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农村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
更新时间:2024-07-10 17:31:46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共七个章节,第一章为乡村振兴战略及乡村社会治理概论,主要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概念、数字乡村治理的内容及意义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社会治理提出的新要求;第二章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优化,主要阐释了我国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的发展阶段及相关理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优化的推进策略以及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第三章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体系,通过对新时代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理论基础的分析,论述了乡村社会法治化治理的主体体系与法治体系、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保障体系,进一步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社会法制化治理体系的构建;第四章主要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村民自治、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产业建设发展节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社会环境治理研究提供了具体路径;第五章分别从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分析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础资源建设路径研究提供路径依据;第六章为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实现乡村有效治理路径研究,主要分析了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困境及原因、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时代趋向以及以治理现代化推动乡村有效治理的主要路径;第七章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结合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并渗透到各个领域,详细梳理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现状,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乡村治理高质量发展路径及对策。本书适用于力图从事“三农”工作及学界、业界人士,特别是县乡基层工作者,为各级领导和广大建设者,提供较为系统的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实践支持,提供具有一定实用性和辅助性的参考资料,为实现伟大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份智力支撑。
品牌:西南财大
上架时间:2023-11-01 00:00:00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西南财大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覃于风教:唐王朝的政治秩序
本书分析了唐与四夷关系类型,因四夷政治归属不同,关系的基本性质不同,进入以唐王朝为中心的天下秩序的四夷分属性质不同的政治圈层,唐与四夷政治秩序的结构是性质不同的层级结构;唐王朝的国家体制与对外关系体制,或与外部世界,在法律制度上有着明确的界定;唐王朝国家体制内四夷是唐王朝推及政令、法令的对象;册封与授受官爵是唐王朝与四夷建立政治秩序的基本途径。政治22.2万字 - 会员
辽代五京体制研究
契丹王朝先后建立东京、上京、南京、中京、西京五个京城。辽朝前期采取“分国而治”的策略,以东丹国控驭渤海故壤,以大辽国统治燕云汉地。此后,“分国而治”逐渐转化为“分区而治”,东京用渤海制度,南京、西京用汉制,上京、中京则是汉制、契丹制度兼而有之。诸多迹象表明,辽朝并不存在“京道”一级的高层政区,而是在中后期逐渐形成了财赋路和军事路并行的复式政区。辽朝后期,行国性质的政治中心在捺钵,城国性质的政治中心政治22.5万字 - 会员
战后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研究(1945—1949)
近代以来,“社会主义”一直是知识界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本书聚焦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当时社会主义思潮的成因、话题、性质与结果。书中所阐发的一些问题,如知识界对“社会主义”的一般性共识、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讨论、对马克思主义用而不觉的认可和运用的潜流等,对认识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流布的完整图景,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影响力,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等政治17万字 - 会员
何以与何为:优秀传统治理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少数民族乡村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面临“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等现代乡村文明建设重任。对此,少数民族积淀深厚、丰富灿烂的优秀传统治理资源,是乡村振兴植根的文化沃土与内生资源。而优秀传统治理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则在于“创造性转化”。本书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探索性地建立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治理资源创造性转化的理论体系。其中,着重运用民族国家理论与国族理论,同政治20.8万字 - 会员
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研究
本书立足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宏大历史背景,深入考察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的历史发展进程,全面剖析社会改造思潮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来源、目标、方法、手段、理论根据、依托力量等等,阐明其中各种改造主张与社会转型的互动关系。政治66.1万字 - 会员
中国之治: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
本书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在不同道路、不同理论、不同制度竞争的关键时期,反思西方推广传统认知中暗藏的政治玄机,对当代中国政治思想、中国政治制度及实际运行机理做出了深刻梳理和提炼,提出要构建中国标准的政治评估体系,改变话语范式、转变政治叙事。政治18.9万字 - 会员
中国传统政治话语的体系建构:以《韩诗外传》为例
《韩诗外传》一书,为西汉初年诗经博士韩婴所编著,反映其立处秦汉鼎革之际,承接汉初百家余绪的“杂家”学术立场,经世致用的旨趣十分明晰。本书结合秦汉历史实践,通过对这一文本的分析,得出“王有天下的政治资源占有、礼法同治的政治治理手段、移孝作忠的政治伦理规范、君臣一体的政治角色肯认与天人合一政治思维模式”这一传统政治的话语体系,从核心价值、规范制度、社会伦理、政治角色和思维模式等五个层面,构筑出一幅传统政治19.6万字 - 会员
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的省情认知与国家治理研究
从嘉庆元年(1796)起至宣统三年(1911)云南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地方统治止,是清王朝统治云南后期,变革是其最大特征,国家治理面临着内忧外患多重挑战。本书作者大力收集和综合利用档案、文集、官修私撰著述等文献资料,运用时空分析的视角和方法,点面结合,独辟蹊径,尝试对清代后期封疆大吏群体认知云南省情与国家治理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认为云南封疆大吏群体作为国家治理实施主体,是清代后期云南历史演进的重要动政治21.2万字 - 会员
唐代户籍编造史稿
本书主要勾勒了唐代户籍编造的概貌。武德、贞观时期是唐代户籍法令颁布、各类户籍文书出现并依法编造的初期。而开元、天宝时期则是唐代户籍编造的顶峰,户籍法令得到有效的调整与维护,户籍编造十分频繁。尽管存在地域与时代差别,唐前期一直致力于户籍编造。安史之乱开启的唐后期政局,其对户籍编造周期、户等审定及编造政策都产生了显著影响。同时,本书作了两项个案研究:一是编户民年龄——“籍年”的概念与其具体统计、功用;政治15.8万字