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
一、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的心理特点表现为活泼、好动,玩什么都是有滋有味,对什么事物都感到新奇,容易发生兴趣,但也容易转移;好模仿但注意力较难集中,情绪易于变化,自我控制能力差;形象思维占优势;有较强的依赖性,喜欢集体活动并表现出能当面开展批评;不分男女界限,喜欢充当强者或领头人,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等一系列特点。因此,在趣味田径教学中,不仅要发展他们的身体,而且老师要做到以身作则对他们的言行进行引导,使之对所接触的事物建立一个正确的概念,而且要不断地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纪律、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在安排游戏内容时要尽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动作的结构要使上肢、下肢、左侧、右侧和全身的肌肉都能得到相应锻炼。游戏与健身形式的确定和安排要注意使学生既活泼好动又开动脑筋;既学习了趣味田径的知识、技术又培养了思想品质;既需要克服困难、锻炼意志又能体现出活动的愉快感。
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注意的分配能力差且容易冲动,为了安全起见,在选择内容时要尽量安排一些徒手活动,少安排借助器械的活动,特别要注意避免在容易出现危险的地方进行活动,如河边、陡坡、公路旁等,同时还要注意奔跑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冲撞现象。在教法上应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为主,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并加以示范,使学生清楚活动的玩法和要求。教师要注意抓住儿童模仿力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弱的特点,如果教师只讲解而不加以完整的示范或图示,则很有可能导致教学秩序混乱的现象。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要给与鼓励。开展趣味田径不仅要发展儿童的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同时,也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智力和心理的发展。
二、少年的心理特点
心理学研究证明,少年的心理特点表现为思维能力提高较快。主要表现在抽象逻辑思维已占相对优势,但思维中具体形象成分仍起着重要作用。另外,思维的独立性和判断性有所提高,他们开始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求回答。少年时期的兴趣范围扩大并开始分化。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范围已不局限于课堂上和学校里,而且开始关注国内国际的体育新闻和重大的体育赛事。对于体育明星更是如数家珍甚至当作偶像来崇拜。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已不像儿童那样玩什么都有趣而是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不同的专项运动表现出各有所爱。
有资料报道,少年的情感丰富、易于冲动,情感的表现强烈而鲜明,在体育活动与竞赛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既表现出为比赛的顺利而感到兴奋、满意,为集体和个人取得好的成绩而狂喜和信心十足;也表现出为比赛的挫折或失败而急躁、烦恼或泄气、绝望;还可因裁判的不公正而争吵、动怒等。少年的意志品质也有明显发展且具有小大人的特点。他们非常敬佩和喜欢模仿意志坚强人物,表现出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他们敢于做较难而惊险的动作,尤其在有观众时更是如此,但常常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有研究进一步揭示,少年时期,一方面由于生理发展和个性的成熟,另一方面由于与成人关系的改变(如成人对他们的平等态度和信任等),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成熟,不再是孩子而是大人了,“成熟感”是少年个性结构中新的中心因素。与“成熟感”紧密相联系的心理特点是少年的自尊心,少年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个性尊严、独立和平等;要求信任和友谊,要求与成人建立新型的同志、朋友式的关系。如果教师还把他们当成小孩加以监护,不尊重他们的兴趣和意见,他们就会抱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在趣味田径教学过程中他们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教师,而要求独立活动,但往往不能自我控制,遇到困难容易丧失信心。他们有时为了表明自己的坚强勇敢,男孩好逞能和冒险,有时把不加思索当作果断,把鲁莽当作勇敢,把固执当作坚定等,这些心理特点表明他们虽然力图摆脱成人的控制,但事实上是不能离开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与关心的。因此,在趣味田径的组织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加强指导和诱导,加强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积极向上、敢于拼搏的精神,使之正确地对待个人与集体、胜利与失败。要运用一定的规则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和自觉性,不断克服幼稚性、冲动性和依赖性。
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已经具备了结合走、跑、跳、投等运动项目进行一定训练的要求,此时期由于性成熟期带来的生理、心理变化,男女生的活动组织形式应有所区别,男生可多安排力量性和刺激性的活动,而女生则要尽量采用结合音乐、舞蹈等有韵律的柔软而协调的动作。活动内容的总趋势是模仿性内容减少并向创新性和竞争性活动过渡,而且动作的难度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也逐渐增加,但要掌握好适当的运动量,不能安排长时间、紧张的大运动量活动。这一时期,可以适当地安排利用器械的活动,但必须做好安全措施,场地器材要进行安全与卫生检查,投掷活动要规定投与拾回的方法并按统一的口令进行。
大量实践证明,由于少年比儿童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在趣味田径教学与锻炼中,他们希望自己能组织一些活动和比赛,有时甚至标新立异。对此教师应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也可以放手让他们组织一些活动和比赛,以发展他们独立思考和组织能力。但是,必须注意由于少年认识事物的片面性和缺乏正确的判断力,有时他们会过分地甚至错误地强调独立性,从而忽视教师的指导或不遵守纪律,这会给趣味田径教学和组织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应根据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势利导,在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克服一些不良心理状态。
三、青年心理特点
心理学研究证明,青年的心理特点表现为记忆力出色、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较快,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敏捷性和深刻性都比少年强,情感丰富但不稳定。如刚才还兴高采烈,突然会变得没精打采;刚刚还在欢声笑语,一会儿就变得沉默寡言。造成情感不稳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认识事物的片面性容易走极端,另一方面是由于内部需要的变化。青年时期的情感强烈但也容易冲动,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他们趋向成熟,青年时期的自我意识发生了一次质的变化,就是能把“我”分裂为观察者的我和被观察者的我。也就是说,自己可以像观察别人一样观察自己了。如青年人会回顾自己的过去,能展望自己的未来,有时埋怨自己无能,有时会为自己的聪明能干而骄傲。总之,青年时期已经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并表现为:对自己的内部状态和内心世界有浓厚兴趣,要求深刻了解自己;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要求自立或独立;充满对未来的憧憬。
根据以上青年心理特点,在组织趣味田径教学时,教师要以复杂多变、开动脑筋的内容为主,可多进行一些力量性和耐力性的运动,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要强调动作质量的提高,达到提高技术水平的目的。同时,也要注意利用一些复杂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期由于学生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干部和骨干的积极性来提高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青年人形成更加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敢于拼搏的竞争精神。由于青年男女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存在明显差异,男生表现为身高和体重增长迅速,出现希望展示自己力量和勇敢精神的心理状态。而女生则对一些具有难度的动作表现出恐惧或缺乏信心;男生对力量的对抗和竞赛性的活动特别感兴趣,而女生则对动作优美、韵律性、协调性较强的练习感兴趣。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地区别对待,并要注意对活动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现象加以引导。
总之,在进行趣味田径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紧密地围绕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合理地运用教学原则和方法,使其在教学和训练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