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族群出现了
移动互联时代,怎么创业?创业中应该注意什么?创业的环境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汤姆·海斯和迈克尔·马隆所写的《湿营销》提到一个大趋势:族群出现。
中国有句老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讲的就是人类天然具有成群结队迎接挑战的天性。这一点贯穿了人类的整个生存发展史。海斯和马隆认为:互联网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群体的构成方式,世界变得越来越缤纷多彩,复杂多变,破裂成无数个小群体;另一方面又在逐渐汇聚成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而混乱的整体。
人群被撕碎了,对企业而言,市场自然史无前例地破碎成无数个利基空间。消费者随机而无序地以新式群体面目出现,他们在每一分每一秒钟自由组合,新的族群诞生,旧的族群消亡。传统市场营销中的STP法则越发失效,随波逐流、见缝插针式的市场行为成为最有效的方式。寻找潜在市场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正如马隆所说:“往往还没来得及分析,利基市场就已经消失不见。”
无论是蒸汽机引导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是电气化驱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从来没有像互联网+时代这样,面临如此挑剔难缠的消费群体。互联网+时代的族群的显著特征就是熟人社交。移动社交网络是以熟人为核心重新构建的,因此族群和朋友圈成为影响整个社交网络的关键。这种全新的营销推广方式彻底颠覆了既往的工业化营销体系。这是典型的“Web2.0”。
Facebook品牌设计总负责人、前谷歌高级UX研究科学家保罗·亚当斯(Paul Adams)认为:网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将文档链接在一起,使用网站时,我们并不能与其他人互动。第二阶段是一些网站开始设置评论栏,人们开始拥有与其他人互动的机会,也就是在原有的页面上植入社交行为,增添社交网络链接。这两个阶段都属于Web1.0时代。第三阶段即社交成为网站的重要特征,网站围绕人来搭建,这才是所谓的“Web2.0”,其实质是对人类群体生活的模拟和对撕裂混乱、缤纷多彩的族群现实的追赶。
整个互联网正从文档与文档的链接、初级的互动,到彻底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络。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个人的信息和他的联系人圈子会彻底跟随:与朋友一起购物、旅行、点评分析某个产品和某个明星,在重大事件如升学、就业、择偶等方面受到朋友的影响。所以我们变成了一个个分裂的、大大小小的族群。正如保罗·亚当斯所说:一切以人为核心的企业将蒸蒸日上,业绩表现甚至会超过行业老大。蓬勃发展的企业一定是深谙人际关系之道的企业。
人是社会化动物,本能地渴望与其他人建立联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基于移动社交媒体的人类行为将与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趋于一致。用数据来证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2014年中国13.62亿人中手机注册人数已经达到12.4亿人,渗透率达到91%;中国拥有7亿的智能手机注册用户,每天手机上网超过4小时以上的达36.4%,在线应用中的第一名就是“即时通讯”。以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化网络媒体,开始成为企业用来塑造品牌和传播信息的绝佳平台。2014年微信公众号就已达到580万个,且每日新增1.5万个;微信广告自助投放平台已拥有1万家广告主。
族群之间的沟通越来越数字化,面对面不聊天,却通过微信互动的“奇怪”现象成为常态。族群的缥缈不定让企业头疼不已,往日无比忠诚的顾客越来越见利忘义,狡猾无比,并且能第一时间识别出营销动作,而且积极地抵制各种营销行为。一个人就是一个最优秀的品牌代言人。因为他的传播半径就是自己的族群——朋友圈,亲朋好友是他最信赖也是最信任他的群体,被他影响到的亲友又去影响亲友的朋友圈。假设一个人通常有200个人左右的朋友圈,那么这样依次影响下去,就是200的指数级爆炸式传播。
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撕碎了世界版图、模糊了产业边界、煽动了消费者造反、促成了族群的出现。但,幸好,我们有病毒营销。曾经的口碑营销,在沉寂15年之后重返江湖,营销变得越发迷人,营销对价值的创作变得越发单纯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