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细节激活历史:包明德文艺评论选
更新时间:2025-04-24 18:16:08
最新章节:包明德:文学的人生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这部文艺评论集选取了包明德先生近年来创作发表的文艺论文、文章与短评,共计七十余篇。这些文章基本都发表在国家级文艺报刊上。结合多年的教学、研读和理论经验,作者在多篇文章中阐释了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这一文艺创作与评论的百年课题,正确地解读了经典著作中关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论说。秉持现实主义文学的批评精神,作者在多篇评论中,阐明了细节的真实对于刻画人物、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意识的重要意义;并且在评论文章中,阐述了在多元多样、多语境叠合的文艺思潮和文艺审美格局中,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标准,从而呈现了宏观、辩证、综合和创新的文艺理论观点。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6-05-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约瑟夫·康拉德小说创作的“复意性”研究
约瑟夫·康拉德作品的最大特色是魔幻般的不确定性,无论在人格内涵、价值取向、思想意识还是在创作风格上都不是单一、明晰的,而是意义多重复杂且常常充满自我矛盾。这种含混朦胧的矛盾对立,不仅体现在康拉德小说中的重重文本谜团中,也同时投射到不同的读者身上,体现在读者根据个体经验的不同而对文本产生的多样性读取与阐释上。本书采用威廉·燕卜荪的复意理论,以期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探寻康拉德文本复意话语表现下的深层本文学23.5万字 - 会员
西游故事跨文本研究
本书尝试摆脱“西游学”领域一直以来“以百回本为本位”的思维定势,将目光从百回本小说上拉回,并进一步将研究对象由“小说”还原为“故事”,在跨文本视阈内,以“西游故事”的演化、传播过程为线索,将小说、戏曲、说唱三种文本系统置于同一平面进行考察,研究它们在重述、再现故事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与个性特征。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为历史描述,通过对“发轫期”、“聚合期”、“定型期”、“赓续期”等演化阶段的宏观把文学29.9万字 - 会员
乡愁的辩证法:知青作家的城乡经验及其文学书写
知青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在哪里?本书跳出革命、政治、阶级等视角,全面梳理知青作城乡经验,立足于对知青作家私人经验与社会历史、地理空间的驳杂关系的考辨,沿着“空间迁徙—城乡经验—文学书写”的思考路向,探寻“社会—文化—审美”的研究路径,从文化诗学和审美诗学两方面激活知青文学的潜在价值。通过绘制知青文学的“时间—空间”研究谱系,破解了既往知青文学研究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浓重的困局,提出并论证了知青文学的场域学文学18.5万字 - 会员
传统的踪迹:古典章回小说的现代承继
本书运用英国F.R.利维斯、T.S.艾略特,美国哈罗德·布鲁姆,法国雅克·德里达、朱莉娅·克里斯蒂娃、蒂费纳·萨莫瓦约,荷兰杜威·佛克马等文学理论家的著述,对“传统”“影响”“踪迹”“互文”等文学史问题进行研究阐释,不局限于现代范畴,也超越内部或外部研究视域。文学33.7万字 - 会员
“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1928年至1930年初的“革命文学”论争。全书以每章围绕一两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的方式,探讨了“革命文学”论争的主要方面。作者一方面重视域外资源对论争的影响,重点发掘了日本福本主义与新写实主义、俄国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理论、美国辛克莱的艺术宣传论与新人文主义等如何介入论争;另一方面重视史料的发掘与考辨,通过分析相关文本,还原了丰富的历史面貌和心灵轨迹,对“革命文学”论争进行了动态呈现,文学33万字 - 会员
明末清初拉丁文儒学译述提要与研究
本书旨在追溯“儒学西传”的源头,从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中外文儒学译述的编目整理及提要撰写起步,主要围绕在“中国礼仪之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耶稣会、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三大修会的儒学译述,力求厘清其译述之间的系谱传承相互借鉴、回应问难等隐含的脉络。在此基础上,依据其对儒家文化所持的不同态度,将来华传教士群体细化为“支持文化适应政策”“反对文化适应政策”“文化调和派”三派,并借助“概念史”的研究路径,对“天文学18.9万字 - 会员
語言的張力:中國古代文學的語言學批評論集
本論文集收錄了作者三十多年来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單篇論文,其範圍上至先秦,下至明清及近代,而以唐宋文學研究為中心。論文集的內容大致可分稳兩大類型,一是文學現象和文學作品的討黹,如初唐四傑、元祐文人、江西詩派等文人集團和流派,以及歌行體、六言詩、演雅詩、詠馬詩、白戰體等等;二是文學理論舆詩學理論的研究,如“以意逆志”、“文無隱言”、“奪胎换骨”、“自持與自適”等等。論文涉及詩、詞、文、賦多種文學樣式,文学33万字 - 会员
朱鹤龄及其《杜诗辑注》研究
朱鹤龄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遗民学者,有六部著作为《四库全书》著录。《杜诗辑注》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包含遗民底蕴而又极富学术价值的杜诗注本,与《钱注杜诗》被尊称为“朱注”“钱笺”,是清代杜诗学的奠基作之一,但长期以来人们难睹全貌。其主要优点在于正本清源又广博谨严的考证,故取精用弘,成就斐然,多为仇兆鳌《杜诗详注》采录,古人称其集大成,洵非过誉。文学29.4万字 - 会员
屐痕处处郁达夫
本书为作者20年来郁达夫研究部分成果之结集。作者采取区域文化批评、比较文学批评、文本细读、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或角度,结合郁氏文本和相考证,对诗人郁达夫的行旅生涯、社会交往、自叙传写作等专题开展了饶有个人兴味的探究。其尤让人瞩目者,是作者在北京、上海、杭州、安庆等地探寻郁达夫“屐痕”的一组演讲。这些与不同人文地理相结合的研究形成了“一幅别具生面的‘郁达夫学术地图’”。全书文字简朴,叙事详实,思维细密文学15.2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1949—2019(全二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文艺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些文艺论争对当时的政治走向的影响,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进入到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地带的状况,到改革开放初期文艺对推动意识形态转型的重大意义,再到新世纪头十年文艺学研究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本书都作了认真的研究。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并不是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七十文学理论96.8万字 - 会员
凌叔华与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现在已成为一个前沿理论话题,对于这个话题,东西方著名学者如弗朗哥·莫雷蒂(FrancoMoretti)、戴维·戴姆拉什(DavidDamrosch)、西奥·德汉(TheoD’haen)、王宁和张隆溪已经发表了大量的著述。凌叔华是一位不被中国现代文学史关注的重要作家。凌叔华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基。在她从中国到欧洲的流散经历中,凌叔华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并以文学理论20.3万字 - 会员
史传与文学
本书所说“史传”,是用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中所说的“史传”概念,指先秦至晋宋(即《文心雕龙》论述到)的史书,包括《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传与文学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其一,史传本身就是文学。史传是文学,首先是一种观念的认同,也就是早期人们对史学与文学同类、同体关系的一种认知。同时,史传蕴含着文学的性质、特点和韵味。其二,史文学理论24.6万字 - 会员
中西文学文本理论范畴比较研究
“中西文学文本理论范畴比较研究”,属于比较文学中的“理论比较”,文学理论中的“比较研究”。以“细读”为特点的文本分析包括语词分析、结构分析、语境分析三大步,本书从中西文学文本理论中提炼出涉及这三个方面的八组具有可比性的相关范畴,即:“细读”与“熟读”,“至言”、“不落言筌”与“朦胧”、“张力”、“悖论”、“反讽”、“本真的语言”,“隐喻”与“比兴”,“构架——肌质”与“形迹——神理”,“犯中求避”文学理论19.3万字 - 会员
《满洲报》小说研究
在孕育东北文学的诸多报章中,《满洲报》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东北历史上一份有重要影响的报纸。在《满洲报》诸多的文学史料中,小说创作尤其值得关注。《满洲报》的小说家新老并存,有受传统文化浸润的旧式文人,也有受新思潮熏陶的新派作家。《满洲报》刊载的小说面对现实、反映现实,描写了旧时代东北地区民众的生存状态,反映了特殊时期的世相人情和民族文化心态。从文学史研究角度,《满洲报》小说勾勒出东北小说发展的原生态文学理论19.6万字 - 会员
格萨尔史诗通识读本:朝向地方知识的现代性阐释
格萨尔史诗也称《格萨尔王传》,是一部一百多万诗行、两千多万字的作品。作品讲述了传说中的岭国国王格萨尔的故事,他以惊人的毅力及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抑强扶弱造福人群。《格萨尔史诗》被称为当今世界仍被传唱的最后一部史诗,传播范围遍及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由当代研究格萨尔史诗的学者、作者共同完成,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牵头,集中了天津大学、南文学理论32.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