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专门负责观察和记录天文星象。司马谈对历史很感兴趣,他的这个爱好深深影响了他的儿子司马迁。司马迁小时候在龙门山务农为生,10岁就开始学习古文。他20岁的时候出门周游全国,到过很多地方。后来他被任命为郎中,奉旨出使巴蜀以南,在那些地方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就在这一年,汉武帝举行封禅大典,本来应该协助皇帝执行封禅大典仪式的司马谈却因为滞留在洛阳而没能参加。因为失去了这个百年不遇的盛会,司马谈很悲愤,很快就去世了。在临死时他嘱咐司马迁:“我们的祖先是周代的太史,后来衰落了。现在封禅大典我却没能赶上,是命不好啊!我死以后,你肯定会继承我的位子。自从孔子死后,历史就没人记录了,史书也因为战乱遗失了。我身为太史却没能把历史记录下来,你一定要完成我这个心愿啊!”司马迁流着眼泪答应了父亲。
司马迁就任太史令后,可以任意取阅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图书,他惊喜地发现原来那里面有那么多好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积累了不少材料。大约在公元前104年左右,他开始动笔撰写史记。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出击匈奴,结果被打了个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当时有个叫李陵的都尉带领5000步兵深入敌后,遭到匈奴骑兵的包围。李陵和手下的士兵拼死突围,前前后后杀了五六千匈奴骑兵,但由于寡不敌众,最后只有400多人逃回来,多数都战死了。李陵被俘虏后被迫投降。
当时这件事轰动一时,汉武帝下令把李陵全家都抓起来,然后召集大臣开会,讨论如何给李陵定罪。许多大臣都认为李陵不该投降,要严惩他的家人。而司马迁的意见则不同。他和李陵是好朋友,很了解李陵,他认为李陵带了那么少的兵深入敌后,本身就是指挥官调度的失误,不能怪在李陵头上。况且以步兵对付占人数优势的骑兵居然还能杀死那么多人,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说李陵这个人一直很爱国,这次他投降一定有特别的理由,会找机会立功回来的。
汉武帝大怒,他认为司马迁是把罪名推到李广利头上,而李广利又是他最宠爱的妃子的哥哥,所以司马迁是在讽刺他,于是斥责司马迁:“你为那种叛国的人辩护,可见你也是他一伙的,把他抓起来!”
司马迁为朋友辩护,结果自己被抓进了大牢,汉武帝正在气头上,说什么也不肯饶了司马迁,给司马迁判了腐刑。腐刑就是阉割,对于男人来说这是最大的耻辱,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受这种刑罚。司马迁受刑后也想到了死,但他更想到史记还没写完,还不能死,于是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当时经过多年战乱,周朝的学说衰落了,而秦朝根本不用古文,把《诗》《书》都烧掉了,所以当时留下来的古代文献资料很少。汉朝兴起后,萧何把律法整理了出来,韩信把兵法整理了出来,张苍制定出了章程,叔孙通恢复了礼仪,于是逐渐恢复了文化,那些当年散失了的书籍又慢慢地流传了出来。曹参推荐盖公讲解黄老学说,贾谊和晁错阐述了申不害和韩非等人的法家理论,公孙弘靠研究儒家思想而得到富贵,100多年过去了,从前的历史资料慢慢集中了起来。
司马迁父子俩前仆后继地整理资料,编写史书。他把那些已经被遗忘了的往事搜集起来,将古代君王的事迹从民间挖掘出来,写出了十二本纪。由于很多事发生时间不是一起的,为了弄清楚年代,他写了十表。礼乐制度一直都在改变,律法和历法也都一直变化着,兵书、山川、鬼神还有天和人之间的关系也都随着朝代的不同而变化,司马迁为了表明这种变化,于是写了八书。历史上有很多诸侯辅佐帝王,为了纪念他们,司马迁写了三十世家。而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的人物为历史作出了贡献,也留下了自己的赫赫威名,为他们写了七十列传。整部史记共130篇,52万多字。但是由于书中对当时的人有所褒贬,所以等到他死后才流传了出来一部分。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将整部书全部公布了出来,这个时候《史记》才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