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纵览
下面我们来说《大学》的基本结构,按照朱子的分章注释,全文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第一章称为“经”,后十章称为“传”。
“经”据说是孔夫子的原作,他把我们如何进行身心的修养,进而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和步骤,都做了完整的归纳。在传统文化里,什么是“经”?万世不易为经,就是永恒不变的道路。就像地球仪上的经纬度一样,地球本身没有经纬度的,是为了人们方便认识地球,为了出行的方便,规定了一个“经纬度”。东经多少度,北纬多少度,你遵循了这个经纬度去走,就不会出错,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在传统文化里,经的意义也是这样。《大学》的“经”,就是让我们成为大人君子的一个根本方向和原则。
《大学》的“经”就是第一章,其基本结构可概括为“三纲、七证、八目”。三纲,就是第一句“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七证,就是七种修学、修证的方法和步骤,就是第二段“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七证的步骤;八目,就是八个目录、条目,就是怎样把七证的修养功夫运用在这八个条目上,通过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条目的贯通学习,就能够达到“三纲”的要求,从而完成最根本的大人君子之学。这是“经”部分的基本结构。
“经”的后面就是“传”,是对“经”的解释、补充、阐释和发挥。这一部分按照朱子的注解,说是出自于曾子的手笔。也有人说,在《礼记》中原本的《大学》是不分“经”、“传”的,全部都是曾子所作的一整篇文章,到了宋代以后,经过宋代大儒朱熹的注释分章才成了现在的格局。当然,这是学术上的争论,我们不管它,我们只是把《大学》的“经”和“传”拿来学习运用,拿来跟我们的事业、生活、待人接物相互印证,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至于学术上的争论,留给那些专家学者去做文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