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严守心门,活在当下(2)

还有,1979年,他的孙子考上大学,但因专业不合自己心意而烦恼,梁先生立即写信劝导:“得失利害之念愈少愈好,应当有一切平等观。要超然物外,高瞻远瞩,莫堕入成败得失窟中,若胸怀不能高爽,更易措置多乖,更容易失败了。”从中可见,梁先生对待声色名利以及人生的得失、去留的淡泊与超然,这是他对孙子的期望,也是他一生对待声色名利的态度。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心态,所以梁先生一生能让心从于自己的心,而不是从于身,被人心私欲所困。

人生于世,我们当如梁先生一样时时严守自己的心门,对待名利要有一颗淡泊之心,超然物外,声色名利,得失与去留,顺应天道,不强求,不违逆,活在当下,得而不忘乎所以,过而不留于心,去而不悲不惧,如此坦然,方为智者所为。

不求长生,不虚此生

梁先生语录:

不求长生,不虚此生。

生死乃人生常事。人生于世,难免一死。古人云,众生好生恶死。的确,自古便有向往长生不老的人。譬如秦始皇,多次派人入海寻求仙药,以求万寿无疆。然而,时至今日,这样的幻想仍然未能实现。事实上,生老病死,乃自然之常理,无人能逃脱这样的规律。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不论是才高八斗,还是大富大贵,抑或是德高望重,都免不了一死。

所以说,人生在世,我们与其幻想无限地延长生命的长度,不如想办法开拓生命的深度。这样一来,才能用有限的时间,挖掘出无限的潜能,让人生几十年漂亮、潇洒而又有意义。而这,与梁先生推崇的“不求长生,不虚此生”的观点是一致的。

实践表明,若不想虚度此生,就须得认真对待生活;更要严守心门,立足于当下。

季羡林先生曾说:“对于人生,我曾有过一些考虑。我认为,每个人的诞生都是被动的,没有哪一个人,除了佛祖释迦牟尼以外,能够预先制订计划,然后选人、选地、选时,再诞生。至于死,绝大部分也是被动的……”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人无权决定自己的生死,生命是极为可贵的,所以人生当被珍重。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人没有上辈子,也没有下辈子,只有这辈子。既然如此,面对这难能可贵的一生,我们就不能掉以轻心,坐失良机;而应当认真地过好这一生,实现生命的价值。而这,也正是梁先生“不虚此生”的内涵之一。

再者,人不能决定生死,纵然是自杀,也是枉然,因为没有谁会无缘无故就想了断自己。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深度。面对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与生命,我们不能不认真,不能虚度光阴,更不能虚度此生。否则,人生便不仅是存在缺憾,而是一无所有,遍布荒凉了。

生活中,浪费时间,不认真对待生命,不认真过好此生的,大有人在。比如,有人认为,自己还年轻,可以随便挥霍自己的时间。用时下流行的说法便是:我一无所有,只剩青春可以挥霍了。再如,有的人觉得自己离死亡还很远,因此,不必瞻前顾后,让自己活在忙碌中,甚至成天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地度过。又如,有人对“转世轮回”说深信不疑。因此,他们认为,这辈子就这样了,下辈子投好胎,过这辈子想过的生活……

殊不知,人生于世,应当严守心门,活在当下。

我们不求长生,所以在有限的生命中,要认真地对待人生。认真的方式,除了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成就非凡的、成功的自我之外,更应当懂得活在当下的可贵之处。佛祖释迦牟尼曾说:“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可以说,这寥寥数语,道出了生活的真谛:活在当下,一切安详。

关于这一点,梁先生持以“意欲持中,立足当下”的观点。梁先生在二十多岁的时候,经历过一次精神危机,曾两度试图自杀,但是未果。自此,梁先生对生死看得比较开,一生秉着“不求长生,不虚此生”的态度,活在当下,超然物外。

梁先生常说,自己自幼愚笨,但是他爱思考,很勤奋,也很认真。因此,他能坚持自学成材。纵然到了耄耋之年,梁先生仍坚持多读多思,笔耕不辍。

1987年,他对友人说:“李商隐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于一个九五老人,所剩的日子屈指可数了,但我丝毫没有颓唐、悲凉之感。语云:‘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止,思考不息。’只要我脑子还能用,我将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继续走下去,愉快而充实地送走这最后一段岁月。”

这就是认真对待人生,泰然活在当下,不求长生,不虚此生的梁先生。

人生于世,不过几十年,与其幻想,与其回忆,不如向梁先生学习,看淡生死,任其自然;同时,更要珍重此生,认真对待生活,活在当下,绝不虚此生。如此一来,便能了生脱死,今生今世,潇洒自如,成就卓著。

人无大不同,皆可为善

梁先生语录:

自其异者而观之,而无往而不异;自其同者而观之,则实亦无大不同。

人生在世,严守心门,活在当下,不可忽略与人相处的智慧——与人为善。

梁先生说:“人生不外如是无穷无尽地走着,人类历史不外如是逐步地发展着。”如若人生是一条路,那么人们终其一生几乎都在行走。这途中,为了生活下去,一般人所要解决的问题总是生活上的问题,而梁先生“却不是要生活下去”,而是思考着如何“从生命中解放出来”。因此,梁先生比较关注“人对人的问题”。

可以说,人对人的问题,是我们一生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人生几十年,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需要与人打交道,比如亲人、朋友、师长等,甚至包括陌生人。如此一来,就难免会有摩擦,小冲突或是矛盾。

人生中,我们若是为人际关系而困扰,何谈活在当下?再者,人生几十年,人对人的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若是处理得不当、不好,便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心绪与情境,如此一来,哪里能平心静气地放慢节奏,享受当下的生活呢?

所以说,生命中,若想严守心门,活在当下,与人为善的人生智慧不可不知。和谐的人际关系,能让我们更好地享受当下生活中的美。

但是,诚如大家所知道的,人对人的问题,是人生的一大难题。世人常为之烦扰且困顿。对此,有人练就一身与人相处的功夫,有人选择硬碰硬,也有人选择逃避。可以说,严守心门,活在当下,后两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对于与人相处的问题,梁先生指出,(人与人之间)“彼此相忤”“大成问题者”不少见,但是面对这样问题,我们不能用对待生活中的障碍物的态度,“譬如排除之、消灭之来解决”。因此,必须拥有“相安共处之道”,方能与人为善,活在当下,欣赏生活中的精彩,感受人生的美好。

“我觉得每人最初的动机都是好的。人与人都是可以合得来的,都是可以相通的。”这是梁先生的信念。秉着这样的信念,梁先生一生狂傲,却又能与人为善。他的诀窍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