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2章 新北(1)

[行]

新北市区与台北市已连成一片,在台北市怎么行,新北市亦然,绝大多数偏远的乡镇都有方便的交通工具到达。

[住]

与台北市只隔了一条淡水河,但在服务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新北市的住宿房价就降了许多,在台北玩,完全可以考虑新北市捷运沿线的旅馆酒店。

新北市以前叫“台北县”,因为人口超过直辖市门槛而直接升格为直辖市,与台北市虽然只差了一个字,是“县”,但不管是建设、气质,好像就差了很多。

以前常有人开玩笑,说台北市人觉得只要一跨过淡水河,通通都是南部。台北市的人觉得以前台北县,现在新北市的人“好像”不算是台北人,其实如果你有机会自己跨过一次淡水河,就会有这种感觉。

比起“文艺的”台北市,淡水河“那一边”会更草根一点,不知道怎么解释。新北市的马路经常让台北人摸不清,台北市区的马路尚属正方,到了新北,一过桥,就跟迷宫似的,绕都绕不出去,还有圆的路,脑子会乱成一团。

台北市人到现在说“新北”都有点别扭,好像只有郊游的时候才会想到那些地方。新北的市区和台北市区明显比不上,但是外围乡镇……嗯……现在已经是“区”了,那些自然风光,山啊海的,人文情调,却经常是世界级的,恐怕,这才是新北市最自傲的地方。

淡水

许多人来台湾都会去淡水看夕阳,到渔人码头去玩。淡水似乎只是个观光客众多的河口小镇,很少有游客会去想,这个曾经的台湾第一大港,在台湾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大概是这个河口小镇的居民看过太多来来去去的侵略者与统治者,有太多艺术作品、音乐作品在描写歌颂这个小镇,尽管游客众多,淡水一直有种淡然而沉稳的气质。

淡水红毛城

16世纪大航海时代,欧洲海权国家势力开进亚洲,这正是东方遇见西方的时候,他们发现台湾地理位置极佳,是连接东南亚及东北亚的中继点。这时已经占领菲律宾的西班牙人眼见台湾南部已经是荷兰人的势力范围,继续北上,他们在这里发现了河口要冲,兼具河港与军事的优越位置,1628年在淡水河口建造了“圣多明哥城”(San D·ming·),即今日的红毛城址。

1642年,满头红发的荷兰人北上,驱逐西班牙人并重新筑城,由于汉人称荷兰人为“红毛”“红夷”,此城因而被民间称为“红毛城”。现在看到的红毛城,大部分为这次重建的样式。待郑成功渡海东征驱逐荷兰人,郑氏降清,淡水因与大陆最近,本身又为良港,因此由渔村渐成街庄和通商港口。

1860年的《天津条约》,淡水开港,注意台湾经济利益的英国,于是在开放的各口岸设立洋行及领事馆,英国乃于1867年与清政府订立《红毛城永久租约》,第二年在红毛城内建了领事馆。那三座建筑是19世纪典型的英国殖民地建筑式样洋房,墙壁为清水红砖,屋顶是闽南红瓦,一楼屋内的彩色地砖是爪哇产品。一楼回廊立面是弧券拱,二楼回廊立面是半圆拱,每根砖柱上都刻着蔷薇花。而回廊,是东南亚旗楼特色,兼具遮阳挡雨的功效。那时候的淡水,是茶、樟脑、硫黄、煤、染料等土产的输出和鸦片、日常用品的进口地,使淡水成为全台湾最大的贸易港,各国商人云集。

真理街

这条短短的街被称为可以一路从幼儿园读到大学,淡水本地人几乎都在这条街上混过。整条街上,古迹也不少,是充满了故事的一条街。淡水从三民街以西这个片区,是本地人口中的洋楼区,是当年被划为洋人可以置产居留的地方,迥异于淡水其他地方,洋楼、洋行、教堂、西式学校依山坡逐层而建,远远望去颇有拿波里的感觉。

走上真理街的斜坡,淡水中学对面的小白宫,是前清淡水关税务司官邸,建立于1870年,因为整个建筑主体是以白色为主,所以被称为小白宫。再往前走,是有名的淡江中学,众所皆知,这是电影《不能说的秘密》里的主要场景,这是座环境非常优美的历史名校,校舍、回廊、校园都是满满的中西合璧风格。校内八角塔是最有特色的地方,融合了中国的宝塔和西方拜占庭式建筑,并且按照农舍三合院格局将两翼的教室依次降低,是淡江中学历代的精神堡垒。因为学校清幽美丽,不仅是电影,很多MV也喜欢选择在淡江中学校园内拍摄,但你以为周董只是因为学校美丽而选择在这里拍摄吗?事实上,他是这所学校音乐班的第一届校友,对学校充满了深深的感情。

再往前走不远是理学堂大书院,亦是淡江中学及旁边真理大学的前身,1872年到1880年间,加拿大籍传教士马偕以露天教学的方式,于路边、榕树下、溪边或是海边传教,他的职责是培训传教、医疗、教育等人员,故在返乡述职之际募款,1882年学校建成,以马偕故乡牛津郡为名,称“Oxf·rd C·llege(牛津学堂)”,是台湾最早开始西式教育之地。从理学堂大书院到淡江中学,再到旁边的真理大学,历史一脉相传。

理学堂往前走下坡,就会到红毛城,整条真理街本身就是一座历史博物馆,现在你也知道了,周董在《不能说的秘密》里骑着单车载桂纶镁上学,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真理街的上坡会让你骑到累死,还载人呢!

马偕与淡水

在淡水中正路、三民街交叉口有一大胡子像,你晚上看到还会吓到,以为是人脸章鱼身,那就是马偕博士像,提到淡水的历史、北台湾开发史,都离不开这位大胡子加拿大人。

1871年,年轻的传教士马偕,刚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就奉加拿大长老教会派遣来到沪尾(今淡水),展开传教生涯。他学习闽南话,并且四处旅行传播福音,整个台湾北部都有他的足迹。马偕常以医疗传道,一边旅行,一边和助手在路边帮人拔牙,在台湾的30年,马偕总共为台湾人拔了超过21,000颗牙。1880年,他开设北台湾第一家西式医疗院所,就是现在马偕街6号、淡水长老教会旁边的偕医馆。

1882年马偕创设牛津学堂,除了教授神学,还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伦理、中国历史,自然科学的天文、地理、地质、植物、博物、矿物及现代医学、体操、音乐等,是台最早西式教育之地。1884年,又建立一专供女子读书的女学堂。在那台湾民风保守、不希望女人受教育的年代,女学堂不但学费全免,还补助交通费、提供吃住与衣着,第一年就收了34人。

1884年中法战争,法军企图占领淡水,群情激愤下教会被民众拆毁,但法军猛烈轰炸淡水市街,偕医馆内外都挤满受伤的士兵及百姓,马偕不分中国人和法国人,都尽心尽力地照顾,还受到清政府的褒奖,也得到各国人士的尊敬。

马偕娶台湾女子为妻,在台湾生子,两个女儿皆嫁台湾人,独子也继续接过在台湾宣教的棒子,创办了淡江中学。1901年马偕罹患喉癌过世,最后葬在淡水,就是淡江中学里面的马偕墓园,以围墙与一旁的外侨墓园隔开,以表明自己是台湾人。对于台湾来说,马偕不只是传教,他因着爱台湾的缘故,将西方文明引入尚未受现代化洗礼的台湾社会。而台湾因为有马偕,大大开启了民智,论对台湾之功绩,他是扭转台湾社会风气的第一人。他对台湾的牺牲奉献,正如他的座右铭-“宁愿烧尽,不愿朽坏”。

马偕的著作《台湾遥寄》,是现在研究19世纪末的台湾的重要文献之一。在“卷首语”中,有这么一段话:

遥远的福尔摩沙是我心所挚爱

在那岛上我度过一生最好的岁月

我爱他那黑褐色皮肤的子民

不管是汉人、平埔族、高山族

过去这二十三年我在他们当中传扬耶稣福音

为了以福音服侍他们

我满心情愿献上我的生命

即使一千次也不足惜

淡水河岸

从淡水捷运站一直走到渔人码头这一段路的河岸风光,除了游客越来越多,基本上几十年不变。一路上会看到老旧洋行仓库,停着小舟的旧渔港,随意搭建的水上人家。信步漫游在河岸边的大榕树下,江风扑面清爽。如果你经过渡船头,可以搭小轮渡噗噗噗慢慢荡到对岸八里码头的商店街去逛逛,吃盘炒孔雀蛤,再慢慢搭回来。若是能站在这里欣赏淡水慢慢落下的夕阳那就更好了,夕阳余晖,满天金光,点点人影,美死了,就像著名的台湾民谣《淡水暮色》里写的“日头将要沉落西,水面染五彩,男女老幼在等待,渔船倒返来”。这是一条多么适合散步的路线。

渔人码头

沿着河岸走到底,是著名的渔人码头。别看淡水河宽阔,其实泥沙淤积严重,渔人码头是以前的淡水第二渔港,就是因应旧渔港无法使用而辟建的。十几年前,渔人码头开始转型为观光码头,打出了名号,到淡水的游客都会来渔人码头玩,自从名为情人桥的纯白跨港大桥建好后,也成了这里的地标。在渔人码头看日落与在河岸看日落是完全两种的不同感觉,开阔而气象万千。

渔人码头刚转型观光时,曾发生一个冷笑话:某假日,渔人码头照例挤满游客,只见一忧郁少女独自站在港边,因为她穿着一袭红衣,站得又离水边那么近,很难不吸引大众的目光,众游客都发现她神情有异,大家都心里有数,但也没人敢上前劝她。只听见“扑通”一声,那红衣少女跳了下去,在岸上的游客心头一惊,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到一个身影也跃了出去,原来是一老爷子跳进水里,挣扎了几番后将红衣少女救上岸来。群众以崇拜的眼光看着这位英雄,纷纷拍手,有人就问他了:“阿伯,你怎么那么有勇气想也不想就跳下去救人?”老爷子愣了一下,突然就怒了:“恁祖妈勒!也不知是哪一个猴死囝仔突然推我下去……”众人听了哗然,一哄而散。

北海岸

从淡水出发,一路经过三芝、石门、金山、万里到基隆,这条路线是台北的黄金海岸线,有细白的沙岸,也有姿态各异的嶙峋岩岸,这是个很适合坐车一路兜风过去的地方,如果有时间,骑着自行车那是更好啦。你在一路上风景美气氛佳的地方,一定可以看到许多用面包车改装的行动咖啡车,那可是北海岸的特殊景观。

石门洞

石门区真的是因为石门洞而得名,车开到这里只要你没睡着,一定可以看到这个地质奇景,经年累月的海水浪涛冲凿,再加上地形隆起而形成一座高约10米拱门状的天然海蚀岩洞。走入洞门又是另一番景色,海风徐徐吹来让人心旷神怡;而洞外的海滨,石砾浅滩,混杂了大量的螺贝类、粗贝壳沙与礁石,色彩斑斓,造型各异其趣。

十八王公庙

除了自然景观,石门这海滨小镇之所以人潮汹涌,一堆大巴聚集,都是因为这间香火鼎盛的小庙,金纸永远熊熊燃烧,烟味浓密而呛人,全台知名,更奇妙的是,入夜之后才是它最热闹的时候。据说清朝中叶时,有17位福州巨绅于乘船进香途中遭海难而丧生,仅一只随行的忠犬存活,但忠犬最后仍以身殉主,石门乡人见此狗如此义行,乃将17人与此狗合葬一冢,并建庙奉祀,名为“十八王公”。每逢年节,附近的居民便纷纷上香祭拜,日子一久,人们就以“十八王公”相称膜拜。传说自此以后,石门这里的渔夫在海上遇到危难时,“十八王公”经常显灵相救,于是人们乃集资建小庙加以奉祀。小祠建成之后,显灵的事迹愈多,信众也越来越多。如果你在这条海岸公路上堵车,那肯定又是有大批进香团到十八王公庙了。

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是,十八王公庙的香炉,除了线香外,插满了一根根竖立的白色长寿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传说十八王公嗜烟,于是有了这个习俗,也把整座庙熏得浓烟密布,瓷砖壁面都是黑的;又传说溺毙的人身子比较冷,所以供桌上也出现很多如烧酒鸡、麻油鸡之类暖身子的热汤。也许你会觉得奇怪,石门这个海边小镇,最有名的特产竟然不是海产,而是肉粽。据说以前的船家在海中航行时,为求平安,就是以携带方便的粽子祭拜;后四方信徒前来,也跟着用粽子当祭品,祭完顺便带几个粽子吃,石门粽慢慢也成为特产。

金包里老街

从清代开始,金包里(金山)就是北海岸最重要的聚落,以金包里老商业街为核心。大屯山脉南边山脚下是台北市区的北投士林,北边山脚下是靠海的金山小镇,早年金山捕捞到的渔获一路翻山越岭扛到士林贩卖,再将生活所需品扛回来。这条全长20千米的古道称为鱼路古道,现在是台北近郊区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健行道路之一。

台北人从小说“去海边”,脑子里第一个浮出来的经常就是金山小镇。但现在金山老街假日总是人潮汹涌,不仅因为它是个有点情调的海边港村,或是有漂亮的沙滩,很多人都专程来这里泡温泉吃小吃,尤其是“金包里鸭肉”。金山就是个2万人的小城,一到假日,竟然可以吃掉上千只盐水鸭,半条街的游客都在吃鸭肉。这几年金山出现很多知名的蛋糕店,竟然让一向自以为见多识广的台北人趋之若鹜,一到假日就翻过阳明山来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