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1章
饮食入胃即吐。遍医不效。先生用炒黑小茴香一钱。桂酒炒当归二钱。自制鹿角霜一钱五分生楂肉三钱。川芎八分。菟丝子一钱五分。水送阿魏丸七分。八剂而愈。次用乌鸡煎丸原方半料。永不复发。又一人患疟疾补早。左胁成痞。连于胃腕。按之痛甚。用炒桃仁为君。
佐以阿魏、穿山甲、鳖甲、麝香。丸服。全消。此二条较之临证指南所载者为更佳。故附于此。予又亲见杭州一富家妇患痞块。用黑神丸大效。每痛作呕胀不堪。服此即愈。数十服后百苦皆除。然半年外。以他病暴殒。因思漆身为癞之言。脏腑岂堪常漆耶。清纯冲和之气耗丧于此药而不觉也。再观丹溪治方提领。用参、术、归、芍等煎汤。下保和丸二十五。
龙荟丸十五。治冯氏女。先用左金丸、青六丸。后用参橘桃芍丸。治卢子裕疟后食酒肉而成块在左胁。用参、术、柴、苓、枳壳煎汤。下阿魏五。保和二十。抑青十。与点十。攻块五攻块者。青皮、三棱、桃仁、桂枝、海藻、醋调神曲为丸也。治下邳钱郎。用保和二十。
温中二十。抑青十。以白术、木通、三棱汤下。此等方法。皆补药与磨积相半。而必兼清肝之药。大抵因怒成块者居多也。又如陈里长男。饱食牛肉豆腐。成块在右胁。脉弦而数。即明告以此人必性急。块上不可按。按则愈痛。痛则必吐酸黄苦水。而用荔核、山楂、枳实、山栀、茱萸、人参、姜汁以止痛。继用皂角煎汁制半夏。合黄连、石碱。用糖球膏为丸以消块。此仍是治肝为主。磨积为助。学人能逐案细绎之。自有悟处。
王海藏载万病紫菀丸云。李灵患肥气。日服五丸。经一年。泻出肉鳖二枚愈。李知府妻梅氏。带下血崩七年。骨痿着床。日服五丸至十丸。取下肉块如鸡子状愈。以及赵侍郎泻出青蛇七条。王氏泻出癞虫如马尾者二升。今览其方。巴霜、川乌甚少。余如人参、黄连、皂荚、川椒等。皆平庸药。不若耆婆万病丸之芫花、甘遂、蜈蚣、芫青、石蜥蜴等之有毒也。
何以能着奇功。惜未试之。
又按阿魏丸方甚多。如医林阿魏十四味。内有石碱、风化硝。小阿魏丸七味。乃棱、蓬胡椒、青皮、木麝二香。心统消积阿魏丸共八味。内有三棱、莪术、牵牛、穿山甲。丹溪阿魏丸治肉积者只四味。又医林小阿魏丸。即丹溪治陈里长男之三味。却无阿魏。犹之琥珀膏。只大黄、朴硝各一两为末。以大蒜捣膏贴之。并无琥珀也。总须对证择用之。
前阴病
东垣治一人。前阴臊臭。又因连日饮酒。腹中不和。求治。曰。夫前阴者。足厥阴肝之脉络循阴器出其挺末。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为五臭。入肝为臊。当于肝经泻行间。
是治其本。后于心经泻少冲。乃治其标。如恶针。当用药除之。酒者气味俱阳。能生里之湿热。是风燥热合于下焦为邪。经云。下焦如渎。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酒是湿热之物。亦宜决前阴以去之。治以龙胆泻肝汤。又治阴邪热痒。柴胡梢二钱。泽泻二钱。车前子二钱。
木通五分。生地黄、当归梢、草龙胆各三分。作一服水煎。以美膳压之。
震按龙胆泻肝汤治前阴病之由于湿热者。今人亦因此案而知之。然此案分量之轻重。与此病则为恰合。非不可移易之数。又当随病情损益为妥。
丹溪治一人。年少玉茎挺长。肿而痿。皮塌常润。磨股不能行。二胁气上冲。先以小柴胡加黄连。大剂行其湿热。次又加黄柏。降其逆上之气。挺肿渐收及半。但茎中有一坚块未消。遂以青皮为君。佐以散风之剂。为末服之。外以丝瓜汁调五倍子末敷之而愈。
一人色苍黑。年五十余。素善饮。忽玉茎坚挺。莫能沾裳。不可屈腰作揖。常以竹篦为弯弓状。拦于玉茎之前。但小溲后即欲饮酒。否则气不相接。盖湿热流入厥阴经而然也。专治厥阴湿热而愈。
震按此亦龙胆泻肝汤证。上案之用小柴胡加黄连者。以两胁气上冲也。下案不认作肝火湿热。洵是高手。于此见辨病宜详细。不容少涉模糊。
一妇产后。因子死。经断不行者半年。一日少腹忽痛。阴户内有物如石硬塞之而痛不禁。众医不识。青林曰。此石瘕病也。用四物加桃仁、大黄、三棱、槟榔、元胡索、附子、泽泻、血竭为汤。二剂而愈。
薛立斋治一妇人。胸膈不利。内热作渴。饮食不甘。肢体倦怠。阴中闷痒。小便赤涩。
此郁怒所致。用归脾加山栀、芎、归、芍药而愈。但内热晡热。用逍遥散加山栀。亦愈。后因劳役发热。患处胀肿。小便仍涩。用补中益气加山栀、茯苓、丹皮而愈。
一妇人阴中突出如菌。四围肿痛。小便频数。内热晡热。似痒似痛。此肝脾郁结之病。
盖肝火湿热而肿痛。脾虚下陷而重坠也。先以补中益气加山栀、茯苓、车前、青皮。以清肝火。升脾气。渐愈。更以归脾汤加山栀、茯苓、川芎调理。更以生猪脂和藜芦末涂之。而收一妇人阴中挺出一条。五寸许。闷痛重坠。水出淋涩。小便涩滞。夕与龙胆泻肝汤分利湿热。朝与补中益气汤升补脾气。诸证渐愈。再与归脾加山栀、茯苓、川芎、黄柏间服。调理而愈。后因劳役。或怒气。下部湿痒。小水不利。仍用前药而愈。亦有尺许者。亦有生诸虫物者。用此法治之。
一妇人阴内痛痒。内热倦怠。饮食少思。用参、囗、归、术、陈皮、柴胡、炒栀、车前升麻、芍药、丹皮、茯苓。治之而愈。若阴中有虫痒痛。亦属肝木。以桃仁研和雄黄末。
纳阴中以杀之。仍用清肝解郁。或以鸡肝纳之。取虫之法也。
立斋又曰。余奉侍武庙汤药。劳役过甚。饮食失节。复兼怒气。次年春。茎中作痒。时出白津。时或痛甚。急以手紧捻乃止。此肝脾之气虚也。服地黄丸及补中益气加黄柏、柴胡山栀、茯苓、木通而愈。丁酉九月。又因劳役。小便淋沥。茎痒窍痛。仍服前汤加木通、茯苓、胆草、泽泻及地黄丸而愈。
一男子茎中痛。出白津。小便秘。时作痒。用小柴胡加山栀、泽泻、炒连、木通、胆草茯苓。二剂顿愈。又兼六味地黄丸而瘥。
震按立斋诸案。治法详备。可补东垣丹溪之未逮。且以补药解郁平肝。又开一局。盖院使擅长于补。其用参、囗、归、术。如布射僚丸。百发百中也。末案纯用清理。又知其非一味蛮补者。
〔附〕一男子阴肿大如升。核痛。医莫能治。捣马鞭草涂之而愈。
一人茎头肿大如升。光如水泡。以二陈加升麻、青黛、牡蛎。二剂而愈。
一人玉茎硬不痿。精流不歇。时如针刺。捏之则胀。乃为肾满漏疾。用韭子、破故纸各一两为末。每三钱。日三服。即止。
一人在山亭裸体而卧。其阴茎被飞丝缠绕。阴头肿欲断。以威灵仙汁入水浸洗而愈。
阳痿
周慎斋治一人。年二十七八。奇贫。鳏居郁郁不乐。遂患阳痿。终年不举。温补之药不绝。而证日甚。火升于头。不可俯。清之降之皆不效。服建中汤稍安。一日读本草。见蒺藜一名旱草。得火气而生。能通人身真阳。解心经之火郁。因用斤余。炒香去刺成末。服之效月余诸证皆愈。
张景岳曰。余尝治一强壮少年。遭酷吏之恐。病似胀非胀。似热非热。绝食而困。众谓痰火。宜清中焦。余诊之曰。此恐惧内伤。少阳气索而病及心肾。大亏证也。遂峻加温补。
兼治心脾。一月而愈。愈后虽形健如初。而阳寂不举。余曰根蒂若斯。肾伤已甚。非少壮所宜之兆。速宜培养心肾。庶免他虞。彼不肯信。未及半载。竟复病而殁。可见恐惧之害。其不小者如此。
〔附〕一少年新婚。欲交媾。女子阻之。乃逆其意。遂阴痿不举者五七日。以秃笔头烧灰。酒下二钱而起。
震按巢氏病源。以肾间动气。为人之根本。故老年而能御女。七十岁至八十岁犹生子者其动气之禀于生初者独浓也。浓则刚。阳自不痿。生子之时。已是大寿。至不能生子而死谅必又有数年。岂非耄耋乎。亦有六十岁左右即阳痿者。必不能至大寿。须任其自然。绝意淫欲。尚可延龄。设以兴阳药内服外洗。求为御女之事。不数年而死矣。又如壮年无病而阳痿。其人多夭。少年虚损而阳痿。其死立至。皆由肾间动气早衰也。动气即命门真火。所以生长元气。煦燠元阴。故气曰阳气。精曰阳精。其盈亏俱得于先天。盈者虽斫丧而无伤。
亏者虽葆养而不足。并非药石所能扩充。乃扁鹊新书载王超老淫故事而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此说荒唐。断不可信。又考宗筋聚于前阴。前阴者足之三阴。及阳明少阳冲任督跷九脉之所会。而九脉之中。阳明为之长。内经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所以胃强善啖之人。其于欲事必强。反是则痿而不举。或举而不坚。是胃气能为肾气之助。古云。精生于谷。又云。男子精盛则思色。其道理可喻矣。新书之言。不过如宋人揠苗耳。况丹药之害。可胜言哉。
阴吹
张路玉治一仆人之妇。经闭三月。少腹痛贯彻心。而阴吹不已。与失笑散一服。瘀血大下。遂不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