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轻松读:市场经济下必修的经济“圣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论劳动分工及分配(2)

交换倾向使从事各个行业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差异,也使这种差异具备了有用性。自然界中的很多动物,如猛犬与猎狗等,同种而不同属,彼此没有相互利用的机会,故也没有交换的能力和倾向。虽然造物主赋予了它们各种能力,但它们却不能将这些天赋才能结合成一个共同需要的资源,因此也未能获得任何利益。

人类则不同。人类彼此同种同属,天性差异很小,因此,即使是极不相似的才能,也能实现互为所用。通过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互相贸易的倾向,人们能将各种才能所产生出的物品结合成一个共同需要的资源,这个资源的流通性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它从别人那里换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链接

从野蛮到文明——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

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共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

(1)发生在野蛮时代中级阶段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早期的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一些部落学会驯养动物以取得乳、肉等生活资料。随着较大规模畜群的形成,这些部落开始主要从事畜牧业,使自己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成为游牧部落。游牧部落生产的生活资料不同于其他部落,而且由于数量较多,从而促进了交换的发展和壮大。放牧一群牲畜,只需要少数人,于是,个体劳动代替了共同劳动,相应地出现了私有制,家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男子从事的畜牧业成为谋生的主要手段并在家庭中取得了统治地位。后来,农业和手工业也有所发展,谷物成为人类的食物,出现了织布机和青铜器,人们开始掌握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的技术。部门生产的增加,使人们能够生产出超过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于是战俘不再被杀掉,而被吸收为劳动力,成为奴隶。这样,就零散地出现了奴隶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社会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2)出现于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使手工业向多样化发展。如此多样化的活动已经不能由一个人来进行了,于是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交换的发展,使贵金属成为占优势的货币商品。在社会上一旦出现了货币财富,它便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和重要的生活目的,一些人会想方设法积累财富。在剩余产品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提高了人的劳动力的价值,在前一阶段还是零散现象的奴隶制,现在成为社会制度的本质组成部分。

(3)发生在文明时代门槛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交换的商人阶级。他们作为生产者之间的中间人,剥削生产者,并取得了生产的领导权。交换发展的需要产生了金属货币。货币借贷、利息和高利贷也相继出现。土地私有权被牢固地确立起来,土地完全成为私人财产,它可以世袭、抵押以至于出卖。于是在自由人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间的差别。这是随着新分工产生的新的阶级划分。财富更加集中,奴隶人数更多,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成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由于有了阶级对立,于是产生了国家。

恩格斯对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论述,是与他把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的论述相结合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于野蛮时代的中后期,经过这三次社会大分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分工的限制

既然分工是因交换倾向而产生,那么,分工的程度势必会受到这种交换能力大小的制约。交换,即市场,也就是说,分工的程度受限于市场的大小。

市场太小,人们自身消费不了的剩余生产物无法交换出去,自己需要的物品无法获得,也就无法继续专一生产原先的物品,从而开始甚至转向生产自己所需要的那些物品,这就走向了分工的反面。同理,如果市场过大,人们的剩余生产物都能方便地从别人那里换取自己需要的物品,那么,他们就不会担心自己生产的剩余物品没有人要,从而继续安心地专门生产原先的物品。分工就是这样得到巩固和发展的。

大城市的市场较大,所以,分工的程度往往也较高。如搬运工人,就只能在城市劳动者中独立出来,专门以此为业;而在英格兰任何一个小村镇,他们都难以找到搬运工作。与此相反,农村的市场太小,分工程度很低。如苏格兰高地一带人迹罕见的乡村,方圆20里内都很难找到一个专业的木匠、铁匠或泥水工。由于分工的欠缺和落后,这些村庄中的农夫在做好农活的同时,不得不为自己的家属成员同时兼任屠夫、酿酒师等,很多自己不熟悉的本应由专业人员来做的事情,他们不得不亲自动手。

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即使很细小的事情,也会有专门的从业人员来做;而在人烟稀少的农村,几乎每个农村工人都兼营着几种类似性质的行业。

比如说农村匠工。农村木匠要制造生产村民们需要的木制品,农村铁匠要制造生产村民们需要的铁制品。农村木匠不仅是木匠,同时又是细工木匠、家具师、雕刻师、车轮制造者、耕犁制造者乃至运货车制造者。

农村木匠兼任的活计是如此之多,农村铁匠兼任的工作比这更为复杂。苏格兰高地是个极为偏僻的地方,无论如何,一个以专业制造铁钉为生的工作人员,都无法长久地在那里生存下去的。这并不是说他的生产能力不行,而是他生产的铁钉对当地过小的市场需求来说,超出太多,甚至他一日所能制造的铁钉数量也远远超过当地一年的需求。所以,铁钉的整个制造过程,必须全部由当地农村铁匠来完成。

社会各个行业的分工改良,都是逐步从沿海沿河一带慢慢向内陆普及的,这主要是因为水运开拓建立的市场要比陆路宽广得多。

假如有两个人,驾一副四轮八匹马的运货车,载着大约4吨重的货物由伦敦运往爱丁堡,预计一趟需要6个礼拜的时间。另外,由6或8人驾驶一条船,载着大约200吨重的货物由伦敦运往爱丁堡,也需要同样的时间。这样,陆路要达到水路的运输量,就需要100人、400匹马和50辆四轮运货车的投入。如要更准确地计算运输效率,陆路运输中诸多的人、马、车的维持费,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个数字相对于水路6或8人的生活费用,显然要大得多。如此来看,水路的优势就十分明显了。

水运如此便利,以致工艺和产业的改良,

都自然发端于水运便利的地方。

通过这个比较我们会发现,交通在两个都市之间的货品交换流通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除去陆路两地之间再没有别的交通方式,它们之间便只能相互运输、互通一些重量不大而价值很高的货物,其他任何货物的运输都是得不偿失的。

这样的确能提高运输效率,控制运输成本,但问题也产生了:两地之间的互通有无及商业联系无疑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一些偏远地区的商业,甚至根本无法进行。通过陆路从伦敦前往加尔各答,任何货物都不会在支付所有费用后还有利可图,即使有这种货物,也没有任何人能保证这些货物能安然无恙地通过两地之间诸多土著民族的领土。

虽然陆路绝无可能,但水路却是可以的。如今这两个大城市之间,相互进行着大规模的贸易,相互提供市场,给彼此的产业发展带来很大的鼓励和支持。

水路的便利活跃了当地的货物交易市场,工艺和产业的改良自然最先在这些水路便利的地方萌发。但还是由于陆路交通的原因,与沿海沿河相隔较远的内地很难享受到这种改良。内地的交通方式是陆路,所以这种货物销售被局限在了附近地区。长此以往,内地与沿海沿河地区联系日益疏远,改良进步便逐渐处于落后局面。例如,英国殖民北美时开发的大种植园,都处于沿海沿河等水运便利的地方,很少扩展到内地。

通过最可靠的历史记载,我们会发现,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最先开化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与人们对海域的征服密不可分。

在古代,驶过直布罗陀海峡继续向西航行被视为最惊险的企图,甚至被人们称为“驶过世界的尽头”。即使当时以造船航海著称于世的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也是过了很久才敢尝试。而在他们尝试了很久之后,其他国家的人民才敢有所试探。

地中海则不同。地中海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海,没有变幻无常的潮汐,没有吞噬一切的惊涛骇浪。它海面平息,岛屿众多,离岸很近,即使在罗盘针尚未发明、造船术尚不完全的时候,人们也敢于在地中海上尝试远航。如此特殊的海域,对初期航海是极为适宜的。

在亚洲,埃及是地中海沿岸各国农业或制造业改良最早的国家。埃及所有繁华的地方都源于尼罗河的润泽:北部,最繁荣的地方在尼罗河两岸数里内;南部,尼罗河大大小小的无数支流分布全境。这些支流贯穿于各个城市和村落之间,只要略加施工,就可以将彼此连通起来,提供便利的水上交通。就像如今荷兰境内的莱茵河与麦斯河,这种内陆航行带来的便利是可想而知的。由此,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埃及文明的诞生及其后来早于欧洲的进步开化,就不难理解了。

与埃及相似,印度东部的孟加拉各省,及中国东部的几个省,也因分布着可以相互通航的诸多支流而过早地出现农业和制造业上的改良。虽然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欧洲历史学家还未能予以证实,但印度的恒河以及中国东部的长江、淮河等大江大河的支流和水道之间的相互通航带来的便利,对开化的影响与埃及的尼罗河显然是异曲同工的。尤其是中国东部的内陆航行范围,甚至超越了埃及尼罗河和印度恒河的作用。但令人不解的是,古埃及人、印度人,都不提倡发展海外贸易,他们的财富和繁荣几乎全部由内陆通航相通而来。

与以上这些地方相反的是,当今世界,还有很多地方一直处于野蛮未开化的状态。如非洲内陆,黑海及里海以北遥远的亚洲地方,古代的塞西亚,即今日的鞑靼和西伯利亚,等等。如鞑靼,虽然有几条大河流从鞑靼流过,但因鞑靼海是不能通航的冰洋,又与这些河流相去甚远,故这些海域和河流为鞑靼的商业和交通所带来的便利,是极为有限的。

其中,尤其是非洲内陆,不仅没有一个足够大的内海,而且境内诸多大河流相隔过于遥远,难以实现较大规模的通航,这种情况的确很少见。在欧洲,内陆大海有波罗的海、亚得里亚海;在欧亚两大陆之间,有地中海、黑海;在亚洲,有阿拉伯海、波斯海、印度洋、孟加拉及暹罗海湾等。

另外,也必须指出,假如一国内陆有大河流经过,却毫无支流,也不能实现大规模的通航。尤其是这些大河的下游又必须流经其他国境时,上游国家最终能否与海洋相通,随时都受到下游国家的制约。如巴伐利亚、奥地利和匈牙利各国,对流经境内的多瑙河利用极为有限,但假如这条河流从起源到最终流向黑海的全部航权,都归这三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所独有,那么,这条蓝色的多瑙河的利用率,就截然不同了。

链接

人类社会的三次工业革命

18世纪的亚当·斯密早已预见了技术进步对人类财富增长的影响。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相继发生了三次大的工业革命,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类的财富极大地丰富起来,超过了过去所有世纪的总和。

这三次工业革命分别以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19世纪初发电机的发明和20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重要标志。

(1)推动工业革命的机器——蒸汽机

蒸汽机的诞生推动了世界工业革命,使能源和材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使人类摆脱了木材时代进入煤和铁的时代,使机器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角”。

提起蒸汽机,人们常提到其发明者瓦特,其实这种说法不够确切。早在瓦特之前约50年,英国有一个叫纽考门的工程师就已经发明了往复式的蒸汽机,而且已用于矿山的排水,但是这种蒸汽机效率太低,无法大量推广运用。经过瓦特的改良,原本只能作往复运动的蒸汽机变成了能作旋转运动的机械,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好几倍,这才使蒸汽机成为各种机器的动力,推动了工业生产的飞跃发展,促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特仍不失为蒸汽机的发明者。

瓦特是在1763年开始改进蒸汽机的,当时他受格拉斯哥大学委托修理一台纽考门蒸汽机模型。在修理过程中,瓦特反复研究并请教布拉康教授,终于发现纽考门蒸汽机的致命弱点在于浪费燃料,大量的蒸汽被用于加热已冷却的汽缸,热量被白白浪费。能否使汽缸温度保持不变?瓦特作了反复试验。1765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他到格拉斯哥郊外的高尔夫球场散步,同时思考如何改良蒸汽机,他脑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如果把另一个容器连接到汽缸上,将蒸汽导入这个容器(冷凝器)中,让它冷凝,由于汽缸经常是热的,而冷凝器经常是冷的,冷热结合就能使蒸汽机连续运转。瓦特按此想法重新设计方案,并经过7年努力,终于制成能让蒸汽交替进入活塞两侧,既能前伸又能后退的新型蒸汽机。1784年他又借助联杆完成机械的平移动作。至此能作旋转运动、高效率的蒸汽机才算大功告成。

蒸汽机发明后,英国煤年产量由260万吨增至3000万吨,铁年产量由1.7万吨增至100多万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由此手工业生产一跃而成为大工业生产,劳动效率提高了20倍。许多新式交通工具如火车、轮船等都用蒸汽机来推动。蒸汽机不愧为推动工业革命的机器。

(2)震撼世界的发明——发电机

1820年7月21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教授奥斯特做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实验——电生磁实验,第一次揭示了电和磁的关系。反过来磁能不能生电呢?年仅29岁的青年法拉弟深深地被这个实验所吸引,他决心要探索“磁生电”的途径。

法拉弟出身贫寒,父亲是个铁匠,13岁那年小学未毕业就去书店当学徒工。繁重的工作没有消磨法拉第的自学愿望,每当看到一本好书,他就通宵达旦地研读。他推论出可能产生感应电流的五种类型:电流变化、磁场变化、通过恒稳电流的导体运动、磁铁运动和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只有运动变化的磁才能产生电流。法拉第根据这个原理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为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作出了重大贡献。发电机是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并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