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贸易能使人的状况更好——“你写数学,我写英语”体现的比较优势
我们从小就在新闻报纸中被灌输这样一种思想:某国在经济上是我国的竞争对手。在很多方面,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争夺消费者方面,在年末的GDP排名方面等,确实是存在着“竞争对手”这一说法的。但是这种说法往往对人们对世界经济的理解造成一种误导,因为两国甚至多国之间的贸易其实并不是你输我赢这样的机制,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有哪个国家会冒这样拼得你死我活的风险去和别国做贸易呢?事实正好与此相反,两国之间的贸易行为一般情况下都是“双赢”的结果,使两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都比不做贸易之前要好。
事实上,在2.1节中所提到的“田忌赛马”的故事也反映了比较优势的原理。田忌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等马对齐王有完全优势的上等马,再用拥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上、中等马对付齐王的中、下等马,结果稳稳地赢得了比赛。
为了解释比较优势是什么,现在让我们回到国与国最初开始进行贸易的时候说起。
假设第一次准备贸易的国家只有A和B两个。A国地处内陆,森林资源充沛,盛产木材。B国临海,渔业发达。于是A国愿意出口自己的木材,而B国则愿意出口海鲜。这时,A国购买B国出口的海鲜肯定比自己长途跋涉去海边自己捕捞的成本要低,B国购买A国的木材自然也比自己临时种植树木要来得方便快捷且成本低。于是A、B两国之间的贸易就成交了,并且双方都得到了好处。这是因为A国在林业方面相对于B国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渔业方面比较劣势;B国在渔业上相对于A国也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在林业方面比较劣势。所以A、B两国就相当于在林业和渔业中作出了分工,各自做自己擅长的产业,再以“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的原则进行贸易,两国都从中取得了利益。
其实比较优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大家小的时候一定都做过这样一件事:分工合作写作业。尤其是在放寒暑假的时候,疯玩了一个假期了,到最后几天才发现假期作业还几乎没写,这个时候,伙伴们就要开始想办法了。一般的,几个经常一起玩的好兄弟、好姐妹就会背着一个假期的作业聚到一起,开始分工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写作业的“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所谓“效率”,是要写得又快又好。“快”,当然了,不快作业就赶不完了呀;而“好”则是要尽量少写错,因为同样一个错误一堆人都犯,最后会悲剧地被老师发现是抄袭,后果可想而知。
虽然那个时候我们肯定都不懂经济学,但是就已经开始用比较优势原理了。每一科我们都会选择“团队”里单科成绩最好的同学来写,比较难的科目多分几个部分,让几个人写。各自回家写完了以后,大家再聚到一起“互通有无”。因为单科成绩好的同学在这一科目上具有“比较优势”,即他的正确率比一般的同学都要高,并且速度也很快。分配完任务,大家回去完成各自分配到的部分的过程就像贸易中的生产过程一样,“互通有无”则是贸易里交易的过程。
这样一来,大家对贸易的好处肯定了解得更清楚了,在贸易中,每个人所要负担的劳动和成本更小,却能得到更大的收益(在这个例子中就是提高了完成作业的速度,并且获得了正确率较高的同学的答案)。
贸易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其实并不仅仅是新闻上两个国家之间的事,它也关系到我们每个家庭。当我们的一个家庭成员要出去找工作时,他要与也出来找工作的另外一家的家庭成员竞争,因为工作岗位是有限的;当我们的家庭成员出去购物时,也面临着同样的竞争,因为大家都想以更低的价格来买到更多的商品。虽然我们平时的感受不是非常明显,但是的确,在经济学中,我们每个家庭都在与彼此的竞争中生活。尽管这种竞争可能听起来有些残酷,但是如果将任何一个家庭与这种竞争隔离开,那么它都将无法再生存下去。
因为如果离开了与人竞争的环境,就等于也同时放弃了与人共享资源的机会。于是,单独被隔离开的一家衣食住行都要靠自己,没有了竞争,没有了交易,一切都必须自给自足。自己种粮食,自己盖房子,自己做衣服,自己教育孩子,等等。
由此可见,虽然处在一个充满了竞争的大环境里,但是单独一个家庭在与其他家庭的交易和合作中受益颇深,无论是在生活的哪个方面,贸易可以使得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专门从事自己所擅长的工作,再通过与他人交易,以远低于自己动手做所要付出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
国家和家庭一样,都能在贸易中获益,同理,贸易能使各个国家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其他国家擅长生产的物品或劳务。世界各国人民都一样,在世界经济中我们既是竞争对手,又是最好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