人明白这一道理:面对成功与喜悦,需要学会放下;面对困难与挫折,也需要学会放下;面对物欲与名利,更需要学会放下。记住:学会放下,是尝试拥有的第一步。

宠辱不惊

低调者常怀有一颗淡然的心。淡然是对待人生、对待事物、对待名利达到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境界。马寅初先生说:“得意淡然,失意坦然。”这是使人心态平衡的最富有哲理的箴言。

然而,低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有些困难的。这个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令我们大家怦然心动,名和利都是你我所想要得到的,又怎能不喜不悲呢?这关键是你如何去看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心中无过多的私欲,那就不会患得患失了;其次,要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

居里夫人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她一生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获得其他奖项也达8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但是她却对成就看得很淡。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1910年,法国政府为了表示对居里夫人的尊崇,决定授予她骑士十字勋章,但是居里夫人拒绝接受。居里夫人——这位把荣誉看得淡如水的女性,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荣誉所腐蚀的人。”

现实生活中,总有许多人经常在抱怨活得很累,甚至已经达到不堪重负的程度。这不禁让人们产生了一些疑问:为什么社会在不断前进,而人们的负荷却越来越重、精神也越来越空虚了呢?

确实,社会是在不断前进,也变得更加文明了。然而,这样一个文明的社会还是有弊端的。社会的文明造成了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使人类陷于世俗的沼泽而无法自拔: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等等,这都够让人殚精竭虑的了。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人生的希望就会落空成幻影,乃至失落、失意甚至失志。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低调,只有做到了低调方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此时的低调是对生命透彻的领悟;对一切烦恼的顿悟;对生命真谛的领悟……以一颗低调的心善待一切是一种境界,那你就不必为一时的平淡或寂寞而急躁以至抱怨,也不必为一时的辉煌而诚惶诚恐或欣喜若狂。

追求低调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在面对荣辱时也要做到随遇而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低调更深层的境界。林语堂曾说过:“一个强烈的决心,以摄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热的欲望,以享乐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该无福可享,则亦不怨天尤人。”这就是对低调精神的精辟解释。

有错就改

鲁迅说过:“亡羊补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而不改。”一个人有缺点或者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能够下决心去改正,那就会日臻完善。古往今来许多名人也都犯过错,但他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并及时纠正,他们没有因此受到嘲笑,反而会赢得别人的尊敬。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个农户家庭。小时候,沈从文特别喜欢看木偶戏,常常因为看戏入迷而耽误了读书。

有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里偷偷地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那天木偶戏演的是“孙悟空过火焰山”。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阳落山,他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学校。这时,同学们都已放学回家了。

第二天,沈从文刚进校门,班主任就严厉地责问他为什么旷课,他红着脸,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班主任气得罚他跪在树下,并大声训斥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

第三天,班主任又把沈从文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而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班主任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从此,沈从文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长大后成了著名的作家。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的一生中不会没有错误发生,低调做人就是要直面错误。无论错误大小,都要勇于承认和及时纠正,亡羊补牢并不为晚,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而不改,那就等于犯了双重错误。

及时纠正错误是对自己过失行为的积极修正,所以是值得赞扬的事情;及时纠正错误也是从古至今人们都很看重的一种为人品质,它是自省和修身的重要方面。只有及时纠正错误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完善自己的礼貌修养;只有及时纠正错误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获得人生的更大进步。

其实,人的一生能做到的是少犯错误。如果不小心犯了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努力弥补过失的同时,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错误。低调的人绝不是不犯错误,而是同样的错误决不犯两次,他们敢于面对自己,面对别人,面对社会。这是勇敢的人,真实的人,也是最有收获的人。

要有自知之明

古希腊智慧神庙的大门上,写着这样一句箴言:“人啊,请认识你自己。”此理与中国的一句古训——人贵有自知之明,可谓异曲同工。有自知之明,就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而低调者恰恰具备这项品德,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对自己的长处、短处都有清楚的认知。

刘邦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帝王,因曾经做过乞丐,所以素有“布衣天子”之称。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与项羽相比,刘邦可谓毫无优势,但是最后却是他取得了天下。或许很多人会感到奇怪,其实刘邦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他身上确实有许多的过人之处,最可贵的是他的自知之明。

夺得天下后,在一次宴请部下的聚会上,刘邦问众人:“你们认为我是凭借什么打败了项羽而赢得天下的呢?”王陵站起来,说:“项羽慢而侮人,陛下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笑答道:“你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应军需,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人杰呀,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能胜利的原因。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这就是他为什么失败的关键。”

知道自己哪里不如人家,这就是刘邦难得的自知之明;而项羽因为没有自知之明,所以只落得了自刎乌江的结局,甚至临死还在说“天亡我也”,不可谓不愚。

《老子》中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说的是:能够正确地认识别人可以算得上有智慧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可以算得上聪明能干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现这样的人:他们谈论起人生大道理来头头是道,可是做起事情来,却常常束手无策,力不从心;他们心中也有鸿鹄之志,可若真的给了他们施展的空间,却又表现得差强人意,令人失望;他们还常常妄自尊大,目中无人,故步自封,不思进取……而这些都只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罢了,没有自知之明,他们很难有任何建树。

有人曾问过爱因斯坦这样一个问题:“您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可谓是空前绝后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这个人的问题,而是找来了笔和纸,在纸上画上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然后对那位年轻人说:“在目前情况下,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然而整个物理学知识就像这张白纸一样无边无际。”

处在什么位置上,就得在什么位置上寻找意义;不了解自己,就无法为人处世,就不知天高地厚,更不能从实际出发,有所进步。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有自知之明,摆正自己的位置。

美国的巴顿将军说过:“有一种东西,比才能更罕见,更优美,更珍奇,那就是自知之明。”的确,做人就应该有自知之明,低调行事,懂得经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样可以使自己更早地实现自我价值。

夹缝中求生存

在生活当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左右不定、进退两难的局面。这时,如果没有选择的机会,那就不妨低下头来,学会看别人的脸色,不轻易表露自己的心迹。然后在两难的夹缝中求得保全的一线生机,再将这种历练转化成巨大的力量,有一朝一日,这必将成为自己一飞冲天的资本。然而,总有许多人认为在夹缝中求生存是无能、无用之人用的“下下策”,因为对此十分不屑,结果却反而惹祸上身,甚至遭受杀身之祸。

王朴是明洪武年间的进士,因性情耿直,所以经常与朱元璋发生争辩,而且每一次都不肯屈服。一次,又因小事触犯了龙颜,因此被罢官回家。

朱元璋素来惜才,所以不久之后,便又召王朴进京,任监察御史。

本以为被罢过一次官之后,王朴的性情能有所收敛,但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任监察御史没多久,王朴就上千言书,指责朝政。朱元璋对此颇为不满。

一日,王朴又因事与朱元璋开始争辩,而且言辞十分激烈。朱元璋大怒,下令杀他。刚推到刑场,朱元璋想给他一次反悔的机会,又把他叫回来,问:“你改变自己的主意了吗?”王朴不明就理,仍义正词严地说:“陛下不认为我是无才能的人,升我为御史,为何现在将我摧残污辱到这个地步?假使我没有罪,为什么杀我,有罪又为何让我活下去?我今日只求速死!”朱元璋听后更是大怒,命令赶快行刑。

路过史馆时,王朴还高声喊道:“翰林学士刘三吾记下,某年月日,皇帝杀无罪御史王朴。”王朴就这样丢掉了性命。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面前,如果稍有不慎,随时都有人头落地的危险。所以应懂得如何在险象环生的夹缝中求生,如何保全自己,如何寻找机会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才是身为人臣的关键。一味地心高气傲,一点都不懂处世策略,只能毫无价值地送了自己的小命。如果能够克制住自己,谨慎一些,不但可以保全自己,还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刘备是蜀汉的开国皇帝,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时,刘备孤贫,以贩鞋织草席为生。黄巾起义时,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一同剿除黄巾军,有大功,之后任安喜县尉,不久辞官。董卓乱政之时,刘备随公孙瓒讨伐董卓,和关羽、张飞三人在虎牢关大战吕布。后来,诸侯割据,刘备势力弱小,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在荆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之后,刘备又占领荆州、益州,夺取汉中,建立了横跨荆益两州的政权,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俗话说:“夹着尾巴好做人。”若想在夹缝中保全自己,就要夹着尾巴,事事小心谨慎,低调的人知道耐心地营造自己,在夹缝中穿梭,在艰辛中涅槃。

刘备起家并不是什么大人物,他却在夹缝中生存了下来,最后三分天下有其一。所以,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潜伏、躲藏,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会在夹缝中被压迫、利用,甚至被挤压窒息。

所以说,只有那些能够在夹缝中生存的人,才能具有非凡的韧劲与超常的忍耐力,他们经历过夹缝中的历练,终归会成大器,成至尊。

福祸面前泰然处之

低调弥漫着一种深远的“意境”。比如说,有两个人同时看到一朵玫瑰花,一个人抱怨说,每一朵玫瑰花上面都有刺;另一个人则充满惊喜地说,每一枝带刺的枝条上都盛开着鲜艳的花朵。一样的玫瑰花在不同的人眼里,感受大不相同:悲观的人看到的是丑陋的刺,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美丽的花。所以,在成败祸福面前,低调是心境平和,坦然处之。

有些人遭遇了苦难和挫折时,眼中的世界总是灰暗的,阴霾漫天,充满了凄风苦雨;而另外一些人却在此时仍能感受到世界是洒满阳光的,即使是偶有风雨袭来,他们也相信天空终会平静,一道彩虹会划破天际。为什么在人们的眼中同样的世界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正是因为不同的人生态度。所以说,要想让自己有好的心态,那么不妨换个角度看世界。

用阴暗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是阴晦和单调的;用明亮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是充满光明和色彩的。当我们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幸时,常常会用“塞翁失马”来安慰自己。这个成语比喻人们暂时受到损失,但没有想到的是却由此而得到好处。“塞翁失马”可以是“坏事能变成好事”,也可以是“好事也能变成坏事”。

很久以前,塞外住着一个老人,人们都叫他塞翁。塞翁的儿子很爱骑马,有一天,塞翁放牧的时候,走失了一匹马。马是牧民的命根子啊,乡亲们怕他受不了打击,都来好言相劝:“你丢失一匹骏马,这真是个大损失。但千万要想开点,保重身体要紧。”这时,塞翁却十分平静地说:“没关系的,丢失好马虽然是一大损失,但谁知道这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

没过多久,那匹马竟然奇迹般地跑回来了,并且还带来一匹北方少数民族的良马。众乡亲闻讯,纷纷前来道贺。这时,塞翁又意味深长地说:“谁知道这不会变成一件坏事呢?”

因家里又多了一匹良马,塞翁的儿子太高兴了,天天骑马出去玩。这下可出大祸了,有一天,他骑得太快,一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把大腿骨摔断了。左邻右舍又来探望他,安慰塞翁。这时塞翁又说:“谁知道这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众人听了都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觉得他的脑子出了问题。

大概又过了一年的光景,由于北方的部落大举入侵塞内,青年男子都被抓去当兵了,这些被抓的人十之八九都战死在战场上了。而塞翁的儿子却因为跛脚未上前线,保全了一条性命。

“塞翁失马”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辩证思想,同时也告诉我们祸与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真正的低调者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们能用一种深远的、泰然的“意境”去面对旦夕祸福。

得意之时,不忘乎所以;遭遇灾祸,不沮丧绝望。这是低调的高超境界。面对人生的祸福,我们不妨换一种眼光来看。心境平和,目光看向远方,人生才会更好。

把功劳让给别人

高调的人,汲汲以求得名,然而名声却离他而去;低调的人,拒绝名声放弃利益,把自己的光环让给别人,却往往能够留得美名传。

后汉时期,大将郭威曾被汉隐帝任命为两军招慰安抚命。郭威领兵平定以李守贞为首的三镇(河中、永兴、凤翔)割据后,回到了国都开封(当时叫大梁)。

次日,郭威入朝参拜汉隐帝。皇上对他十分满意,并进行了安慰,赐予金帛、衣服、玉带等一大堆的物品。郭威没有接受,反而一一加以推辞,他说道:“为臣自领命以来,仅仅攻克一座城池,有什么功劳可言呢!况且我又领兵在外,而镇守京城,供应所需,使前方不缺粮,这都是朝中大臣的功劳啊!”汉隐帝为此十分感动。

后来,汉隐帝又提出加封郭威为地方藩镇,郭威还是不受:“宰相位在臣上,未曾分封藩镇,还有节度使也有功劳。”汉隐帝越发觉得郭威淡泊名利,十分难得,打算再赏赐他,郭威第三次推辞道:“运筹策划,出于朝廷;发兵供粮,来源藩镇;冲锋陷阵,出于将士,功独归臣,臣何以堪之!”

大将郭威没有居功自傲,反而将功名归于大家,这实在是低调处世的典范。这样做,不仅使他免遭朝廷上下的嫉妒,还留下了好名声。

然而,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才是一切事物的中心,世界都要绕着自己转。比如,把一次郊游时拍摄的一张照片拿给你看,你的眼睛首先往哪里看呢?当然是你自己。为什么呢?因为你最感兴趣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这并不是批评,只是一种实际情况,人对自己大凡都是如此。的确,人人都渴望自己被关注、被倾听、被景仰、被认为不同凡响,而且通常是跟另外一个人比较而言。这种意识驱使着我们经常打断别人的谈话或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发言,以便将周围人注意的中心引到自己身上。想想看,这在无形中却败了别人的兴致,从而疏远了自己与他人,真是对谁都没有好处。

虽然我们的积习一时难以根除,但想想拥有这种把光环让给他人的自信,将是多么令人愉快的好事,更何况做到这一点无需面对艰难困苦,你需要的只是勇气和毅力,以及一点点谦虚而已。而当你克服了爱抢风头的习惯时,你就会跳出需要别人关注的消极心态,转而拥有一种慷慨地把光环让给他人的自信。你不会因此而失去什么,相反,你的成熟美自然地昭示着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度,一种并不张扬的高度,你的内心就会升起一股奇妙的平静感。

把光环让给别人是一种低调处世的谋略。每个人在付出了必要的劳动和热情之后,他们都渴望得到别人和社会的肯定和认可,都期待着别人的赞许。一个低调的人往往会把别人最需要的东西慷慨地奉献出来,因为他们懂得为别人着想。赞许别人的实质,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和评价,而且是送给别人的最好礼物和报酬,是搞好人际关系的一笔暂时看不到利润的投资。能把光环让给别人表达的是我们的一片善心和好意,传递的是你的信任和情感,化解的是你有意无意间与人形成的隔阂和摩擦。因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