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遵循闲聊的基本礼仪就不会尴尬(3)
女孩:“那当然了,那叫‘女性语言’。”
男友:“呵呵,比如呢?给我补习一下‘女性语言’吧,省得我都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东西。”
女孩:“好啊!你听着哦……”
由于男友遵循了闲聊的礼仪,因此他和女友的这次闲聊是愉快的,而彼此的感情也在闲聊中一点一点加深。虽然对女友所说的“睫毛雨衣”的话题并不了解,但他没有一脸问号地保持沉默,而是用问题回应了对方;紧接着又从对方的话——“我们女孩都管这种东西叫睫毛雨衣”中,找到了对方可能感兴趣的点——女性对于某些东西的特有叫法,然后由这个点衍生形成“女性语言”这一话题。
看,“从对方的话中积极地寻找响应点”这一闲聊礼仪并不是那么难以做到,不是吗?
只要我们遵循这一礼仪,我们就能够引导闲聊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像上例中的男友一样,让闲聊的话题从自己毫不了解的转换成自己相对可以了解的,进而更好地在闲聊中与对方互动,让闲聊更加轻松愉悦,也促使彼此的情谊逐渐变深。
坐下来,边喝咖啡(茶)边聊
如果我们细心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与坐在咖啡厅里边喝咖啡边聊天相比,站在街边聊天往往很快就结束了,并且其活跃程度也非常有限。而在咖啡厅中,我们往往会聊得更加投入和畅快。
因此,我们不妨请对方坐下来,边喝咖啡边聊。如果能遵循这一礼仪,闲聊会更加轻松而愉悦。
那么,为什么只要坐下来,再加上一杯咖啡,就能够让闲聊变得完全不同呢?其实,这是由人的心理所决定的。
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将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问,一组答。提问者要一个问题接着一个地提,中间不能间断;而回答者要立刻回答,不能沉默,也没有时间思考(这与人们在闲聊时很像)。并且,提问者与回答者在问答时被要求面对面地站着。
心理学家们观察了多组受试者的情况,发现提问者大都带有一些不容易自我觉察到的攻击性;而回答者则大都很紧张,甚至有很多本来口才很好的受试者也会回答不出问题,进退两难,只会说类似“嗯,那个……”“不,这个……”的话,就像下面例子中所描述的那样。
提问者:“有什么体育爱好吗?”
回答者:“我时常打橄榄球。”
提问者:“为什么不打篮球或踢足球?”
回答者:“我的兴趣就是橄榄球和阅读。”
提问者:“就这两样吗?没有其他兴趣爱好吗?”
回答者:“最近发现网络小说很有意思,正在看几本连载的网络小说。”
提问者:“网络小说对个人发展似乎没什么帮助,为什么还浪费时间去看呢?”
回答者:“嗯……这个是因为……因为……”
心理学家认为,受试者的紧张以及交谈的不和谐与受试者采用的交谈姿势有很大的关系,如果采用坐姿,情况可能会有好转。因为,只能站,不能坐,双手也不知道放在哪里好,在这种状态下,人很容易紧张起来,说话自然就很难像平常一样了;并且,从人类的演化角度来说,站姿是一种准备攻击或者行动的姿势,往往给人的潜意识带来压迫感。
为了印证“坐姿有利于彼此交谈”,心理学家们要求受试者采用坐姿来进行问答实验,结果发现情况明显好转,尤其是彼此间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两杯茶或咖啡的时候,双方都能更加轻松地进行实验,并对对方表现出足够友好的态度。
的确,在闲聊中,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几杯咖啡,能够有效地营造轻松的气氛,从而让闲聊更加轻松而愉快。
椅子能够让我们坐下来,使我们身体放松下来。彼此之间的桌子则具有缓冲、缓解压力的作用,能够促使我们更加从容、轻松地与人闲聊和交往。而桌上的咖啡或茶也同样意义重大,当话题很无聊时,咖啡或茶能够给予人充分的心理安慰,让人将闲聊继续下去,而不会轻易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从而破坏了彼此间的情谊。比如,有人会想:“这样的聊天真闷啊,很没意思呢!”低下头看着面前的咖啡或茶,闻着咖啡香或茶香,心情又忽然变得愉悦:“不过这咖啡(茶)还真不错!聊天内容无聊其实也没什么,我可以享用咖啡(茶)。”并且,有时候,咖啡或茶也能够成为我们闲聊的话题,能够让我们的话题多起来。
总的来说,请他人坐下来,为他人奉上一杯咖啡或茶,然后再聊,不仅是一种礼仪,一种修养,而且有利于闲聊的进行,有利于让我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快速与他人建立起好交情。
说到这里,或许你已经想到一个很适合闲聊的地方——咖啡馆。没错,咖啡馆是很适合我们通过闲聊打造交情的公共场所。
对于闲聊来说,咖啡馆中有很多积极因素,除开椅子、桌子、咖啡不说,那若有若无的人们的交谈声也很有利于闲聊。人在太过安静或孤单的空间里,往往会紧张,但是在咖啡馆中,我们能够看见其他人,听到其他人低低的交谈声,这不仅让我们有一种融入大众的舒适感,还能够充分调动我们的社会性,促使我们更加积极地与他人聊天。
因此,在我们与他人闲聊时,不妨将地点选在咖啡厅!
别让一问一答的无礼伤害了彼此的情谊
母亲边为儿子添菜边问儿子:“回来是坐的长途车还是火车?”
儿子:“火车。”
母亲:“今天是休息日,车上很挤吧?”
儿子:“不挤。”
母亲:“你回来的时候看到咱们小区前面那条街在施工了吧?听说要建成步行街。”
儿子:“回来的时候直接回家了,没注意到那条街的情况。”
母亲:“菜的味道还行么?”
儿子:“挺好的。”
……
生活中,或许是因为代沟,或许是因为不想让对方担心,又或许觉得彼此太过熟悉没必要多说什么,有时,我们在与他人聊天时,很容易像上面这位儿子一样,对方问一句,我们答一句。殊不知,这样的一问一答是相当无礼的表现,会让闲聊无法继续下去,会给彼此间的情谊造成严重的伤害。
闲聊时,如果对方一问,我们一答,那么当我们回答完毕,话题也就结束了。这种情况下,就算对方问得再多,抛出再多的话题,闲聊的内容也无法拓展开,闲聊也会很难继续下去。就像上例中母亲一样,她很想与儿子愉快地聊天、轻松地相处,因此她抛出了一个又一个话题。遗憾的是,每个话题都在儿子简短的回答中结束,闲聊无法再进行下去,相处的氛围也变得让人郁闷。
或许,当被母亲询问“回来是坐的长途车还是火车”时,儿子会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怎么什么都管,连坐什么车回来也要管,我已经是成年人了,坐车还能把自己丢了不成”,因此,儿子不愿意多说其他的,简单回答了事。
殊不知,对于母亲来说,儿子坐汽车还是火车并不是重点,只要儿子回来就好,她并不是什么都要过问。多数时候,只是想找个话题,消除彼此间的隔阂、愉快地闲聊和相处而已。但是儿子的“一问一答”式互动让母亲的心愿落空,对母亲的感情造成了伤害。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大多数人都是在闲聊几句的印象中去判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的。当有人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与我们聊天时,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是不被对方所接受的,对方不喜欢我们。这会让我们的心里很难过,情感很受伤。
因此,当我们面对类似情况的时候,应该尽量放轻松,尽量去配合,不能让自己的自我意识过分强烈。具体地说,我们需要在回答之后再加上一句话,这样的互动会让“一问一答”变成一段愉快的小闲聊,就像下面这样。
母亲边为儿子添菜边问儿子:“回来是坐的长途汽车还是火车?”
儿子:“火车。早上出门的时候看着天不太好,怕下雨长途汽车不安全,就坐火车了,所以今天到家有点晚。”
母亲:“那挤不挤啊?今天可是休息日呢!”
儿子:“还行,不是很挤,我坐的是卧铺。”
母亲:“恩,这就对了,可不能亏待自己。你回来的时候看到咱们小区前面那条街在施工了吧?听说要建成步行街。”
儿子:“回来的时候直接回家了,没注意到那条街的情况。要真建成步行街的话,那样你买东西就方便了。”
母亲:“是啊,听说那条街会开两家大超市,到时候你想吃什么我就可以立刻过去买回来做给你吃。有没有什么想吃的菜?下次你回来,我提前准备好。”
儿子:“没什么特别想吃的。妈,我早都不挑食了,只要是你做的,我都喜欢吃。”
……
看,这样聊天是不是温馨、愉快多了?
对方一问,我们一答的闲聊方式等同于拒绝对方,既不利于进行轻松愉悦的闲聊,也不利于彼此间的感情,是我们一定要杜绝的。而用“回答+一段话”的方式来回应对方,则是一种对对方感兴趣的表现,是一种接受的信号,有利于彼此愉快地闲聊以及快速消除隔阂、建立交情。
并且,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能够采用“回答+一段话”来回应对方也是具有沟通力的表现,是我们立身处世的重要资本。
总的来说,闲聊就像是传球游戏,如果他人问我们问题,我们只回答,就如同他人传球给我们,我们只接住,却不再传球给他人。试问,这样闲聊又怎么可能进行下去,并带给人快乐和趣味呢?
在闲聊时,我们需要谨记:一问一答等同拒绝!一个问题,仅仅一个回答是不够的,回答时,再额外多加一句话,才能愉快而轻松地闲聊。
适当降低自我意识
很多时候,我们在闲聊这一事情上受挫,都是自我意识惹的祸。自我意识过强的人对闲聊往往不是不屑一顾,就是敬而远之,又或者在闲聊中横冲直撞。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是失礼的。
对闲聊不屑一顾的人往往认为,闲聊的内容都是没什么意义的,所以闲聊也没有意义,因此不屑于浪费时间去闲聊。在这里,我们要重申的是,闲聊的内容的确没什么实质意义,但是闲聊本身却非常有意义,它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和谐、温馨的生活氛围的营造途径,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般,对闲聊敬而远之的人,其内心深处往往有一种恐惧感,他们担心自己会在闲聊中表现得不好,害怕会丢脸。因此,尽管自己并不抗拒闲聊,也了解闲聊的重要性,也完全不缺乏与他人闲聊的机会,但最终还是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聊。
这种担忧、害怕正是过强的自我意识所引发的。过强的自我意识让人只接受出色、成功的自己,拒绝出丑、失败的自己。当某一事情会带来失败、出丑的风险时,自我意识过强的人就会下意识地拒绝、排斥这件事情。
因此,对闲聊敬而远之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自我意识。
比如,可以通过自言自语来暗示自己适当降低自我意识,可以对自己说:“我是人,不是神!在闲聊中出丑或出错是很正常的,难道我真的要为了逃避出丑而放弃和他人建立好交情的机会吗?”
此外,从闲聊的角度来说,对闲聊敬而远之的人的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