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儒术:圣人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用儒学淬炼心态(1)

人不是靠心情活着的,而是靠心态活着。只有拥有了豁达宽广的心态,才能看到更开阔的世界。所以,儒家一直在对世人强调,心灵的解脱和心态的淬炼才是我们收获幸福、感受完满的关键所在。

1.心中有,眼中就有

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其实这就好比我们面前有半瓶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

心中有快乐,眼中才有快乐。若心中有忧愁,眼中就会满是忧愁。我们常常会觉得,别人这不好,那不好,别人小肚鸡肠、趋炎附势……说明什么呢?说明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根本就缺少一些宽容,缺少一些美好,所以我们才会一味地苛责别人,一味地要求别人。

也许我们还会想,就算我们自己有了宽容,有了美好,怎么能保证别人也有呢?我们一再地对他人予以宽容,予以美好,换来的却并不是自己期待的,那我们还能怎样呢?带着真善美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去包容,去理解,去坚持我们的善意——就算被践踏被排挤,也绝不改变。

孔子说:“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何谓“仁者不忧”?就是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去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何谓“智者不惑”?就是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

何谓“勇者不惧”?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左右。

面对世间纷纭复杂的人际关系,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真诚、和善、友爱、仁慈化解一切烦恼,哪怕别人并不领情。对别人好,不要奢望回报,那不是最高层次的仁爱,是怀有私心的有限的爱。要以直报怨,以我们的率性、爽直去面对他人予以的怨,而不是以怨报怨。以怨报怨只能招致恶性循环。要抱有一颗平常心,才能让我们的人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尘世变得开阔,使我们的心变得安然。

心里有花,眼里才有花;心里有爱,眼里才有爱。爱,比讨厌、比不解、比拒绝更让人觉得幸福。

心中有阳光,世界就有光明;心中有佛,看到的世界自是一派祥和;内心龌龊,看到的世界当然也是一片肮脏。

现在我们来看一则有关苏东坡的有趣的小故事:

苏东坡和佛印在某一天泛舟西湖之上。苏东坡自诩风流倜傥,于是这次借着风景优美、心情大好,又想在佛印面前显摆自己。于是游船行至湖心的时候,苏东坡便开始大放厥词。

他对佛印说:“你看,这边风景无限好,眼里所见都是美景,可是为什么我看你却不是那么美,而是就像一坨屎。”以前每次苏东坡挖苦佛印都是一语双关的,今天这么直截了当还是少见。苏东坡认为这样必定会惹恼佛印,让他发发脾气也好。

可是佛印看起来一点都没有生气,反而笑着回复苏东坡说:“我怎么看你像是一尊佛呢。”佛印果然心胸宽广,不仅不怒反而夸赞苏东坡,任凭苏东坡再聪明也不能破解其中的奥秘。佛印于是告诉苏东坡说:“我心中有佛,所以我看见的都是佛,在我眼里你就是一尊佛;而你心中有屎,所以你看见什么都是屎,所以你会说我像一坨屎。”

苏东坡哑口无言,就算是再才高八斗、满腹经纶也奈何不了佛印了。

一些人心理阴暗,于是便觉得别人都跟他一样。如果他是一个阳光的人,便也会用同样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电影《天下无贼》里,傻根是一个心地纯净的人,在他心里,这个世界没有贼,他单纯地认为周围都是好人。而王薄自己是个贼,他就可以一眼看出谁是坏人。

心中有佛,就是心中有向往、心中有美好、心中有希望。心底宽了,你的路就宽了,心中有了你的眼中自然也就有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与人为善,善始善终”不是一句漂亮的空话,而是需要我们付出毕生精力才能省悟的做人之道。把它放在现在的任何一个地方,怎不刻画出它内在的精辟之处呢?

这不仅仅是对自己,而且同样适合夫妻双方的相处,同学、朋友、同事之间的友谊交往,社会上各种人和事的交流、互动和沟通等等,我们用心体悟,我们用心做事,“积极的引导、正面的暗示”是我一贯提倡的原则!可能我说的佛和大家的佛不很一样,我的理解比较狭隘、片面吧!我对佛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是我认为总归它应该是对自身的一种思想精神上的提升,求佛就是追求一种思想境界。

见心见性。如此朴实而真挚的哲理,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来得有意义。

盲人音乐家阿炳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他永远无法见到的阳光,而且逼真地写出了阳光所象征的勇气与希望。当有人问及原因时,他说:“我虽然看不见大自然的阳光,但我每天都感受着心灵的阳光。它使我时刻觉得自己生活在光明中,生活在希望中。”

对于一个盲人来说,大自然的景致对他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但他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用一种坚强乐观的精神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照耀自己的生命,终于达到了人生的辉煌。这就是心灵的阳光的作用!

有些人之所以沉沦困境,一蹶不振,不是因为他承受不了所遭遇的挫折,而是因为他无法面对挫折带来的痛苦。其实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就会发现一切都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完全可以迎刃而解。

生活总有不如意,总有些坎坷,但只要我们努力不放弃,守住我们心中的那份温暖,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花香满径、阳光灿烂的。到那时,我们的笑容里将只剩下阳光,温暖我们的世界……

心中有阳光,眼中就有了阳光,全身就有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还可以照亮整个世界,温暖整个世界。

孔孟对你说

心中有佛,见到的都是光明,说出的话语都是善良的。心中有魔,见到的都是黑暗,说出的话都是邪恶的。说人是非者,本是是非人。每个人用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态度,思考所遭遇的情景,判断别人的作为。每一个人的心灵就像一面镜子,在自己的心中反射出自己眼中的花花世界。

2.给自己的“心牢”解锁

孟子强调培养浩然之气,认为无私无畏的人格力量的源泉,主要不是来自对外部价值规范的接受,而只能来自我们灵魂深处,来自我们切身感受到的、鲜活人性的魅力。具体的实现要依赖于以合乎道义的方式做人,从良心出发做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心,这样我们才能从心灵的囚笼中走出,自在而惬意,即使有千千万万的敌人,也敢勇往直前。

同时他也强调,任何一个人,只要不是天生完美无缺的,都需要学习“存养”,只有存养才能使人充分享受完满的生命。“存养”来源于《孟子》中“存其心,养其性”一语。“存”是保存、保护,“养”是养生。古人把养生当作一门最高深的学问,他们讲究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力求时时刻刻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但是,现代人虽然物质条件发达了,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问题却反而越来越多了。

近年来,英年早逝已成为一种频发的社会现象。早逝者有大学教师、科技精英、企业总裁、影视明星、政府官员、新闻从业人员、作家、艺术家、公安干警,等等,年龄大多在35~55岁。其中不少才华卓著、成就斐然的行业精英,只有三十多岁,就溘然离去。为什么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却反而下降了呢?难道不是因为他们不会养生吗?

现代人往往过分投入工作,忘记了身体的承受能力,忘记了生命本是目的而非实现任何其他事业或目的的手段。现代人之所以不懂得养生,固然可能与工作压力太大有关,但也与他们缺少传统文化修养有关。

中国古代的养生之道,试图把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贯彻到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去,时时把握生命的节奏,确保身心的和谐,力求做到时时养生、处处养生。所以他们强调对成败得失要看得透一点,再忙也要有闲情逸致,再苦也要颐养天年。

如果现代人懂得一点养生之道,或许不至于长期透支自己的生命;如果今天的教育体制中多教一些古人的修养思想,让人们变换角度去理解生命的意义,或许英年早逝现象会少得多。

由此可见,现代人行为方式上的不合理,主要是心灵的扭曲造成的。要解放自己的肢体,首先得解放自己的心灵。

你甘愿只看到地上的泥土,还是向往灿烂美丽的星空?勇敢地推开自己的心门吧,在与别人真诚、和谐的交往中,你会发现世界是多么有趣和宽广。

德尔玛是一名美国女子,生性乐观,可是现在她却总是愁眉不展,为什么呢?

原来她选择跟随自己的丈夫从军打仗,就住在沙漠里。没有都市的繁华和灯火辉煌,只有铁皮房子和沙漠。由于语言问题,她和当地的印第安人、墨西哥人都无法交流。而丈夫每天出去打仗,就留下她一个人,所以她整天都非常郁闷,觉得自己再窝在仙人掌堆里就快要烦死了,于是德尔玛就写信给父亲,希望父亲叫她回家。

不久,父亲的回信来了,德尔玛开心地打开信,结果信上只字未提让她回家的事情。父亲的信很简单,只有两行:两个人从监狱的铁窗往外看,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另一个看到的却是天上的星星。

一开始德尔玛很生气,不明白为什么父亲写了这么奇怪的回信给她。不过后来她还是琢磨起这两行字来,终于,德尔玛发现,原来父亲是要告诉她遇到困难不要总是低着头,要抬头看。于是生性本就乐观的德尔玛再也不郁郁寡欢了。她开始试着抬头看,看到很多星星和美丽的景色。她开始每天快乐地和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交流,发现语言并不是障碍。他们好客、善良,给了德尔玛好多陶瓷制品和纺织品,德尔玛也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此外,她还每天出去观察仙人掌,拿本子记录下它们的不同,对沙漠植物研究得特别透彻。

后来德尔玛回到美国以后,把在沙漠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快乐的城堡》,在当时还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自己的心牢,需要自己来解锁。只要我们抬头看一看,把心灵上的枷锁轻轻卸下,原本暗淡的天空也会透射出美丽的星光。

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需求,每个人都有一种天生的防御机制,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往往比较谨慎、理智。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如果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过于想要保护自己,表现出冷漠、高傲,甚至是自私,就会给别人造成拒人千里、不好接近的感觉。这时候的你就好像穿上了刺猬的衣服,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却用刺扎伤了别人。

所以,要在生活中获得友情、爱情,要在工作中得到别人的信任、获得领导的认可、与同事顺利合作,这都需要你走出为自己建的“心牢”,推开封闭的心门,拉近你与他们的距离。

生活不仅仅是柴米油盐,也不仅仅是两点一线的奔波,还有许多点点滴滴的乐趣存在,不能被忽略!而只有善于珍惜的人才会懂得如何去取得。

从一只小动物、一种小乐趣、一方小天地、一颗小心灵中寻找无穷、无限、无边的世界,给一汪看似简单、单调的清泉加入一些活水,让生命更加富有活力,充满热情,这样又怎么会陷入孤单的境地呢?也许,我们都该给心灵解锁,让自己活得更自然、有趣、有味。

孔孟对你说

人生就是道场,时时事事都存在着“迷”与“悟”。心也在百般搅扰中时而困惑,时而挣扎,时而绝望。当我们处处碰壁,撞得满头是包,也不知回头,累得再也无力挣扎时,安静下来的一瞬间,才发现:哦,原来后面的空间比前面大得多!于是乎,不得不悟了,美其名曰:“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之事大抵如此,往复循环中重复着极为相似的剧目。静下来解剖一下自己的心吧,还原本应自在的灵魂,解除心牢的禁锢,再现一个恬淡宁静的自我。

3.幽谧的田园不只在深山

田园是向往自由者的乐土,远古时代的人们就发出了“乐土乐土,谁之永号”的呼喊,以此抗议不平等的残酷现实。20世纪80年代的诗人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这样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现了他对现实中渴求不到的田园生活的无尽渴慕与向往,隐晦曲折地表现了对现代文明的绝望情绪。充满了喧哗与骚动的现代文明,与海子所追求的静谧与闲适相去甚远,在万般无奈中,海子选择了以死亡的方式和现代文明作别。他不愿看到一个他所留恋的田园诗般的中国农业社会的和谐生活图景在现代文明的浪涛冲击下一点一点被吞噬。在美好破灭之前,他提前挥泪作了告别,将那幽谧的田园珍藏于心间。

海子是纯真的,他一定要看着眼前的田园完美地存在下去,否则他宁可和它一道死去。他不能忍受田园的消亡,现实的田园消亡了,他心中的田园也就此死亡,他的理想之梦也就随之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